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神之矛行动说起——公开资料中的海豹六队发展史(2)
马辛克之后的六队
三、不是所有人都同意
即使在他的贬低者看来(这样的人有很多),Marcinko也是一个有远见及强烈进取心,一心想把海豹六队这个单位做大做强的人。但对他的肯定也只能到这里了。
Robert Gormly,一个曾因为在越南的行动而获得广泛赞誉的海豹军官,从Marcinko手中接过了海豹六队。他们两人的交接过程中充满了摩擦和冲突。Marcinko联系了他所有的支持者,以一种绝望的语气恳求他们,让他继续掌管这个成立不久的新单位。
刚一上任,就有人提醒Gormly,目前这个单位的实际战备状态已经被其表面的虚张声势和所谓的保密规定所掩盖了。六队的执行官告诉他,整个队伍缺乏纪律约束,训练标准也被人为降低了。
在Marcinko的介入下,各项训练很少能真正完成,因为“一旦训练变的困难,Marcinko就会出现并喊停,然后带上队伍去泡吧”。另一位前海豹六队的军官也对六队的能力持相似看法,他把六队刚成立那段时间定义为“全是作秀,没有行动。”
他们描述的海豹六队,已经成立Marcinko的“个人自留地”,主流价值观成了对Marcinko盲目的个人崇拜,而且凌驾于技战术能力之上。他亲自挑选六队成员的做法,也让外界感到困惑。
一些公认十分优秀的海豹队员被拒之门外,而部分“不怎么样的鸟人”却能进入这个高度机密的单位。高级军官或被架空,或被踢出六队,直接导致了队内任用亲信、阿谀奉承之风泛滥。
海豹六队在Marcinko掌权时期那些受到质疑的行为将受到仔细审查(还包括后续的红细胞小队),而Marcinko本人则很有可能被关进联邦监狱。最后的结果是,在公众眼中,海豹六队成了Dick Marcinko——“频繁受到调查的指挥官”的个人遗产。
Gormly看到了海豹六队还没发挥出的巨大潜力,接受了掌管六队这个挑战。他不再允许队员盲目自信,贯彻更为严格的训练标准,真正让这个单位做好了战争准备。
但海豹六队毕竟是在Marcinko一手建立起来的,因此他的影响力仍在许多方面显露出来。这个“流氓战士”打造了一个“流氓单位”。很多潜规则已经根深蒂固,还有一些人从内心深处崇拜Marcinko的某些观点,即使那些观点的实际效果并没那么理想。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保持海豹六队原有框架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打磨,把它建设成为更高效、更精确、与它拥有的高素质人员及本身的定位相符的队伍。
1992年海豹六队与160特航团的合影
无论Gormly和后续的继任者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海豹六队给人的第一印象已经被定型。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单位就是一个牛仔的形象——这也被队内成员所接受。海豹六队在某些方面成了传奇,但在另一些领域,被视为“在任务计划、领导能力和队员成熟度方面都有所欠缺”。
Marcinko的影响力一直在延续,即使是在他离任后进入单位的新人之间(而且是对六队原有的名声感到愤怒的),他那关于三角洲部队的印象依然广为流传。前JSOC海豹队员的回忆录中经常把陆军单位(三角洲)描述成 “教条主义的,缺乏海豹六队那种跳出思维定势进行思考并制定战术的能力”。
最好的例子来自前海豹六队成员Don Mann,他饶有兴致的讲述了在HALO/HAHO训练中,两个单位之间的对比。
三角洲的队员训练课程(OTC)包含了大量的风洞内练习、折叠降落伞时有额外的安全措施、跳伞过程中有摄像机记录,便于事后教员的研究分析。
而与此同时,海豹六队的自由跳伞训练就很非正式化,由一个越南时期的老海豹,一手拿一听啤酒进行授课。“如果你们这些混蛋中有人不知道怎么自由跳伞的,只要一个上午,你们就能学会从折叠降落伞到跳伞的全部内容”。(这个评价是否公正还有待商榷,但三角洲确实很长时间一直以有想象力的任务计划和科学的训练而闻名。前海豹六队成员的书中的内容,或多或少体现出了那个年代在海豹六队内部广为传播的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三角洲训练照不光是水上任务,Marcinko还希望能取代三角洲,获得陆上任务的执行机会。但真正需要用到JSOC下属单位特殊技能的实战任务对这两个单位来说都弥足珍贵。
而且两个单位都知道,在JSOC内部,三角洲更加受到重视。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三角洲往往有任务优先权——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需要从滩头渗透进入的解救人质行动,考虑到任务需要的特殊技能,本应毫无疑问的由海豹六队来执行,结果还是分配给了三角洲。
更在六队伤口上撒盐的是,为了执行那个任务,三角洲甚至还征用了六队的两栖作战装备。
据公开报道,这两个国家级的直接行动单位,在911前执行的任务数量基本对半开(当然其他大多数任务还处于保密状态,有部分甚至是完全不为外界所知)。
海豹六队第一次公开任务是1983年在格林纳达营救总督Paul Scoon。随后1989年协助抓捕巴拿马独裁者Noriega,又在1993年的哥特蛇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90年代中期的波斯尼亚,六队成了最高效的战犯追捕单位之一,到了1997年,六队还在一艘朝鲜籍货轮通过巴拿马运河时,秘密的使船上的“非法武器”失效(不知道具体情况,原作者引用自Without Hesitation: The Odyssey of an American Warrior 一书中)。
但事实是911前,JSOC任何一个反恐单位都没有接到过针对恐怖分子的猎杀任务。除了Marcinko时代有过一个先发制人打击的“空头支票”。一位前海豹六队队员说“在整个80和90年代,我们一直不断的训练、训练、再训练,但得到的只有偶尔的临时任务。”当时对任务的渴求在911之后都成了现实。
在Marcinko创建海豹六队(1987年改名为“DEVGRU”)20多年后,这个单位还是有一种刚愎自用的心态。虽然DEVGRU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且三角洲也在两个单位的交换训练中看到了这种进步,但最后美国决定对基地组织进行反击时,DEVGRU还是在专业性和作战能力上受到了质疑。
在2002年初,蓝色特遣队下属的一个DEVGRU中队获得了参加战斗的机会,而在此之前的2001年底,来自绿色特遣队的两个三角洲中队就已经进入了阿富汗,并在Tora Bora山区打响了第一枪。虽然DEVGRU一再强调其成立之初就专注于陆地技战术,但三角洲的队员还是怀疑海豹们在一个满是险峻山地的内陆国家的行动能力。
当地人打扮,在Tora Bora山区活动的三角洲队员
早些时候,有报道称部分六队的队员面对分配给他们的阿富汗任务,不是不停的抱怨就是完全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由于上尉指挥官Vic Hyder的盲目行动,DEVGRU在业内的声誉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影响。
据说在新年的晚上,Hyder带领一组海豹队员外出“兜风”,结果在阿富汗民兵检查站遇到了麻烦,民兵朝他们的车辆开火,驾驶员被击中,海豹队员不得不靠边停车,并把他们的装备上缴给当地部落成员。
这是一个尴尬的情节,让人想起Marcinko时代的海豹六队。但这个单位一直在不知疲倦的试图改变曾经的不法之徒的形象。当然这类事件只是独立的、少数人的错误行为,并不能代表整个单位。
后面的几个月,DEVGRU的队员们将在战斗中不断证明自己的勇气和娴熟的作战技能。后续几年中,海豹六队不但消除了外界对其技能和专业性的质疑,更进一步的成为了标准制定者。(未完待续)
从海神之矛行动说起——公开资料中的海豹六队发展史part1
http://www.junpin360.com/html/2015-04-04/4064.html
从海神之矛行动说起——公开资料中的海豹六队发展史part2
http://www.junpin360.com/html/2015-04-06/4067.html
从海神之矛行动说起——公开资料中的海豹六队发展史part3
http://www.junpin360.com/html/2015-04-09/4077.html
从海神之矛行动说起——公开资料中的海豹六队发展史part4
http://www.junpin360.com/html/2015-04-10/4080.html
从海神之矛行动说起——公开资料中的海豹六队发展史part5
http://www.junpin360.com/html/2015-04-11/4083.html
原文地址:http://xsyy762.blog.163.com/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