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DU及80-90年代迷彩服12款
BDU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使用了迷彩服。当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场广泛使用迷彩服的时候,别的战场只有很少量的迷彩服在使用,尤其是在欧洲
BDU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使用了迷彩服。当海军陆战队在太平洋战场广泛使用迷彩服的时候,别的战场只有很少量的迷彩服在使用,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很可能会因为和德军使用同样的图案而导致混乱。
1968年,在越南的特种部队配发了一款由放府绸制成的丛林迷彩作战服以替换先前使用的绿色棉缎作战服。这种“虎斑”图案是由20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战争期间开发的英军迷彩图案改变而来的,加入了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日本战斗的经验。这使在密叶丛林近距离作战(50码或者更近)的效果得到了优化。1978年,丛林迷彩作战服成为新兵的标准配发品。
1981年10月1日,适应环境的迷彩作战服(BDU)成为陆军战场和驻防的制服。其中包括帽子、衬衣和裤子,这构成了对个人服装和装备系统完全迷彩化的多相转变的第二阶段。时常和BDU搭配着装的组成部分有浅棕色T恤和内衣裤,还有黑色网纹腰带(陆军使用,其他军种现役部队的附件产品使用的颜色不同于陆军)。天气更冷的情况下使用的是图案相匹配的战地夹克。作为头部装备,相匹配的几个类型的帽子被允许使用。
适应环境的BDU是陆军战斗服装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了四个迷彩子系统,分别配合陆军在温带、沙漠、热带和北极环境下的作战行动。迷彩图案覆盖了士兵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环境,例如: 标准绿三色BDU(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配发) 沙漠三色BDU 沙漠六色BDU(“巧克力屑”)
迷彩永远是一种折中方案,当行动中的士兵从一种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环境的时候,他们没法改换他们的服装。所有图案都试着为最大范围的战队行动尽可能提供覆盖掩蔽可能性,例如在温带、沙漠、热带和北极环境下的联合作战计划。
![](/d/file/p/2013/02-24/db7fc1680428783bd0b885154676df9d.jpg)
![](/d/file/p/2013/02-24/bc0e53f6c979c8abb9daebba74bdbba0.jpg)
![](/d/file/p/2013/02-24/a6d66534a64efcfb727e92e144e8402c.gif)
![1273903799529.jpg](/d/file/p/2013/02-24/26685681d8d9bf7ff09b1ad22c84d46a.jpg)
![](/d/file/p/2013/02-24/88b7d6beccbd207e269c69c2c6d8cc74.jpg)
![](/d/file/p/2013/02-24/d195d8a1dd7b36bf3e26047157765064.jpg)
沙漠夜间迷彩
是一种美国军队在海湾战争期间使用的双色格子迷彩。其设计目标是更好地帮助夜间行动的士兵不被敌军的老一代夜视仪发现。由于各国夜视仪器功能的增强,现在军方认为这款模式已经过时了。
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沙漠夜间迷彩的套服被分发到美军手里作为罩衣(带有可拆卸的内胆)和罩裤。此套服的设计概念是在夜间行动时穿着于公发的六色沙漠作战服外面。
不带夜间特殊迷彩图案的装备被研发以替代夜间迷彩图案装备使用于沙漠环境,作为发展型产物,DCU(沙漠迷彩作战服)首先使用了红外线反射技术,再后来的MCCUU(海军陆战队数码迷彩作战服)和ACU(陆军通用数码迷彩作战服)都已经不需要再使用单独的夜间罩衣。
![](/d/file/p/2013/02-24/397bb4a1fb6e4dfcc087e2a711f0d6f1.jpg)
![](/d/file/p/2013/02-24/73139e066db545086857b5b700574ad3.jpg)
![](/d/file/p/2013/02-24/6f9a3ade1f57903c1a5acd2ee14c8ecb.jpg)
![](/d/file/p/2013/02-24/b9c9edced47641f84662d32814f57c5c.jpg)
![](/d/file/p/2013/02-24/1f96c546219d6e06dce0e89b6ef4acf5.jpg)
![](/d/file/p/2013/02-24/f0528bc1bb63260017a0686301d39f7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