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开军用小刀图说
1884年,24岁的瑞士青年卡尔•埃尔森从德国南部和法国巴黎学徒结业,回到他的故乡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宜溪镇,开创了一个刀具作坊。1891年由他发起创立了
1884年,24岁的瑞士青年卡尔•埃尔森从德国南部和法国巴黎学徒结业,回到他的故乡瑞士阿尔卑斯山脚下宜溪镇,开创了一个刀具作坊。1891年由他发起创立了瑞士刀匠联盟会,为瑞士军队生产“士兵刀”,成为军人野战宿营、应付兵器的保养和维修的利器。
瑞士军刀不仅为军人喜爱,同时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一些空难求生的范例中,有不少是瑞士军刀救人性命。1975年英国登山队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西南坡时,突遇暴风雪。一位队员的氧气瓶管被冻堵塞,情急中,另一位队员用随身携带的瑞士军刀捅破了冰块,脱离了险境。一位阿根廷大学生的轿车被积雪所困,他用瑞士军刀锯断路边一棵直径10厘米的树,用树干橇动汽车使车子驶出积雪。一位在飞机失事中侥幸活命,却被困在残骸中不能脱身的先生,用瑞士军刀的锯弄出一个逃生的大洞……我虽孤陋寡闻,但所见到的中外的登山和旅行手册中大多都提倡外出携带瑞士军刀。我在野外的艰难环境中,手握这种多用途小刀,总感到生命和希望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实不独瑞士生产军用小刀,一些主要国家的军队都生产军用小刀,作为士兵入伍发放的个人装具。其形制大同小异。除主刀之外,开罐头的刀(罐头最早用于军队)和能分解步枪木托和枪身固定镙的螺丝刀是必不可少的。瑞士传统的“战士”小刀具备八种日常最需要的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美国的多开军用小刀则功能更多一些,有拔瓶塞和锥子等附件。日本军用小刀没有解锥,因而为士兵另配可折合的单一用途的枪用解锥。
清末至民国时期,德国的军事思想对我国影响很大,抗日战争前夕,当时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就有德国战术教官,德国的武器和装具也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流。这一时期,德国的军用小刀也是我国当年一些有身份的人值得炫耀的珍物。
少年时读的故事《一把军用小刀》给我的印象极深。讲的是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苏联军官被俘后被捆绑着关在小屋里。一个苏联少年路过看到,军官轻声唤他说,我的靴筒里有一把军用小刀,你把它拿出来,少年钻进屋里从军官靴筒里拿出那把军用小刀,割断了捆绑军官的双手的绳索,放走了军官。后来军官随部队解放这个村庄,军官把那把军用小刀送给了那个勇敢的少年。
苏军二战时期的多开小刀和现代的多开军用小刀,我只是在日文版的《世界军用刺刀》一书中看到
自我读到这个故事后,我就对多开的军用小刀十分留意。多少年来,我收集到的有瑞士的军用小刀,德国索林根军用小刀,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小刀,中国空军飞行员的伞刀,特别是有几种缴获侵华日军的军用小刀(唯独没有苏联军用小刀)。其中尤为珍稀的是朋友曹健送我的日军小刀,一面是持枪的日本兵站在长城上,背后是日本的太阳旗,另一面是我国华北的地图,北起赤峰、承德,南至太原,平津、张家口等我国要地以及长城、铁路都标绘其上。另外,我手中还有一个日本关东军的盘子,上面刻有北支(中国北部)地图,朋友余戈有个日本军官的烟盒上面也有中国地图。我惊骇昔日的日本人在生活日用品上亦有明确的战场意识。
顺便一提,有的杂志文章将国外一些新颖的折刀或匕首翻译成“战术折刀”或某某战术刀(还有战术灯、战术背心之类),使我这对军语略知一二的人大惑不解。据我所知,“战术”一词自清末由日本引进之后,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的方法和原则。如单兵战术,炮兵分队战术,合同战术,直至兵团战术概则等。把外国的刀翻译成战术刀,不论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令中国人,特别是军人费解。开句玩笑,既有“战术刀”,是否还会有“战役刀”,甚至“战略刀”?我看翻译成“战斗刀”更为贴切。
抗战初期中国向德国索林根订制的军用小刀
当时它和M35Q钢盔、蔡司6倍望远镜等一同装备国民党军队
侵华日军装备的军用小刀
侵华日军装备的军用小刀
日军工科学校制发的菱形标记见于手柄
军用小刀02
二战时期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军用小刀
此刀为我志愿军缴获于朝鲜,美军现仍使用此类小刀
侵华日军的军官小刀
柄面图案一面是持枪的日本兵站在长城上,另一面是我国华北的地图
瑞士“战士”军刀是流传下来最传统的款式,为追寻瑞士军刀悠久历史的人士所喜爱
我空军飞行员携行的伞刀,刀闭锁的主刀反面是割伞绳的伞钩
对照美军的飞行员伞刀,便知我军的飞行员伞刀是如出一辙
德国索林根伞刀
我送给了北京的猎友刘四火,刀刃处凹口应为剥电线皮之用,刀柄处还折有一个长铁锥,据说为探雷用,另说是解伞绳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