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弹背心基础知识入门1:从高炮背心到凯夫拉防弹衣
不知道在刚刚结束的圣诞购物季里你都买了些什么新鲜热辣的玩意,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战术背心绝对不会是你首选考虑入手的东西。不过看完本文之后也许你会改变主意。也许再过不
不知道在刚刚结束的圣诞购物季里你都买了些什么新鲜热辣的玩意,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战术背心绝对不会是你首选考虑入手的东西。不过看完本文之后也许你会改变主意。
也许再过不长的时间,沃尔玛超市里就会开始设立战术背心专柜了。怎么,你不信?绝对这玩意只有军队和执法部门需要?没关系,咱们可以等着瞧,也许过不多久你自己就会去买上这么一件。还不信?那就接着往下看。本文将以防弹衣和战术背心的技术发展为主线,介绍一下这玩意是如何从军警领域逐渐向民用领域渗透的。
有点防护总比裸奔强
自“战争”这一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现象出现以来,人们就梦想拥有一件护甲来抵御敌人远程攻击手段:投矛、箭矢或者子弹。因为即便是训练有素的绝地武士,也不可能用光剑挡下所有的子弹。
世界上第一件护甲是由树皮和竹片制成,而后是动物的兽皮。而后发展成为盾牌,最初由木头制成,而后是金属。在然后就是全身盔甲,这种护甲唯一的弱点在腋下——护甲的结合部。正因此,在火器诞生之前,弓箭就已经可以击杀身穿全套护甲的人了。
甚至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仍然使用钢制胸甲、防护面甲或者其他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在壕堑战中抵挡对面射来的杂乱无章的——或者由狙击手射来的不那么杂乱无章的——子弹。
高炮背心(flak vest,flak即为高射炮)最初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配发给轰炸机乘员或者其他需要的单位。他们主要面对的威胁是来自地面的高射炮弹,这些炮弹会在飞机飞行的高度爆炸,破片击穿蒙皮毁伤设备和人员。在当时除了敌军的战斗机,高射炮是轰炸机的主要威胁。不过虽然高炮背心可以挡下破片,但无法防御子弹。(而从那之后,英语中在非正式场合就用flak vest一直指代“破片背心”了,即使这些背心是普遍配发给地面作战单位使用,译注)
B24机组高炮背心
防弹衣技术在二战中得到发展,但最初的版本顶多能防御小口径手枪弹,比如.38sp或者威力更小的弹药,运气好能挡下来9mm。
到了越战,美军仍然在使用防破片背心。这些背心相对二战时期的前辈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本质上仍然没有变化。越战之后破片背心的技术仍然在继续改进,使其变得更轻防护性能更强。
在越南作战的士兵抱怨他们的防破片背心根本挡不住北越军的AK步枪子弹,只能防炮弹和榴弹的破片。除了休伊直升机成员,大多数人在越南都不喜欢穿这玩意,因为实在太重太热了。
越战时期的防破片背心基本都是以弹道尼龙纤维作为防护材料,经常有人会把这玩意当成凯夫拉。这种尼龙材料的主要优势在于重量轻。弹道尼龙属于第一代防弹纤维,以网状结构阻滞子弹。
防弹板
现代的战术背心最早于80年代投放市场。美军在越南战争获得的诸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之一甚至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那就是如何权衡护甲的防护能力和重量。这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指标,更好的防护性能意味着重量的上升。而对于步兵来说,他们的背包就已经够重了,再算上武器和弹药的重量,一般人都已经寸步难行了,这种情况下再穿一件沉重的防护背心,全部负重会超过80磅。
不过,这个时候防护技术得到了一点进步。
美国陆军和陆战队在80年代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以寻求更轻的防弹板材料(越战时期也有能防弹的背心,机组乘员使用的俗称“鸡肉盘”的背心就是,但实在太过沉重,单块防弹板重量达到4.5公斤,几乎是现在同等防护等级的防弹板的1.5倍,译注),为步兵提供还说得过去的防护能力。不过材料技术在各个领域——汽车、飞机乃至建筑——包括防弹板在内都不例外:那就是重量越轻,强度越低。
PC类背心(Plate Carrier,指以防弹板为核心和主要防护能力的承载背心)在这时走入公众视野。这类背心一般都是可扩展或者模块化设计,并且可以替换不同重量和防护等级的防弹板,可根据任务威胁级别自主决定,灵活替换。这都得益于其他防弹材料技术的推进:陶瓷、塑料和纤维等。不同的材料各有其优缺点。
不同防弹材料复合使用是当今各种防弹板所主要采用的技术。凯夫拉纤维是第一种能够切实防弹的纤维材料,它可以承受自身重量五倍的拉伸力。一般情况下,子弹射到钢板上,如同打在墙壁或者护盾上一页,钢板主要功能是停止子弹侵彻并分散其动能。
而防弹纤维则有一点不同。当子弹打到防弹纤维材料上,弹头首先会被纤维材料构成的网状结构所俘获,吸收和分散子弹的动能。多层防弹纤维材料叠在一起,构成多层的网状结构,可阻滞并使来袭弹头发生形变,阻止其进一步侵彻。但是硬质弹头会破坏这种作用,这就是普通弹头和穿甲弹头的区别。
1980年代,美军开始装备PASGT防护系统,而后则是OTV防弹衣,一件真正能够为步兵提供防弹能力的防护背心。
在第二篇文章里,我们将对防弹等级分类和不同的防弹板进行介绍,点评其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