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少一些指责和武断——写在《三八线》卫视上映之初
等待已久的《三八线》终于在北京卫视上映了,对于长期关于这部剧的笔者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笔者有幸接触了该剧制造过程中一鳞半爪的小细节,深知主创团队的不
等待已久的《三八线》终于在北京卫视上映了,对于长期关于这部剧的笔者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笔者有幸接触了该剧制造过程中一鳞半爪的小细节,深知主创团队的不易。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三八线》的身上,笔者看到了国产历史战争剧的振兴希望。
苦难艰巨的不仅是志愿军,还有诸如笔者这样的可怜军迷
长期以来,充斥着漫画风格的“抗日神剧”曾被广大军迷视为“精神污染”。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更成为了网络上调侃国产剧的经典段子,通过社交网络更一度飘洋过海,成为了全世界人所共知的“梗”。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真正热爱历史战争题材的观众逐渐远离了电视荧屏,而为了炒作热点、抬高收视率,各种恶俗的人设和剧情开始变本加厉的在此类电视作品中出现,由此形成了一个几乎闭合的恶性循环。本应弘扬正确历史观的文艺主阵地,不是由于太过刻板教条而应者寥寥,便是沦为收视率的奴隶,为历史虚无主义和各类私货所占据。甚至一些曾经论坛上用于抽打“民国粉”、“精神日本人”的“钓鱼文”,也堂而皇之的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正剧之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军迷们痛心疾首过。在一些论坛里还能看到他们昔日长篇累牍表达观点的帖子,有些甚至能“战”上数十页。但渐渐的这些争执逐渐消失了,最终当有一部新的国产军事战争剧推出之时,大家的反应最终只剩下了“呵呵”。然后随后截上几张太过荒诞不羁的对白、场景甚至只是一个表情,用来调侃取笑。
国产抗日剧催生了“截图党”的繁荣
是军迷观众群体萎缩、猥琐了吗?显然不是,无论是美剧《兄弟连》、《太平洋》;还是韩国战争电影《太极旗的飘洋》、《高地战》;甚至是日本拍摄的《吾为君亡》、《永远的零》在国内军迷圈中都曾掀起过一股热潮,即便没有正规的引进、即便民间字幕组的翻译仍存在着诸多瑕疵。但依旧挡不住军迷们如饥似渴的收视热情。
笔者身边有为了韩国电影《鸣梁》自学韩语、自制字幕的朋友,有自费从亚马逊上买了原版蓝光《兄弟连》用于收藏的“土豪”。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各类军迷论坛上出现越来越多相信是美国独力击败日德法西斯、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打着漫山的红旗发动人海冲锋才“吓跑”了“不忍多杀”的对手、相信神风特攻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自愿走上战场的“小朋友”。但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除了一句“快开学了吧?你暑(寒)假作业做完吗?”之外,我们还能说什么?很多时候老军迷手上有成套的专著资料,但那些大段的引述往往抵不过那些脍炙人口的国外影视剧中一个用心险恶的镜头。
我不想说《三八线》是一部完美的作品,用主创团队某位朋友的话说:“《三八线》有很多缺陷,主观的、客观的都有,但我们已经尽力了”。我相信这是一句实话,因为在头两集里,我们的确看到了许多国产电视剧中常见的问题:表情浮夸的群演、女追男躲的感情故事。但如果你继续看下去,那最终或许会赞同笔者“瑕不掩瑜”这句评价。感情戏在《三八线》中不仅不显得恶俗,相反在升华人物形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个朋友曾说:“中国是世俗国家,就决定了世俗政府出面扶植的文化艺术总是难以令世俗社会满意。相反,文化艺术注入了宗教色彩,往往会给人造成超脱尘世的错觉,反而容易在世俗社会畅行。然而带有宗教色彩的艺术,也往往隐含为宗教张目的使命”。这句话当然并非是针对《三八线》而说的,但却《三八线》上映之后,一些微博上的评价却似乎恰巧佐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有些深韵财经之道的“精英”,因不满片中不认同西方标准的普世价值而张口到处乱咬。有些朋友则因为缅怀昔日的美好,而直指片中的志愿军没有《奇袭白虎团》中那般伟岸光正。
对于以上这些负面的评价,笔者觉得其实并无一一驳斥的需要。因为身为军迷的我们,其实只是单纯的想看到中国的电视剧人也能拍出“三三制”战术、知道坦克道具应该作成M4A3E8的模样(比如某国产战争大片中淮海战场出现的M26,就让中国军迷尴尬症久久难愈的M26)、能体现步枪点射比端着捷克造横扫更有杀伤力就好了。在不断的失望和失落之后,我们的要求其实往往只能这么low。
某国产战争电影中的国军M26,据说在日本弹幕视频网站上引起过:中国军有重坦,难怪重庆打不下来 的笑话
据说《三八线》上映后的收视率调查已经出来了,并不尽如人意。对此笔者觉得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在家里遥控器的控制权永远掌握在要看《欢乐颂》的老妈、要看综艺、韩剧的老婆,甚至要看海绵宝宝的孩子手中。但笔者真心希望《三八线》这样的用心之作最终不会被收视率所否定。对于国产历史战争剧的重新出发,多一点耐心和包容,少一些指责和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