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友CooYoo Neutron L 中子手电评测
这次评测的是酷友Neutron L(中子L)手电。酷友是做EDC的品牌,这款手电也是一款EDC风格的手电。其带USB输入输出功能,最大亮度1000流明,使用CREE XPL-HI V3 LED。这款手电还未正式
这次评测的是酷友Neutron L(中子L)手电。酷友是做EDC的品牌,这款手电也是一款EDC风格的手电。其带USB输入输出功能,最大亮度1000流明,使用CREE XPL-HI V3 LED。
这款手电还未正式发布,笔者有幸提前几天收到一根。试用了一周,做此评测,谈谈体验,说说感受。
先看外包装。包装盒的尺寸较小,包装外观设计十分有酷友的风格。清爽的柠檬黄显得活力十足。挂盒设计方便超市上架。(不过真的有超市上架吗?)
抽出吸塑盒,包装盒空间利用效率很高。附件全部都塞在吸塑盒背面。
把全部内容物都掏出来,附件还是比较齐全的。除包装外,包含手电本体、说明书、保修卡、警告标签、充电线、附件包。
附件包内还包含两个尺寸不同的备用防水圈,手绳。
醒目的警告标签引起了我的注意,拿起来看,是中文双语两面提示使用前取出绝缘片。
拧开后盖,就能看到绝缘片了。
说明书也是中英双语双面。内容充实说明详细。包括产品特点、基本规格、尺寸、操作说明、充电放电,保修等等。厂家承诺提供15天内包换,2年内免费保修。
拆开手电,手电采用三段式结构。可拆分为灯头段,筒身,尾盖。手电自带一节带保护板的18650电池,容量为2600mAh。
筒身采用铝材经CNC加工而成,说明书没有说明具体材质,个人猜测应该6系硬铝。表面经军规三级氧化处理。这些都是手电常见配置,中规中矩。
螺纹采用了非标的矩形螺纹设计,右旋,齿的厚度适中,螺距合适,而且螺纹表面也进行了表面处理。耐用性,顺滑程度都会比普通三角螺纹更好。
筒身前后螺纹规格,螺纹直径都不相同,无法反装。附赠的备用防水圈尺寸不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靠近头部的螺纹旋开所需圈数比旋开尾盖的少。看来设计上是推荐从头部旋开的。(但我从实用习惯上总是下意识从尾部旋开。)
筒身内部十分光滑,图片中筒身内侧似乎是没经过表面处理的白色,实际上是有处理的黑色的,图里这么白是因为表面十分光滑,反射背景里的说明书。筒身端面露出的部分的白色是真正的裸露的金属,是为了导电。
筒身和尾盖外表面都采用了交叉的“菠萝纹”设计,提升防滑性。筒内双电极弹簧设计。
头尾两端的弹簧都是纯铜镀金的。灯头部分的弹簧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尾盖的是弯折卡在尾盖内侧。因为螺纹表面也进行了表面处理,导电主要靠筒身端面露出的部分。所以在灯头电路板接近螺纹的外圈设计了纯铜镀金带弹性触点的触片,而尾盖的弹簧丝直接和筒身中段接触导电。
从灯头处螺纹拧松圈数少,导电处还有弹性触片上看来,设计上还真是推荐从头部拧开。
附赠的电池正极也是金色的,也进行了镀金处理。负极就是普通的样子。
和不同的18650电池尾部对齐,对比长度。由上至下分别是无保护板的普通平头18650、无保护板的普通尖头18650、本品的带保护板18650、带Micro USB口的带保护18650。对于本品,这几种电池都可以使用,因为自带电池长度适中,双弹簧电极也有一定活动范围,所以长一点短一点都可以兼容。酷友也出过一款带充电口的18650电池,是可以完美兼容的。
灯头直直径29mm。
灯头散热片部分直径31mm。
筒身和尾盖直径相同,都约为25.5mm。
灯头散热片部分有两个平面,平面间距28.85mm。
筒身全长138mm。
作为小直筒,外观尺寸中等,但是分量似乎比较大。
带原装电池162g,不带电池也有114g。顺便也找了几个尺寸相近的小直筒做参考。
由于各种电筒使用的电池都不一样,故全测空筒重量。前段时间测试的纳丽德TA30空筒仅重92g。(好像TA30评测里我都没称重量。)
同带侧键和USB直充的X5R空筒重100g。
老款警用手电空筒131g。
以上还都是带手绳的重量。这款小筒确实略重。但是考虑到本品带USB直充和输出。重量的提升还是可以理解的。
镜片材质说明书没提,通过敲击我猜测是钢化玻璃。镜片采用了AR镀膜减反射,镀膜反光发紫。
AR即Anti-Reflection,中文为抗反射增透,通过提高玻璃透光率,降低玻璃反射率达到增透目的。
光杯设计上,对比同类小直筒手电,光杯的直径有一定提升。轴向较长。直视光杯,反射均匀。聚光性很好。
聚光区明亮,聚光区直径较小。泛光区相对就较暗,但也比较均匀。在小筒上也有不错的远射体验。官方号称最大远射距离288米。
灯珠使用了CREE XPL-HI V3 LED。简单介绍一下灯珠,XPL是凸透镜版本,XPL-HI 是平面版本,平面版本没有透镜,注重聚光效果。配合本品相比小直筒略大的光杯,轴向更长的光杯设计,聚光效果提升非常明显。具体后面测试部分会说。
灯头段体积不小,毕竟包含了光杯灯头,电路板,而且这款手电带USB输入输出,USB口就占了不小体积。
灯头附近的外壳也有较强的凹凸设计,设计用意大概是为了增加表面积,提升散热能力。但筒身没有防滚设计,也许是为了作为EDC手电的颜值吧。
电路方面是独立恒流驱动,可以精准稳定的输出,且输出亮度相对稳定受电池电压小。内置了温度检测系统,如出现过热可以自动调节亮度。
手电控制上只有一个侧键。这种侧键不像尾按,无法提供半按和全按两种不同操作状态。按下就是按下,松手就回弹,没有锁定状态。所以模式切换完全就靠手电一个侧键的不同按法。
1秒内按下是点射模式,亮度最大(1000流明)。1秒内松手点射结束,手电熄灭。
长按超过一秒,就是正常照明。想要关机还得再长按一秒。正常照明的亮度是根据上一次使用超过3分钟的亮度自动记忆的。
想换挡就在正常照明模式下单击按键。是按照低亮(12流明)、中亮(101流明)、高亮(342流明)、极亮(1000流明)、再低亮这样循环的。
任何模式下快速双击是爆闪,再单击是返回进入爆闪之前的档位。爆闪模式下长按是SOS。说明书没写爆闪频闪可变,不过我个人尝试发现爆闪下双击可以改变频率。
这个侧按的设计,实在是非常蠢,操作上十分不便利。举个例子,旅行的夜里,在全黑的帐篷里,我想拿手电最低亮度看看书本。我必须经历长达1秒以上的极亮模式。不想被亮瞎狗眼就用手捂一下灯头吧。在阅读距离,仅仅靠闭眼睛是没法抵挡这个极亮挡的。
为什么不设计成轻触一下就常亮呢?这样设计虽然会放弃点射,但易用性会提升好几倍。也许是设计者怕太过于容易误触点亮?侧键的按键行程短,力度也不大,很容易按动。
而这种对一个按键反复操作的设计,非常容易出现不慎双击。而习惯上的关机是长按1秒。而爆闪下长按是不关机的,进入SOS。刚刚拿到这款产品的玩家在不慎误操作到爆闪后,很容易下意识长按,结果并没有关闭。并且这款产品的爆闪非常给力,闪频非常快,而且几次双击有频率变化。在几米内只靠墙壁反射都能造成视觉上的不适。我已经被我自己的误操作晃瞎好几次狗眼了。
手电侧键背面是一个胶防水盖,下面是USB输出口和Micro USB输入口。
胶盖材质软,再配合多阶梯状的设计,理论上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水效果。但我不太看好,实际防水性如何之后再试。另外一提这个胶盖不是很容易装好。一定要把突起好好对准接口的凹陷,并尽可能垂直,均匀的用力才能盖严。盖不严肯定没法防水。
使用USB给电筒充电,充电时间约为3.5小时(使用2600mAh电池)。说明书上说输入能达到5V1A,对于充单节电池,这个功率已经不小了。
对其进行测试,输入能达到0.95A,属于正常误差范围内。
说明书上还说充电时红绿灯交替闪烁,充满时绿灯常亮。我盯着按钮看了半天,并没找到指示灯在哪(不少手电的侧键有指示灯按钮带指示灯)。我又在手电浑身上下不断地xi找,油腻的师姐在哪里……并没有找到师姐…指示灯。
后来突发奇想往手电接口部分看了看。
好像有点光。
换了个姿势,挑了半天角度,总算在USB输出母口的缝隙里看到清晰的指示灯了。不过似乎也不是直接看到灯,因为隐隐约约看到刀痕了,这应该是筒子内壁反光。
是不是我这个筒子是工程版本的,忘记开指示灯口了??如果正常就是这样,那做充电宝时候怎么看指示灯啊?
说到USB输出模式,有负载插入后,自动开启USB输出,输出电流5V 1A,放电时绿灯每三秒闪烁一次,持续10秒。不过考虑到那个指示灯的设计,做输出他亮不亮都看不到。低电量时红灯闪烁。充电完成或无负载时,30秒钟后自动断电。
接下来我对输出能力和兼容性做一定的测试。
为了测出极限输出能力,特意换了一节满电的动力电池,电池的输出电流很大,所以现在短板是手电筒的转换电流。空载电压5.14V,表现还可以。
加上5W负载,电压马上就跌到4.15V输出也达不到宣称的1A,为0.82A。但是观察了一会,并没有停止输出,而是保持住了这个欠压输出状态,能正常充电。核算下来最大输出功率3.4W,与宣传有较大的不符。电压和电流与宣传差距太大,且电压已经低过了正常范围,属于虚标。
给安卓手机充电,可以正常充电,手机智能根据充电器输出调节电流。输出为4.59V 0.67A。核算功率为3瓦,比刚才测试的最大输出能力还要低。
给苹果设备充电,也可以正常识别,开始充电。输出为4.42 0.71A。核算功率为3.14W。比上一台安卓强一点,不过功率也是太低了。
给小功率USB设备充电,比如老MP3,MP4,电子阅读器。总算可以在正常USB电压下输出。为5.03V 0.6A。功率3W。
也试了极小功率设备,比如智能手环,蓝牙耳机。
蓝牙耳机,电流太小了,电流表不显示有电流,但是能持续充电。
小米手环2同样电流表不显示有电流,但是能长时间显示在充电。
手电筒判断无负载的最低电流设定看来很低。但是依旧会有一些兼容性问题。
这点倒是很好,大部分充电宝无法给这类功率微小的智能设备充电,支持的型号也是通过一些操作触发一个长时间不关机。因为这款手电的输出能力太弱,所以能识别这种小设备,也算是……因祸得福?
总结下,这款手电的USB输出存在一定虚标情况,输出能力太弱。不要指望这个能做充电宝用,但是作为EDC手电,还是可以救急使用。输出功能聊胜于无。实际上没拿到手电之前我已经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了。毕竟以目前的锂电技术,18650最大也就3400、3600mAh。这点容量还指望输出5W甚至10W?就算真能达到,能硬几十分钟?
尾部没有尾按,设计出了一个奇怪的结构。一开始我觉得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甚至猜想过是不是因为EDC的特性追求的所谓质(zhuang)感(bi)。
后来仔细阅读说明书才知道,这里是用来挂“可选的尾部战术挂环”的,因为产品没上市,也没寄给我这个配件,所以不知道这个配件什么样,不具体评价了。可能还真是作为EDC的风格,可选配件个玩法较多?不过从手电层面我真心建议厂家把这个去了,改成个尾按。
尾盖上有两个对称的挂孔。
不栓手绳还算无障碍完美贴地。
栓了手绳,就不能完全贴地。对倒立当蜡烛一类的使用方式不太友善。实际上也好改进,把“口”装的孔改成躺下的“日”字形,绳子栓在中间的横上。
随筒子还赠送了一根USB短线。顺便测测这根线的体质怎样。
短线纯铜接口。看起来性能能不错。
测试采取参照测试,由于无法直接测出线的电阻,但是把根测试仪上带的线作为最大值,对比参考得出这条线的性能水平。
表头自带的线是4.97V 0.98A。
这款线也是4.97V 0.98A。这不用继续测了,也不用找几款线做对比了,这款线的素质非常好,作为充电线绝对是第一梯队了。要知道,充电线比直接用自带接口多了一个接口耗损。而测试仪上带的线耗损是很低的,之前TA30测试,测试仪的线是排第一作为参考值的。
没用上的外观照片还有几张,这里挑点好看的放出。
外观评测,细节介绍点评和附件测试就写这么多。接下来是使用测试。
这款手电最大亮度1000流明,高亮342流明,中亮101流明,低亮1流明。说明书上显示这组数据是使用2节16340锂电池测试出的。这里使用18650电池,亮度依次变为900,300,85,6。单节18650额定电压3.7V,两节16340串联就是3.7+3.7=7.4V,电压高。
这个测试之前测试纳丽德TA30时候做过。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不具有完全的权威性。因为影响勒克斯数的因素太多了,环境亮度,空气湿度,空气中悬浮颗粒数等等都对光的传播有一定影响。而不同的手电筒的灯珠类型,光杯设计,灯头玻璃也会影响手电筒在聚光点的发挥效果
我的条件无法测出具体光通量(流明数),但可以通过控制变量,定距离定条件,测出照度(勒克斯lux数)和其他产品做比较,推算观察这款产品的表现。
科普,1Lux(勒克斯)=1Lm(流明)/m2(平方米)
实验条件,固定的工作台(包装盒),定距离,使光斑中心对准手机的光线传感器。
距离是几次预实验调定的,实际上多大距离最好没有固定值。主要是在适当的距离,没有测不到数据,没有爆表(超量程),就可以。
环境亮度是73.44lux。
中子L
低亮6流明,191lux
中亮85流明,2058lux,相机里的电筒的光出现了频闪,是频率和相机刷新率重合导致的。肉眼观察室看不到的。
高亮300流明,7041lux,相机视角同样出现了频闪。
极亮900lux,21003lux。
测到这我有点不相信测试结果,因为标称1100流明的纳丽德TA30才有11810的读数。我交换了TA30和中子L的电池,重新测了一组数据。
高亮7213lux
极亮19523lux
两次数据有一定变化,7041/7213;21003/19523。
但没有差出明显档次,甚至出现了不同亮度下两侧测试各有一次更亮。这和没采用夹具严格控制照射位置,导致几次换挡后照射效果有差别
有关。说明并不是电池的原因。
列出表格,生产散点图。
这次测试显示这款中子L的聚光区中心亮度最高,同流明数下勒克斯超越对照组所有手电。这散点图做的我自己都怀疑自己,只有这一款斜率大,其他都是差不多的分布。如果这是科学实验,那肯定算是失败了。
看到这种结果我又试着互换电池,调整照射位置。改变都很小,无济于事。
分析成因,首先手电光斑对中不准之类的先不提了,会有影响,但不会是主要因素。从个体上分析,可能跟因为中子L是全新的,镜片最清洁;没经过长时间使用灯珠无亮度耗损这些因素有一定关系。不过这些也不会是主要原因。
怀着疑惑心理我开始做对比光斑的测试。
这两个左边是中子L:900流明,右边是TA30:1100。而且中子L的聚光效果更好,光斑聚光区尺寸较小,而且感受亮度更高。
接下来对比的是中子L和X5R
左边中子L:900流明,右边X5R:900流明。这两款虽然使用了同样的LED,官方给出的亮度也一样。但是光杯电路都有不同。聚光区尺寸似乎差不太多,但是因为X5R的橘皮杯,聚光效果较柔,不集中。
最后是中子L和XT1C
左边是中子L:900流明,右边是XT1C:700流明。这两款虽然LED型号相同,但是尺寸相差太大,电池光杯电路都有较大区别。官方的标称亮度都不同。掌心小筒的光斑无论尺寸和亮度都没法和小直筒比。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中子L的光杯设计上有优势,光杯直径略大且光杯轴线长,聚光效果更好,更有利于之前的测试聚光区最亮的测试。而且虽然理论亮度TA30大于中子L,但纳丽德的数据是官方使用2节CR123A测得的,我这里使用18650会难以达到理论值。中子L的标称1000,但官方也给出了使用单节18650的测试数据900。这以上多方面方面结合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子L在测试中表现超过理论更强的TA30了。
所以说,手电的实际表现真的是玄学。不要盲目相信标称的亮度,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和手电的电池、电路、光杯、LED的型号、色温、使用场景的温度、湿度等等都有一定关系。选购还得根据用途,并参考看使用者的反馈与口碑。当然,对于完全未知的型号,如果需要数据量化,参考流明数在一定情况下也是有一定参考性的。
筒子操作上最大的槽点在于按键设计。槽点前面已经说过了。接下来进行防水性的测试。本品号称IPX8 2米级防水,就是可以在水下2米长时间浸泡不渗水。
我不拿去2米深的水池了,只是在手盆里简单浸泡测试,看看其表现。
扔进手盆,放水。
过了15分钟整,过来看手电状态,表面出现了不少气泡。这是自来水中消毒的氯气析出的效果。而且相机视角出现了频闪。看来温控功能正常启动了。自动从极亮变成了高亮。
一个小时后回来再看,相机视角依旧有频闪,说明还是高亮档位。表面气泡更多更大了,除此之外没什么变化。
取出手电。
观察灯头内是否有进水,有无起雾气。关于这款手电我主要担心的是USB口的胶盖,试验前我很仔细的重新盖了一次胶盖,并且确认确实盖好。这个胶盖的设计导致如果不盖好,毫无疑问会进水。而且这个盖子确实不是很容易正确盖上。
接下来擦干筒身,防止外侧水在拆开后流入内部引起误判。
先打开胶盖。侧边有一点渗水。不过很明显多阶梯状的胶盖起到了作用,虽然边角渗水,但是并没灌到内部。
圈内有少量水。不过无法确定是没擦净,开盖后流入的还是真的渗水了。总之量很小。而且没有进到内部。
拧开筒身,圈内有水,不过并没有越过防水胶圈。
拧开后观察内部,没有渗水。防水性能基本合格。我没有条件测试水深2米。不完全确定能否承受住2米的水压。
最后做个大总结:
这款酷友的中子L手电,作为EDC手电,尺寸具有较好的便携性。光杯设计优秀,聚光效果很好,配合XP-L HI V3 LED,在同类小直筒中有不错的远射性能。USB充电使用方便,还具有USB输出功能,可以救急。似乎以后还会有选配尾部配件,作为EDC可玩性会更强。防水性能达标,使用环境适应性强。
但是缺点也不少:开关设计可以说是反人类了。挂孔设计还有待优化。USB输出功能也就是救急了,输出功率一般也就3瓦多。而且指示灯设计实在是匪夷所思,估计不少人使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知道还有指示灯。
总体来说这款手电适合有强光远射照明需求的玩家做EDC,平时还能方便的充电,USB输出还能应急。但设计上就不适合战术用途,而且如果是追求实用的手电用户,这款的按键设计实在不太友好。
鉴于还没开售,不知道售价。且表现优缺点分明,以上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