55式军衔授衔的一些情况
到1955年年终,全军共有644,686名干部,首次分别获得了从准尉至元帅跨度达20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称号。其中准尉11.3万余名,尉级军官49.8万余名,校级军官3.2万余名
按照中央规
到1955年年终,全军共有644,686名干部,首次分别获得了从准尉至元帅跨度达20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称号。其中准尉11.3万余名,尉级军官49.8万余名,校级军官3.2万余名
按照中央规定: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中央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国务院副总理待遇;大将以上可以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而且,中将以上就是高级将领,可以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是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按照中央军委的《军衔指示》,应以干部1952年评定级别为主要依据,并参照编制军衔的规定,从“德、才、资”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衡量,规定了正兵团级以下各级军队级别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
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
副、准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中将;
正、副、准军级,多数可评为少将;
正师级,多数可评为大校;
副师、准师级,多数可评为上校;
正团级,多数可评为中校;
副团、准团级,多数可评为少校;
正营、副营级,多数可评为大尉;
正连级,多数可评为上尉;
副连级,多数可评为中尉;
正排级,多数可评为少尉;
副排级,担任军官职务的可评为少尉,担任军士职务的可评为准尉。
军士和兵的军衔,国防部和总政治部的《指示》规定,可依据现任职务和级别并按照编制军衔的规定评定,其一般评定标准是:
正班级:任副排长者,一律评准尉;任班长者,多数评中士,优秀者可评上士;任副班长者,一般评中士,弱者评下士,优秀者可评上士;任战士职务者,志愿兵一般评下士;任机关军士职务(如文书、收发、文教、司务长)者,一般评上士,优秀的可评准尉,较弱的评中士。
副班级:任班长者,德才较好的评中士,较弱的评下士,特别优秀的可评上士;任副班长者,一般评下士;任战士职务者,志愿兵一般评上等兵。
战士级:任副班长者,一般评上等兵;任战士职务者,1952年以前入伍德才优秀的老兵评下士,1953年以后入伍表现较好的评上等兵。
义务兵:新兵正式编入部队后,即授予列兵的军衔;在服现役第一年期间被提拔担任军士职务的,和服现役第二年表现较好的,可晋升为上等兵。
1955年,关于“部队与单位级别”大体分为:大军区级(方面军,级内又分为两个层次)、兵团级(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9级。当时各单位的编制级别大体如下:
大军区(一等):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方勤务部,海军、空军、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
大军区(二等):训练总监部、总军械部、武装力量监察部,防空军,铁道兵,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昆明军区,战时的方面军,军事学院。
兵团:总财务部,通信兵部,武汉、成都、兰州、新疆、西藏、内蒙古军区,福建前线指挥部,一级军区海军、一级军区空军,其他兵团级单位,战时的集团军,军事工程学院,总高级步兵学校,海军旅大甲级基地。
军:防化学兵部,军,省军区,二级军区海、空军,一级军区公安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海军指挥学校,海军青岛乙级基地。
师(旅):军分区,二级军区公安军,舰艇支队,空军航校。
团:地区(市)兵役局。
营:县(区)兵役局。
连:航空兵中队。
另根据苏联军事顾问意见:首次授衔应压低一、两级,为以后晋升留余地,不过谁也没想到将官居然10年不晋升。
按照1953年由总干部部拟制的《军衔条例(草案)》提出各级军官基准职务的编制军衔:
一级军区司令员:大将、上将;
兵团司令员:上将、中将;
军长:中将;
师长:少将;
师参谋长:大校;
团长:上校;
团参谋长:中校;
营长:少校;
营参谋长、独立连连长:大尉;
连长:上尉;
副连长:中尉;
排长:少尉。
在正式实行军衔制之前,国防部于1955年5月20日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编制军衔表》(简称《编制军衔》),规定了兵团司令员以下各级职务与上将以下各级军衔的比照标准,明确了编制军衔为一职一衔或一职两衔:
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长、军兵种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大将军衔;
国防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沈阳、北京、南京、济南、广州、昆明军区司令员、政委;军兵种副职;军事、政治学院副职;兵团司令员、政委授予上将至中将军衔;
新疆、西藏、成都、兰州、武汉、内蒙古军区司令员、政委;其他军区、兵团副职;军兵种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海、空军司令员、政委授予中将至上将军衔;
军长、政委;省军区司令员、政委;新疆、西藏、成都、兰州、武汉、内蒙古军区副职;其他军区、兵团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授予中将军衔;
新疆、西藏、成都、兰州、武汉、内蒙古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区海、空军副职;海军二等基地司令员、政委;其他军区、兵团、军兵种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直属部部长授予中将至少将军衔;
新疆、西藏、成都、兰州、武汉、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兵团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军区海、空军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省军区副职;副军长、副政委、军参谋长、军政治部主任授予少将至中将军衔;
师长、政委;省军区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授予少将至大校军衔;海军水警区司令员、政委;总部各下属处处长,军兵种司、政、后下属部(处)长授予大校至少将军衔;
副师长、副政委、师参谋长、政治部主任;省军区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军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授予大校至上校军衔;
军区海、空军司、政、后下属处处长授予上校至大校军衔;
团长、政委授予上校军衔;
师副参谋长、总部一级参谋、助理员授予上校至中校军衔;
军司、政各处处长,军兵种及部分军区科长授予中校至上校军衔;
总部、军兵种的副科长;军分区各科科长、二级参谋授予中校至少校军衔;
师司、政各科长,军司、政各副处长,200床位医院院长、政委授予少校至中校;
营长、教导员,空军大队长,团副参谋长、后勤处主任,三级军舰舰长、三级参谋授予少校军衔;
师后勤各科科长授予少校至大尉军衔;
空军团领航主任,四级门诊部主任授予大尉至少校军衔;
连长、指导员授予上尉至大尉军衔;
四级舰艇长,五级参谋授予上尉军衔;
空军大队军械、特设主任授予上尉至中尉军衔;副连长、副指导员授予中尉至上尉军衔;
五级舰艇长,空军中队军械、特设、机械师授予中尉至少尉军衔;
排长授予少尉至中尉军衔;
空军副驾驶,50瓦电台台长授予少尉军衔。
据实行军衔制度前夕统计,我军干部中曾经在国民党部队服过兵役的有16.4万多人,占干部总数的18.2%。
按规定,授予大校军衔者多数是1952年被评为正师级的干部,也有少数抗日时期入伍的准军级和个别副军级干部,还有少部分红军时期入伍的副师级干部。全军首次被授予大校军衔的不足1300人,占准尉以上人数的0.2%,仅为少将人数的1.6倍,可见大校的授衔条件相当严格。后来在1961年和1964年,他们之中的500多位被晋升为少将军衔。
中将以上军衔共计授予、补授254名: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首次授衔55名,补授2名),中将177名(首次授衔175名,补授2名)。到1965年取消军衔时再无变化。少将807名(首次授衔798名,补授9名),到1965年取消军衔时,又分若干次授予和晋升少将553名。
另外,还有3000名左右的老红军按照规定不够评校官。毛泽东、周恩来知道后,指示总政治部、总干部部将这些老红军一律授予少校军衔。
到1955年9月授衔时,全军还有38个野战军,其中陆军33个军,空军4个军,防空军1个军。按照编制,军长和政委两位主官的总数应该是76人,但是当时有几个军的军长或政委职缺,其中陆军第15军、空军第5军和防空军第1军缺军长;陆军第12军、第39军、第55军、第64军、第67军、第68军和空军第2军缺政委,这样,实际上在职的军长和政委共有66人。
按照编制军衔,军长和军政委的军衔应该是中将,副军长和副军政委可授少将或中将,而实际上66名在职的军长、政委中,除第55军军长陈明仁、第69军军长董其武2人被授予上将军衔外,只有13军军长陈康、14军军长范朝利、47军军长张天云、50军军长曾泽生、60军军长饶子健,64军军长刘金轩等6人被授予中将军衔,另外13军政委张力雄,24军代军长梁金华、60军政治委员刘暄等3人被授予大校军衔,这样,其余55人均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是:第63军军长傅崇碧、政委黄作珍,第65军军长成少甫、政委黄振棠,第66军军长杜文达、政委肖思明,第69军政委裴周玉,第38军军长江拥辉、政委吴岱,第39军军长张竭诚,第40军军长邓岳、政委李伯秋,第26军军长张铚秀、政委何志远,第67军军长李水清,第68军军长陈坊仁,第12军军长李德生,第20军军长廖政国、政委谢云晖,第22军军长张秀龙、政委王六生,第24军政委谢福林,第27军军长孙端夫、政委曾如清,第28军军长詹大南、政委张闯初,第31军军长朱绍清、政委汪少川,第15军政委廖冠贤,第41军军长王东保、政委李丙令,第42军军长胡继成、政委陈德,第47军政委陈发洪,第55军政委王振乾,第14军政委陈鹤桥,第1军军长唐金龙、政委颜金生,第16军军长潘焱、政委陈云开,第21军军长吴泳湘、政委吴融峰,第23军军长钟国楚、政委陈茂辉,第46军军长肖全夫、政委吴保山,第54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第2军军长王德贵,第3军军长刘丰、政委栗在山,空军第4军军长高厚良、政委韦祖珍,第5军军政委裴志耕,防空军第一军政委罗维道。最终,军长绝大多数被授予少将,低于编制军衔中将者占87.5%。师长的编制军衔是少将,但73名在职的师长、政委中,只有3人被授予少将军衔,70人被授予大校军衔,占95.9%。
颁发勋章、奖章是军队的一项重要奖励制度,也是我军一贯的光荣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表彰有功人员,激励士气,我军曾向有功人员颁发过不同种类的奖章。红军时期,由于战争环境中条件十分艰苦,指战员数量也不多,我军只设置过一种红星奖章,并且统一由中央机关颁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环境的逐步好转,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各大战略区部队分别颁发过多种奖章,如东北民主联军的毛泽东奖章,朱德奖章;华东野战军的人民英雄奖章,冀鲁豫军区的人民功臣奖章,西北军政委员会的人民功臣奖章,晋察冀军区的大功奖章,特功奖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发展成一支强大的陆海军三军合成军队。为了表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作为国家立法机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设立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的勋章奖章条例》,由国家主席毛泽东通令公布。
1955年9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决定:授予朱德等131人以一级八一勋章,授予朱德等117人以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朱德等570人以一级解放勋章。并由国家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
由于授勋工作审批程序和政审非常严格,特别是评定勋章种类、等级工作非常细致、复杂,所以,上将以下的有些将领并没有一次性就荣获三枚勋章。原因是由于历史的条件所限,尤其是红军时期,干部档案制度尚不够健全,一些干部战争时期的任职在档案记载上不够明确,有时需要当年的上下级或同级来证明,这就给评定勋章增加了难度。也只能等干部的各个时期具体职务和任职确切时间都核实清楚以后,才能继续授予勋章。于是,中央决定分批公布受勋人员名单。如著名战将杨成武上将1955年只被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而他在红军时期何时任师级领导职务,还有待核实,所以,就暂时没有授予一级八一勋章。同样,在少将里颇负战名的丁盛,也因为红军时期的团级任职时间不好确定,而暂缓授予二级八一勋章。还有黄永胜上将和欧阳毅中将等也是因为抗战时期的师级任职时间不能认定,而暂缓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像这样暂缓授予勋章的将军数量不少,所以,查询、核实各级将领的职务和任职时间的工作一直进行到1957年,才基本上搞清楚。
1957年4月29日,国务院第四十七次会议通过国防部提出的第二批申请授予勋章的人员名单。6月1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十四次会议决定,授予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有功人员以勋章。6月18日国家主席毛泽东发布授勋命令。授予杨成武等47人以一级八一勋章,授予黄永胜等196人以一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王建安等421人以一级解放勋章。同时,首次向有功人员授予了二级、三级勋章。授予丁盛等1467人以二级八一勋章,授予丁本淳等4152人以二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丁士采等4932人以二级解放勋章;授予丁山等5339人以三级八一勋章,授予丁仲等31098人以三级独立自由勋章,授予刁志真等54879人以三级解放勋章。
这样,从1955年至1957年,累计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的人员共178人,被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的人员共313人,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的人员共991人。
八一勋章的外形为五角星造型,夹角处有饰纹,中间红色圆圈内为闪光的红五角星,内嵌“八一”,象征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举行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光辉历史。一级勋章为全金色;二级勋章中间圆及内五角星、外五角星为金色,但外五角星的夹角饰纹为银色;三级勋章中间圆及内五角星为金色,外五角星和夹角饰纹均为银色。
一级八一勋章获得者178人:
元帅(10人):朱 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10人):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萧劲光、罗瑞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49人):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 克、王 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 达、杨成武、李 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 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刘 震、杨至成、王 平、钟期光、郭天民、贺炳炎、傅钟、周士第、阎红彦、王建安、李聚奎。
中将以下67人名单略;少将以下35人名单略。
大校(2人):周时源、罗厚福(他们以后晋升为少将)。
转业到地方的人员(5人):冯白驹、冯仲云、李延禄、幸世修、周保中。
独立自由勋章的外形为八角造型,中间圆内为红星和延安宝塔山,圆外有饰纹,象征中国共产党把革命圣地延安作为大本营,领导中国人民抗日民族战争的8年革命历史。一级勋章为全金色;二级勋章中间圆及圆外饰纹为金色,八角为银色;三级勋章中间圆内为金色,圆外饰纹和八角均为银色。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获得者313人名单:
元帅(10人):朱 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10人):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萧劲光、罗瑞卿、张云逸、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51人):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 克、王 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 达、杨成武、李 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 飞、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刘 震、王 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贺炳炎、吕正操、傅 钟、周士第、阎红彦、王建安、李聚奎。
中将以下145人名单略;少将以下89人名单略。
大校(2人):王作尧、罗厚福(他们以后晋升为少将)。
转业到地方的人员(6人):尹先炳、冯白驹、冯仲云、张维翰、周文龙、周保中。
解放勋章外形为五角造型,中间圆内有小红五星和闪耀着光芒的天安门,圆外有饰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定都北京。一级勋章为全金色;二级勋章中间圆及饰纹为金色,外五角为银色;三级勋章中间圆为金色,圆外饰纹和外五角均为银色。
一级解放勋章获得者共991人名单:
元帅(10人):朱 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10人):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57人):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 克、王 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 达、杨成武、李 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 飞、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刘 震、杨至成、王 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贺炳炎、吕正操、乌兰夫、傅钟、周士第、阎红彦、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王建安、李聚奎。
中将以下176人名单略。
其他(46人):卢 汉、高鹏、高文然、高树勋、李志明、李明灏、刘文辉、邓宝珊、邓锡侯、马鸿宾、王树君、王再天、王长江、王子光、张俊升、张孤梅、张克侠、张治中、张轸、张 岗、赵寿山、赵光远、唐少田、周保中、周绍昆、周文龙、杨叶澎、杨文谟、朱佩瑄、阮 平、尹先炳、林恺、冯白驹、冯文华、冯鼎三、吴化文、裴昌会、谢唯进、程潜、傅作义、潘朔端、何基沣、南静之、俞炳辉、葛燕璋、甄 华。
少将以下692人名单略。
我军在1955年和1957年两次授勋过程中,共产生了144名荣获三枚一级勋章,即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的开国将帅及校官和转业到地方的领导干部,在千余名将帅中可谓凤毛麟角。说明这些著名将帅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不但革命资历深厚、政治阅历丰富、所处岗位重要,而且战功卓著、贡献巨大、影响深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数百万雄师中的佼佼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人民功臣。
元帅(10人):朱 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陈 毅、贺 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大将(10人):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上将(47人): 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 克、王 震、周纯全、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李克农、陈伯钧、李 达、杨成武、李 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 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刘 震、王 平、钟期光、郭天民、贺炳炎、傅钟、周士第、阎红彦、王建安、李聚奎。
中将(59人)(按姓氏笔划排序):孔庆德、文年生、方 强、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甘渭汉、邝任农、刘志坚、刘转连、刘培善、刘道生、孙 毅、朱明、朱辉照、毕占云、吴先恩、张令彬、张达志、张经武、张贤约、李天焕、李寿轩、杜义德、杨梅生、肖向荣、肖新槐、陈先瑞、冼恒汉、周玉成、周志坚、林维先、欧阳毅、郑维山、姚喆、胡奇才、赵 镕、饶子健、倪志亮、唐天际、徐立清、徐深吉、晏福生、聂鹤亭、莫文骅、郭 鹏、郭化若、钱 钧、陶勇、崔田民、曹里怀、梁从学、彭明治、程世才、韩 伟、詹才芳、廖汉生、谭希林。
少将(15人):韩东山、孙超群、李 信、金如柏、贺庆积、袁克服、谭友林、刘子奇、吴世安、 汪乃贵、叶长庚、苏进、张平凯、贺晋年、常玉清、
大校(1人):罗厚福。(注: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地方领导干部(2人):周保中、冯白驹。(注:授勋未授衔)
上述一位大校和两位地方领导干部在战争年代也是历经战火考验的人民功臣,另外,两位地方领导干部只是在授衔时离开了部队转业到地方,但他们仍然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中央军委委员:朱德元帅、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刘伯承元帅、贺龙元帅、陈毅元帅、罗荣桓元帅、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叶剑英元帅。
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大将,副秘书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中将。
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元帅,副部长黄克诚大将、谭政大将、萧劲光大将、王树声大将、萧克上将、李达上将、廖汉生中将。
总参谋长粟裕大将,副总参谋长陈赓大将、张宗逊上将、李克农上将、王震上将、许世友上将、邓华上将、彭绍辉上将、张爱萍上将、杨成武上将、韩先楚上将。
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副主任谭政大将、傅钟上将、萧华上将、甘泗淇上将。军事法院院长陈奇涵上将,军事检察院检察长黄火星中将。
总后勤部部长兼政委黄克诚大将,副部长洪学智上将、张令彬中将、邱会作中将,副政委邱会作中将(兼)、李耀中将。
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元帅(兼),副部长宋任穷上将、赖传珠上将、徐立清中将。
训练总监部部长刘伯承元帅,副部长张宗逊上将、萧克上将、李达上将、彭绍辉上将、周士第上将、郭天民上将。
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叶剑英元帅,副部长周纯全上将、杨至成上将、阎揆要中将。
总财务部部长余秋里中将,副部长唐天际中将、汤平中将、何维忠少将。
总军械部部长王树声大将,副部长封永顺少将、涂锡道少将、陈文彪少将。
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副司令员王宏坤上将、罗舜初中将、方强中将、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苏振华上将,副政委刘道生中将、参谋长周希汉中将。后勤部部长张汉丞少将、政委刘义少将,海军航空兵司令员顿星云中将、政委李呈瑞少将,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中将、政委康志强中将,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赵启民中将。
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副司令员王秉璋中将(第一)、刘震上将、常乾坤中将、徐深吉中将,副政委吴法宪中将,参谋长王秉璋中将(兼),政治部主任王辉球中将,后勤部部长石忠汉少将、政委杨尚儒少将。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周赤萍中将、政委黄玉清少将,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段苏权少将、政委漆远渥少将,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罗元发中将、政委关盛志少将,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中将、政委余立金中将,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曹里怀中将、政委吴富善中将,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傅传作少将、政委余非少将。
防空军司令员杨成武上将,副司令员谭家述中将、成钧中将,副政委谷景生少将,参谋长成钧中将(兼),政治部主任龙道权少将。
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大将,副司令员程世才中将(第一)、韦国清上将、邓少东少将,副政委李天焕中将,参谋长吴烈少将,政治部主任欧阳毅中将,后勤部部长查国桢少将、政委陈波少将。
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副司令员邱创成中将、苏进少将,副政委邱创成中将(兼),参谋长陈锐霆少将。
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副司令员聂鹤亭中将,副政委向仲华中将,参谋长钟人仿少将。
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副司令员胡奇才中将,副政委黄志勇中将,参谋长胡奇才中将(兼)。
铁道兵司令员兼政委王震上将,副司令员李寿轩中将(第一)、郭维城少将,副政委崔田民中将,参谋长徐斌少将。
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上将,政委朱良才上将,副司令员郑维山中将、王近山中将、陈正湘中将、韩伟中将,参谋长韩伟中将(兼),政治部主任袁升平中将,后勤部部长吴先恩中将。天津警备区司令员肖新槐中将,山西军区司令员王紫峰中将,河北军区司令员彭明治中将。
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上将,政委周桓上将,副政委杜平中将、甘渭汉中将,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将(兼),参谋长吴信泉中将,后勤部部长罗成德少将、政委曹德连少将。黑龙江军区司令员张开荆少将,吉林军区司令员贺健少将,辽宁军区司令员贺庆积少将,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曾绍山中将。
兰州军区司令员张达志中将,政委冼恒汉中将,副司令员韩练成中将(第一)、杨嘉瑞少将、徐国珍少将,参谋长李书茂少将,后勤部部长夏耀堂少将。陕西军区司令员杨嘉瑞少将(兼),甘肃军区司令员张达志中将(兼),青海军区司令员高朗亭少将。
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第二政委王新亭上将(代理司令员),副司令员杨国夫中将,副政委彭嘉庆中将,参谋长胡炳云少将,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少将。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政委唐亮上将,副司令员叶飞上将、郭化若中将,参谋长张才千中将,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中将,后勤部部长谢胜坤少将、政委符确坚少将。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中将,浙江军区司令员林维先中将,江苏军区司令员刘先胜中将,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上将(兼),安徽军区司令员廖容标中将,江西军区司令员肖元礼少将。
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副司令员孔庆德中将、李迎希少将,副政委谭甫仁中将、张广才少将,参谋长李迎希少将(兼),政治部主任叶明少将。河南军区司令员毕占云中将,湖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兼)。
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上将,副司令员文年生中将、梁兴初中将、詹才芳中将,副政委刘兴元中将,参谋长韩先楚上将,政治部主任陈仁麒中将。后勤部部长邱国光少将。湖南军区司令员杨梅生中将,广东军区司令员龙书金少将(兼),广西军区司令员卢绍武少将,海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中将。
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副司令员李文清少将、何正文少将,第一副政委阎红彦上将,副政委郭林祥少将,参谋长何正文少将(兼),政治部主任余述生少将,后勤部政委杨尚高少将。
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谢富治上将,副司令员秦基伟中将,第二副政委金如柏少将,参谋长鲁瑞林少将,政治部主任胡荣贵少将。贵州军区司令员钟赤兵中将。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乌兰夫上将,副司令员刘华香少将、刘彬少将,参谋长孔飞少将,政治部主任廷懋少将。
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王恩茂中将,副司令员陶峙岳上将、赛福鼎·艾则孜中将、郭鹏中将、张希钦少将,副政委曾涤少将,参谋长张希钦少将(兼),政治部主任曾涤少将(兼)。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中将,政委谭冠三中将,副司令员阿沛·阿旺晋美中将、朵噶·彭措饶杰中将、李觉少将,陈明义少将,副政委范明少将、王其梅少将,参谋长陈明义少将(兼),政治部主任刘振国少将。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政委李志民上将,司令部参谋长王蕴瑞少将,政治部主任张南生中将,后勤部政委李雪三中将。
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刘伯承元帅,副院长陈伯钧上将,副政委钟期光上将,政治部主任徐斌洲中将,教育长唐延杰中将。
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罗荣桓元帅,副院长萧华上将、莫文骅中将。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副院长刘居英少将,副政委刘有光少将。
后勤学院院长邱会作中将,政委黄克诚大将。
总高级步校校长兼政委宋时轮上将,副校长姚喆中将、庄田中将
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准备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元帅初拟13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大将14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并为他们授勋。
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授军衔,就使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原本,按照中央军委1955年1月23日发布的《军衔指示》规定,“省、市、地委书记及省公安厅长兼任军队首长职务者,均应评定军衔。”主要是解决地方领导干部兼任军队职务,可否授衔的问题。
1月29日,总干部部长罗荣桓署名,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地方负责干部的军衔评定和授予问题的请示》。该《请示》列出了拟评定军衔的22名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名单,他们是:
广东省委书记兼政委陶铸,陕西省委书记兼政委张德生,甘肃省委书记兼政委张仲良,青海省委书记兼政委高峰,四川省委书记兼政委李井泉,西康省委书记兼政委廖志高,贵州省委书记兼政委周林,山东省委书记兼政委舒同,浙江省委书记兼政委江华,江苏省委书记兼政委江渭清,安徽省委书记兼政委曾希圣,河南省委书记兼政委潘复生,江西省委书记兼政委杨尚奎,广西省委书记兼政委陈漫远,湖南省委书记兼政委周小舟,湖北省委书记兼政委王任重,辽宁省委书记兼政委黄欧东,黑龙江省委书记兼政委欧阳钦,吉林省委书记兼政委李梦龄,热河省委书记兼政委王国权,河北省委书记兼政委林铁,山西省委书记兼政委陶鲁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地方领导干部共21人,也拟予评定军衔,他们是:
中共蒙绥分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赵尔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人民政府代主席兼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谢富治,中共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政委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王恩茂,中共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王维舟、广东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冯白驹,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李先念,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谭震林,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薄一波,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邓子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程子华,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蔡树藩,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地质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何长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姬鹏飞……。
总干部部的《请示》建议,“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代表人物”的军衔,采取三种方式办理:第一种是“须评定军衔又授予的”,第二种是“只评定军衔不授予的”,第三种是“只授予预备役军衔的”。
1955年2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新调整全国战略区,将原来的6大军区改划为12大军区,这样,上述地方领导干部中,有几位又重新担任军队领导职务,如乌兰夫任内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任职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属军事工业,主抓核武器及常规武器的研究与试制,叶飞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谢富治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阎红彦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王恩茂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党中央又决定,凡是1952年没有参加军队评级,又转到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包括驻外使节,一般都不参加评定军衔工作。
7月14日,总干部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向军委并中央的报告》中又说:“对于兼任军队职务的地方干部,凡兼任分区政委(地委书记)以上职务者,对其军衔采取评而不授的办法。凡兼任县兵役局政委(县委书记)以下职务者,则不评定授予军衔。”
据此规定,总干部部长罗荣桓又把上述43位在部队兼政委的地方领导干部名单列出,呈报中央军委,建议评而不授军衔。
后来,上述名单中大多数人没有授予现役军衔,只有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和王恩茂等5位授予现役军衔。他们被授衔主要原因,首先是在部队有实际职务,其次处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边陲地区或福建前线地区或担负国防工业的重任,还有是他们与部队有着历史的渊源。
“朱毛红军”麾下聚集的精英众多,他们中的佼佼者经过22年的漫长革命斗争,终成我军著名将帅。毛泽东被授予大元帅,但他本人却坚辞不授;朱德被授予元帅。其他精英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他们是:陈毅、林彪、罗荣桓、粟裕、谭政、黄克诚、罗瑞卿、萧克、赵尔陆、杨至成、宋任穷、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黄永胜、邓华、朱良才、杨得志、苏振华、李聚奎、傅秋涛、彭绍辉、赖传珠、赵绾、聂鹤亭、唐天际、彭明治、谭甫仁、谭家述、刘先胜、杨梅生、张令彬、郭鹏、韩伟、谭希林、谭冠三、赖毅、刘志坚、李寿轩、欧阳毅、周玉成、姚喆、王紫峰、肖新槐、曹里怀、毕占云、李贞等。
抗美援朝战争元帅彭德怀,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陈赓,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邓华、韩先楚、洪学智、刘震、许世友、杨勇、杨成武、杨得志、李达、宋时轮、王平、王建安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梁兴初、温玉成、王近山、杜义德、吴信泉、吴瑞林、王必成、张震、张仁初、张天云、张祖谅、张翼翔、郑维山、聂凤智、陶勇、黄新廷、曹里怀、曾绍山、曾思玉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王蕴瑞、黄文明、肖应棠、肖文玖、潘焱、丁盛、钟国楚、陈坊仁、谭善和、徐国贤、杨俊生、吴泳湘、谢振华、肖全夫、曾雍雅、宋玉琳、吴保山、丁莱夫、汪克明、张云龙、陈仁洪、颜金生、吴瑞山、谢家祥、吴融峰、李彬山、官宗礼、严政、陈茂辉、唐金龙、游好扬、徐其海、汪易、李布德等。 6名将军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所有战役的,他们是:
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上将,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中将,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张明远少将,历任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和办公室主任的丁甘如少将,历任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和政治部副主任的任荣少将,历任志愿军第42军124师副师长和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的肖剑飞少将。
十大将军省是: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福建、河北、陕西。
第一大将军省——江西(325人),走出了萧华、陈奇涵、赖传珠等3位开国上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等38位开国中将,谢振华、曾克林、丁盛等284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20.l3%。江西籍将军主要分布在赣西南地区的莲花、永新、吉水、吉安、泰和、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一带。
第二大将军省——湖北(235人),涌现了林彪1位开国元帅,徐海东、王树声2位开国大将,陈锡联、王平、韩先楚等14位开国上将,秦基伟、聂凤智、王近山等31位开国中将,王诚汉、谭友林、唐金龙等187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4.56%。湖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鄂豫皖边界的大悟、红安、麻城、黄陂一带。
第三大将军省——湖南(202人),涌现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开国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6位开国大将,萧克、王震、杨得志等19位开国上将,廖汉生、张震、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段苏权、钟伟、裴周玉等129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2.52%,特别是中将以上高级将领居多,含金量很高,元帅占将近三分之一,大将超过一半,上将占33.30%,中将占25.4%。湖南籍将帅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靠湘赣边界的平江、浏阳、酸陵、茶陵一带。
第四大将军省——安徽(128人),走出了洪学智、李克农2位开国上将,徐立清、皮定均、陶勇等12位开国中将,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4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7.93%。安徽籍将军大多出自红四方面军,从地域上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地区的霍邱、六安、金寨县一带。
第五大将军省——河南(108人),孕育了许世友1位开国上将,郑维山、钱钧、李雪三等9位开国中将,苏进、曹思明、尤太忠等98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69%。他们大多来自鄂豫皖边界地区的新县、商城、光山、固始一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鄂豫皖苏区地域,大批中原儿女涌跃参加红军,从而成长了一批威名赫赫的开国将领。
第六大将军省——四川(含重庆共99人),涌现了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4位开国元帅,罗瑞卿l位开国大将,张爱萍、陈伯钧、傅钟等3位开国上将,毕占云、吴瑞林、贺诚等3位开国中将,任荣、胡炳云、陈其通等88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13%。他们的含金量也很高,与湖南、湖北省一样,是拥有从元帅到少将各个级别的三个省份之一。四川籍将帅大多来自川东地区的宣汉、达县、平昌、通江、巴中、苍溪、阆中等县。
第七大将军省——山东(90人),走出了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等3位开国中将,李耀文、仲曦东、刘振华等87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57%。山东籍将军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八路,来自寿山、荣成、牟平、文登等49个市县。
第八大将军省——福建(83人),走出了杨成武、叶飞、刘亚楼等3位开国上将、郭化若、罗元发、傅连暲、等9位开国中将,王集成、孙克骥、叶青山等71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14%。福建闽西地区和江西赣南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地域。福建籍的将军们大多是闽西暴动和中央苏区“扩红”时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他们大多来自闽西地区的长汀、武平、上杭、永定一带。
第九大将军省——河北(80人),产生了孙毅、韩振纪2位开国中将,王蕴瑞、刘永源、王猛等78位开国少将,他们分别来自定州、大名、蠡县等48个市县,占全国将帅总数的4.96%。他们中有部分人是土地革命时期参加红军的,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人民武装的老八路。
第十大将军省——陕西(63人),孕育了上将李达、张宗逊、阎红彦等3位开国上将,孔从洲、张达志、阎揆要等5位开国中将,贺晋年、张松平、王扶之等55位开国少将,占全国将帅总数的3.9%。陕西籍将军来自安定、仔长、米脂、长安等36个市县。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将帅原籍中,出元帅最多的省份是四川,4人;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6人;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19人;出中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45人。可谓川湘火辣,将帅云集!
经统计,十大将军县是:湖北红安、江西兴国、安徽金寨、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
第一大将军县——湖北红安(60人):
上将:王建安、陈锡联、周纯全、郭天民、韩先楚、谢富治,中将:王近山、刘飞、刘昌毅、李天焕、张天云、张仁初、胡奇才、秦基伟、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少将:马忠全、王诚汉、甘思和、卢燕秋、刘福胜、江波、江腾蛟、李世焱、李定灼、吴振挺、何德庆、邹国厚、闵学胜、况玉纯、汪运祖、张天恕、张志勇、张竭诚、陈炎清、陈美藻、罗应怀、金世柏、周世忠、郑国仲、胡正平、赵鹤亭、贺健、秦光远、耿锡祥、袁克服、徐绍华、殷国洪、涂锡道、韩卫民、程启文、程悦长、程儒珍、谢正荣、詹少联、熊应棠、黎锡福、戴克林、戴克明。
第二大将军县——江西兴国(54人):
上将:萧华、陈奇涵,中将:朱明、邱会作、康志强、温玉成、谢有法,少将:马泽迎、王屏、毛会义、邓经纬、叶运高、吕黎平、刘涌、刘玉堂、刘世洪、刘耀宗、江学彬、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汉、杨卓、杨汉林、邱先通、邱会魁、邹衍、张克辉、陈熙、陈坊仁、陈远波、陈美福、欧阳平、周彬、钟人仿、钟文法、钟生溢、钟发宗、钟国楚、钟炳昌、黄文明、黄有凤、黄朝天、龚兴贵、曾美、曾克林、曾新泮、黄玉昆、谢良、谢立金、谢国仪、雷永通、魏洪亮、曾昭墟。
第三大将军县——安徽金寨(54人):
上将:洪学智,中将:皮定均、李耀、张贤约、陈先瑞、林维先、徐立清、曾绍山、滕海清,少将:丁世方、于侠、马琮璜、王远芬、方子翼、邓忠仁、邬兰亭、严家安、李家益、杨克武、肖全夫、肖选进、吴诚忠、佘积德、余明、余嗣贵、闵鸿友、汪乃贵、汪少川、宋文、宋承志、宋维栻、张行忠、张贻祥、陈宏、陈祥、陈伯禄、林彬、林乃清、周发田、周时源、胡继成、胡鹏飞、赵遵康、徐其海、陶国清、康烈功、董洪国、程明、傅绍甫、曾宪池、詹大南、詹化雨、漆远渥、熊挺。
第四大将军县——湖南平江(52人):
上将: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中将:方强、方正平、甘渭汉、刘志坚、吴信泉、邱创成、张震、张令彬,少将:欧阳文、钟赤兵、赖毅、王赤军、方正、方国安、方国南、孔峭凡、叶楚屏、吕展、李元、李基、李光辉、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杨尚高、吴自立、何辉、何能彬、何维忠、余非、余光文、张书祥、张平凯、张正光、张闯初、林胜国、罗湘涛、郑贵卿、钟伟、钟明彪、秦化龙、徐德操、唐明、黄连秋、黄胜明、喻缦云、谢忠良、谢福林、裴周玉。
第五大将军县——江西吉安(46人):
中将:刘西元、李作鹏、肖望东、吴富善、余秋里、周彪、周贯五、袁升平、梁必业、梁兴初、彭林、彭嘉庆、蔡顺礼,少将:王力生、王茂全、邓龙翔、任昌辉、刘昂、刘世相、刘华春、刘华香、刘贤权、刘绍文、杜文达、李元、李铨、李木生、杨怀珠、肖大荃、肖荣昌、张太生、欧阳家祥、罗通、罗文坊、胡云生、胡备文、钱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行、曾光明、曾如清、谢斌、廖鼎琳、黎有章。
第六大将军县——江西永新(41人):
中将:王恩茂、王道邦、旷伏兆、张国华,少将:马辉、王学清、左爱、左齐、龙潜、龙飞虎、龙振彪、龙道权、龙福才、刘义、刘福、刘子云、刘发秀、刘鹤孔、江燮元、李治、李真、肖思明、肖新春、吴融锋、张铚秀、陈云中、陈信忠、罗斌、周志飞、周志刚、贺光华、贺庆积、贺振新、贺盛桂、盛治华、彭龙飞、彭清云、彭富九、谭开云、颜文斌、肖森。
第七大将军县——湖北大悟(36人):
中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少将:方毅华、邓少东、石志本、叶建民、田厚义、宁贤文、伍瑞卿、刘何、刘华清、孙光、严光、李长如、吴杰、吴永先、吴林焕、何光宇、何辉燕、张国传、张宗胜、张潮夫、金绍山、周明国、郑本炎、赵文进、姚运良、高林、席舒民、黄立清、韩东山、董志常、谢甫生、雷绍康、颜东山。
第八大将军县——河南新县(36人):
上将:许世友,中将: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少将:王大华、王才贵、王世仁、叶道友、朱致平、李德生、肖永银、肖志贤、肖德明、吴世安、吴华夺、余述生、张吉厚、张百春、陈波、范朝福、官宗礼、胡立声、胡立信、胡贤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黄光霞、程世清、鲁加汉、谭友夫、谭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寿才。
第九大将军县——安徽六安(34人):
中将:梁从学,少将:王海清、王德贵、吕仁礼、刘善福、齐勇、关盛志、孙仪之、杜彪、李发、李书全、李世安、李国厚、杨中行、杨以山、杨植亭、吴宗先、吴瑞山、徐国夫、徐光友、高先贵、何柱成、余品轩、张忠、张宜爱、张寰东、查玉升、赵俊、桂绍彬、涂学忠、黄仁庭、程业棠、傅春早、潘峰。
第十大将军县——湖南浏阳(30人):
上将:王震、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亮,中将: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饶子健,少将:石敬平、刘子奇、江文、汤池、苏鲁、苏鳌、李贞、李信、李辉高、杨世明、何志远、邱蔚、张和、罗若遐、黄霖、黄曹龙、曾涤、熊晃、黎东汉、戴文彬。
黄埔军校元帅5人: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徐向前(黄埔1期)、林彪(黄埔4期)。
大将3人:陈赓(黄埔1期)、许光达(黄埔5期)、罗瑞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上将8人:周士第(黄埔1期)、陈明仁(黄埔1期)、杨至成(黄埔5期)、宋时轮(黄埔5期)、张宗逊(黄埔5期)、郭天民(黄埔6期)、陈奇涵(黄埔军校学生队队长)、陈伯钧(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中将9人:阎揆要(黄埔1期)、常乾坤(黄埔3期)、倪志亮(黄埔4期)、郭化若(黄埔4期)、唐天际(黄埔4期)、谭希林(黄埔6期)、王诤(黄埔6期)、彭明治(黄埔军士教导队)、曾泽生(黄埔军校高级班)。
少将12人:方之中(黄埔4期)、洪水(黄埔4期)、李逸民(黄埔4期)、曹广化(黄埔4期)、白天(黄埔4期)、廖运周(黄埔5期)、张开荆(黄埔6期)、周文在(黄埔6期)、高存信(黄埔10期)、袁也烈(黄埔军校入伍生队指导员)、徐介藩(黄埔3期,61年晋升)、朱家璧(黄埔8期,64年晋升)。
中华56个民族,都有先进分子参加革命,可谓群星荟萃,将星璀灿。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共出了36位将军,其中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8人,少将24人,他们分布在8个少数民族。
侗族2人:大将粟裕,少将曹玉清;
壮族11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冼桓汉,少将韦祖珍、卢绍武、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
蒙古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索立波、孔飞、廷懋、吴涛;
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满族4人:中将万毅,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藏族5人:中将朵噶·彭错铙杰、阿沛·阿旺晋美,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回族2人:少将刘世昌、刘瑞方;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依尔、祖农·太也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有16位将军因战伤而残废了身躯,他们弹创满身,血铸辉煌,为开国将帅增添了独有的风采。
独臂将军11人:上将贺炳炎,1935年失去右臂;上将彭绍辉,1933年失去左臂。中将余秋里,1936年失去左臂;中将晏福生,1936年失去右臂。少将左齐,1938年失去右臂;少将苏鲁,1949年失去右臂;少将陈波,1940年失去左臂;少将彭云清,1938年失去右臂;少将童炎生,1944年失去右臂;少将廖政国,1940年失去右臂;少将朱声达,1936年失去左臂。
短臂将军2人: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独腿将军2人:中将钟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少将张和,1942年失去右腿。
独脚将军1人:少将谢良,1937年失去左脚。
独臂、独腿将军负伤的简要过程如下:
彭绍辉上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1933年3月21日,在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担任红1师师长,参加霹雳山战斗时,左臂连中两弹,臂骨被击成几截,做了三次手术未成功,左臂被截除。
贺炳炎上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5年12月22日,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5师师长,率部与敌在云南瓦屋塘激战时,右臂被汤姆子弹击中,骨头被打碎,做了截肢手术。
钟赤兵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5年2月26日,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担任缩编后的红12团政委,于娄山关战斗中右小腿负伤。1935年6月,第一次截去右腿小腿以下部分;第二次截去右腿膝盖以下剩余部分;第三次整个右腿从股骨根部全部截除。
余秋里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3月,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6师18团团政委,参加乌蒙山回旋战斗时,为救团长成钧,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因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半年后截肢。
晏福生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9月7日,在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担任红16师师政委,率部于渭河罗家堡战斗中掩护红六军团转移,在战斗中因敌机轰炸,右臂被炸断,1936年10月整条右臂被截去。
朱声达少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4师10团连长,于云南实川战斗中受伤,截去左手臂。
谢良少将:红军西路军西征途中的1936年11月22日,在董振堂领导的红5军担任红23师政委,于甘肃山丹县十里铺跟马步芳匪兵作战时,左脚负伤,1936年12月第一次截肢,用剪刀将左脚前掌剪掉;第二次截肢,截去左脚剩余的脚掌;1937年冬第三次截肢,将左腿从膝盖以下全部锯掉。
彭清云少将:抗日战争的1938年10月29日,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担任第359旅719团1营教导员,在邵家庄战斗中,右臂肘关节被日军枪弹打穿。因动脉血管破裂,流血不止,1938年11月16日白求恩大夫为其截去右臂。
左齐少将:抗日战争的1938年11月17日,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担任第359旅717团参谋长,于明铺村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右臂负伤。19日,经白求恩大夫实行右臂截肢手术后保全了性命。
龙书金少将:抗日战争的1939年3月,在罗荣桓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担任东进纵队五支队副支队长兼团长,于鲁北陵县大宗家与日军激战中左臂中弹,弹头于左肱骨炸开,为粉碎性骨折。后来,左臂残废,仅以筋皮相连。
陈波少将:抗日战争的1940年3月,担任八路军前总特务团副团长,在一次演示新地雷时,为战士示范滚雷的使用方法,滚雷突然爆炸,陈波左臂被炸伤,截去左臂。
廖政国少将:抗日战争的1940年新四军黄桥整训时,在粟裕领导的江北指挥部担任第1纵队4团团长。一次,为了试验缴获来的泰州造手榴弹投弹效果,廖政国在拆一枚手榴弹时,突然木柄冒出白烟,他想往窗外扔,来听课的干部正在集队,想往里屋扔,团政委正在里屋休息。廖政国只好高高把手榴弹举过头顶,一声巨响,廖政国的右臂被炸断。
罗应怀少将:抗日战争的1942年在与日伪军反“扫荡”作战中负伤,1943年双臂残废。
张和少将:抗日战争的1942年7月13日,在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担任冀中军区干部大队大队长,指挥白杨堡战斗时,右腿被日军掷弹筒炸伤,右腿从大腿根部20公分处截除。
童炎生少将:抗日战争的1944年10月初,在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担任苏中军区特务3团政委。一次战斗结束,童炎生在试投缴获的敌人土造手榴弹时,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他的右手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后来,童炎生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
苏鲁少将:解放战争的1949年4月21日,在聂荣臻领导的华北军区担任第62军184师副师长,奉命攻打太原东门外的红房子据点时,因敌人的连环雷爆炸,右臂被炸,伤势严重,进行了截肢手术。4月下旬右臂从大臂三分之一处截去。
女性将军1人:少将李贞,时任军事检察院副院长。
外籍将军1人:少将洪水,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起义将领9人:上将有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3人,中将有曾泽生1人,少将有林遵、邓兆祥、张世珍、魏镇、刘善本等5人。他们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将领。
归侨将帅8人: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少将唐铎,苏联归侨;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惟一的将军夫妻:上将甘泗淇,少将李贞。
同名将军有4对:李元:1894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元: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1964年晋升少将。李道之:1911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道之:1916年生,山东牟平人,1964年晋升少将。张英:原名黄文荃,1914年生,广西灵川人,1961年晋升少将;张英:1916年生,辽宁盖县人,1964年晋升少将。罗斌:1915年生,江西永新人,1955年授予少将;罗斌:1914年生,福建武平人,1962年晋升少将。
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25名:上将吕正操,中将万毅,少将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
原西北军出身的将领8名:中将孔从洲、阎揆要,少将张希钦、童陆生、何振亚、沈启贤、牛化东、廖运周。
我军实行军衔制以后,有下列不同军衔的将帅相继不幸地第一个离开了我们,特此纪念。
1955年11月,同刚刚授衔不到一个月的资凤少将在南京不幸病逝,享年60岁。资凤是第一位辞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57年,朵噶·彭措饶杰中将不幸病逝,享年54岁。朵噶·彭措饶杰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60年7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病逝,享年47岁。贺炳炎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961年3月16日,军事家、中共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大将陈赓病逝,享年58岁。陈赓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1963年12月16日,军事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同志病逝,享年61岁。罗荣桓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从1955年实行军衔制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十年间,还有如下40位将军不幸辞世:1956年有陈奇少将,终年46岁;洪水少将,终年50岁;张世珍少将,终年54岁。1957年有金绍山少将,终年42岁;李发少将,终年44岁;邱蔚少将,终年44岁。1958年有彭显伦少将,终年63岁;黎有章少将,终年43岁。1959年有王道邦中将,终年48岁;覃健中将,终年46岁。1961年有张祖谅中将,终年50岁;程悦长少将,终年50岁;潘世征少将,终年45岁;陈铁君少将,终年44岁;叶道友少将,终年47岁。1962年有李克农上将,终年63岁;肖远久少将,终年60岁;江峰少将,终年48岁;梁金华少将,终年49岁;陈文彪少将,终年52岁;王远芬少将,终年56岁。1963年有程儒珍少将,终年63岁;陈远波少将,终年50岁;张驾伍少将,终年52岁;张雄少将,终年55岁;乔信明少将,终年57岁;1964年有甘泗淇上将,终年61岁;朱明中将,终年61岁;朱辉照中将,终年53岁;李平少将,终年50岁;周学义少将,终年52岁;肖学林少将,终年53岁;赵北源少将,终年47岁;卢燕秋少将,终年52岁。1965年有赖传珠上将,终年55岁;倪志亮中将,终年65岁;王再兴少将,终年51岁;王之平少将,终年63岁;丁世方少将,终年53岁;龙福才少将,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