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军品服装 > 作战服装
  1. 内容

炮火下的英姿:抗战中国民革命军陆军制服鉴赏(上)

最著名的一张反映抗战国军将士精神面貌的照片,出自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之手,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让美国及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赢得了广泛支持。】从民初

最著名的一张反映抗战国军将士精神面貌的照片,出自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之手,登上了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让美国及世界了解了中国抗战的决心,赢得了广泛支持。】

从民初乱象到黄埔建军

甲午战争战败后,清廷下旨令袁世凯编练一支新军,这支部队除了选兵、练兵的方式皆与之前有较大差异外,在着装上也抛弃传统的满式号衣,改穿西式军服,因此中国第一支近现代化军队新建陆军的组建亦是中国军服向国际化发展的起点。

【操练中的清末新军,请注意他们的新式军服。】

新建陆军的制服虽趋向于西化,但不少军官头上的帽子依然保留着满式“顶戴花翎”式样,脑后仍然拖着条长长的象征清王朝的辫子。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时期的军服十分杂乱。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于当年5月7日谕陆军总长尽快实行军服统一,然而在愈发混乱时局下,这道政令并未贯彻实行。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分裂,军阀连年混战,在这大割据的时代,中国的各地部队不仅装备混乱,制服也是五花八门,日式、德式、苏式、英式应有尽有。到了十多年后的抗战时期,中国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各地的军阀政治却还有相当的生命力,这种地方势力割据的现象便是战时制服混乱的原因之一。

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后,为与军阀部队区分,黄埔军校以中山服为样板设计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制服,在制服与时局同样混乱的民国年间,黄埔建军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国军服趋向于统一的起点。


【在1924年黄埔军校开学典礼的老照片上还能看出当时制服的混乱程度:照片中的蒋中正(左二)身着黄埔新式军服,而台下几位军人却还穿着北洋时期的竖挂军衔的日式制服,只是他们的帽徽不是北洋军的五色徽,而是青天白日徽。】


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军服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属于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标准制服,但它却确定了此后十余年国民革命军制服的基本版型;其次,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其三,它在款式风格上别具一格。

blob.png

【身着黄埔军校军服的周恩来。】


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中山服式的军装,戴大檐帽。虽有军职,但服饰上无标识,军队着装统一。据现存实物来看,黄埔建军时期的军服颜色多为灰蓝色,但也有少数为米黄色。这套军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个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挂着4个口袋一样。在建校初期,无论官兵,在军服上都看不出军衔标识,直到东征开始后部队中才小范围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并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

blob.png

【1926年5月,蒋介石与陈洁如合影于黄埔军校,此时他身着黄埔时期的制服。】


抗战前中国军队的制服演变


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颁布了《陆军军常服暨礼服暂行条例》,首次对陆军服装进行了统一规定。中原大战后,南京国民政府又于1931年4月颁布《陆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新式军服开始在中央军中实行,并向地方军推广。由于中国与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曾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后来有不少人将这套军服称为“德式军服”,但这一叫法有待商榷,因为只要以同时期的德军制服作比较就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从1924年黄埔建军到1949年的这二十余年内,中国军服都是以中山服为基础版式,再加以每个时代的特有元素设计而成。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军服样式基本上沿用了北伐时期中山服的样式,但也受日本军服与德国军服的影响,此时期制服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军帽。由于北伐时期所戴的大檐帽制作不易,且不符合野外实战需求,因而出现了一种圆筒型布制小帽。这种布制小帽来自于德国军事顾问的设计,其基本形式采用了北欧“滑雪帽”的版型,细心的人会发现,它与二战时期德国士兵所配用的帽子非常相似。不过这种作战帽最初用于中国时帽形并不规范,有的帽子上的扣子为1颗,有的则为2颗,直到1936年初颁布《陆军制服条例》后才对各种不同的作战小帽做了规定,一律统一为2颗扣子加帽徽的形制。

blob.png

【俞济时(左)、张治中(中)与1932年的上海警备司令戴戟的合影,可以看到俞济时和戴戟头戴大檐帽,而张治中则头戴圆筒帽。】

(待续)

本文经《号角文集》授权刊出。《号角文集》是目前国内专业制服徽章读物,以罗马数字编号陆续出版。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