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军长啥样——从《HEITAI》看二战日本军服
老说皇军皇军的,真正的皇军长啥样,一起认识认识呗
只有认清敌人,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
本人收藏了一本《HEITAI: Uniforms, Equipment and Personal Items of the Japanese Soldier, 1931-1945》,英文原版书,作者是西班牙的奥古斯丁.赛次(Agustin Saiz)。出版社是Andrea Press。2012年1月份出版。
该书是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关于二战日军士兵装备的一本图集资料。书中详细介绍了1931-1945年期间,日军所使用的各类作战装具,服装(各季节),鞋袜,单兵武器弹药,甚至精确介绍了了日军野战口粮和各种生活用品。
书中的图片相当的精美,文字说明也准确到位。从它480页的篇幅和将近4000张图片的收集程度来看,可见这本书的作者也真是费尽苦心。特别要说明的是,书里面所为我们展示的各类图片,大部分是我们没有见过的,甚至在国内的网站也查不到,这就进一步体现了这书的珍贵。
相信很多人所见过的那些抗战的历史照片,都会有这么一个印象:
1,除了国军的精锐部队能够保证让士兵戴上钢盔之外,其他的部队极少能见到佩戴钢盔的,而共军根本就没有;
2,很多士兵都会背着一把大砍刀(这是弹药不足的体现);
3,除了军官(国民党的)装着皮鞋,士兵们都是布鞋;
4,装备不统一的情况随处可见。
5,有很多时候,是几个人用一把枪的,装备严重不足,甚至用大刀和长毛!
6,士兵营养不良,矮个仔士兵和娃娃兵在全国抗战范围内随处可见。
我国那时后的步兵装备究竟和日军的相差多远呢?或许我们很多人都不清楚,也无法进一步得到对比,因为,目前在我们国内,找不到相类似的书籍。
我国是遭受日本侵略最长久的国家,因此对他们的“感情“是何等的深长。我们回想那段艰苦抗战的历史的同时,也应当冷静的想像自己的曾经的敌人在军事方面是如何比我方优越的。假若光是依靠国内拍的那些抗战题材的电影去认识日军,这肯定是远远不足。
何况有相当多的影视作品中,日军方面所使用的装具并不够准确,有的甚至是张冠李戴。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刻意去批评国内抗战影视作品对还原侵华日军的面貌时所用装具的失真和失误,因为毕竟在拍摄的时候,有许多条件上的限制,再加上目前国内也没有一本专门的关于日军单兵装备的书籍可以让导演们去参考。
写到这里,我心情感到遗憾,曾经深受其害的我国,直到现在竟然没有编写对他们单兵装备的相关著作!反而现在被一个西班牙的作者抢先了,真是相当的无语,一个很冰冷的笑话。
时间过去将近70年了,我们对曾经入侵之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我们在痛恨侵略者的同时,也应该尝试去了解他们,要深入认识他们在士兵装备方面是如何武装到牙齿的。
那时期的日军以效忠天皇为荣,凭借自身装备的精良,造就了他们是一支入侵我国的劲敌,我们经过了8年的抗战,以战损400多万军人为代价,打退了这支洪水猛兽。假如,我们参加抗战的国军和共军的单兵装备也是跟日军的如此给力的话,我估计肯定会让那群侵略者喝上一壶的了。
HEITA是日语里面,是兵队的发音,国语的读法是:“嘿太一”。现在我们暂且抛开对侵略者的仇恨,在客观的角度上看,日军单兵装备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具有亚洲特色的,带有日本风格的装备。
日本本身就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他们的那些单兵装具设计师,遵循以最简单实用的逻辑思维和最节省资源的设计原则为二战日军武装到牙齿!这也不禁让人感到惊叹,从这一方面上,能够显示日本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国家。
看完了这本书,我对作者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感到敬佩,同时也对国内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缺失而倍感遗憾 。而在日本方面,日本也将HEITA这本书引进并翻译出版了。
由此可见,日本人也对该书给与了一定程度上的认可。这位作者之前还出版了一本关于二战德军单兵装备的书,德军装备这本已经被我国引进,并且授权翻译出版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愿,日军装备这本书也能够被我国的出版社引进并翻译出版,以拟补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
等得心急的朋友,也可以考虑 像我一样去买进口原版的 ,该书目前的价钱是99.00美元,不含运费。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最后,送上几张书的图片,并通过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图片资料,介绍一下二战日军的制服的相关知识。
这种布制夏季军帽,是日军步兵的形象标志,我们很多人一看到就会联想到侵华日军。其实,我们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种设计是非常的优秀的,四片可拆卸的遮阳布片,既可以通风,也可以防晒。使用的效果非常的出色。
到了冬季的时候,防晒布片可以为颈部抵挡寒风。用脏了是可以拆下换洗的。非常的方便。从1931年到1945年,日军使用这种军帽。二战结束之后,再也没有使用过。
虽然这是日本人的专利,但是法国人也有仿制类似的军帽使用,比如,法国的外籍军团的法式军帽,就有防晒布片的,发一张电影的海报。
这种设计是一种简单而使用。战后很多的国家在对自己军队的军装设计的时候,由于不敢和法西斯车上关系,就没有仿照这种思路了。就像德军的制式钢盔M35一样,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敢去原版照搬的使用这种设计。
日军的90式钢盔,日文称九〇式鉄帽。重量是1公斤。这个面孔也很的熟悉,说实话,买到这本书,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钢盔的内部模样,钢盔使用帆布的系带,方便使用。佩戴钢盔时日军士兵要先将略帽(战斗帽)反戴,然后将钢盔戴上(我们在很多的历史照片里面可以看到过这样的佩戴方式)。
90式钢盔研制的时候是以防炮弹破片的目标研制,且钢盔采用碳素钢制作,硬度大而韧性不足,对于步枪直接射击的防御效果很不理想。
根据日军使用的调查,上海事变中第9师团使用的300个被击中的钢盔样本,被穿透的有45%。根据事后确认,7.7mm的李恩菲尔特步枪子弹可以在1000米距离贯穿90式钢盔,这种防御无疑是极不理想的。相比德军的M35制式钢盔,日军的90钢盔的质量明显处于下风。
也正是由于90钢盔的不足,日本人在1938年研制了增强型的98式钢盔,重量比90的重了0.9公斤。质量相比90钢盔好了很多,能够抵御7.7MM的步枪子弹。但是,实际装备的98式铁帽数比例并不大,整个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仍然普遍以90式钢盔为最主要的装备。
顺便介绍一个90钢盔的严重的不足,就是容易脱漆,脱漆之后的钢盔雪亮雪亮的,在阳光之下银光闪闪,很容易被我们的发现,也容易找来游击队的冷枪。这种事情,导致了日军在战场上产生了一定的伤亡。
这种90钢盔,在我们抗战时期,缴获之后,在当时的共军也有使用,包括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有使用。它对我国的钢盔设计有了一定的影响,我国以前的钢盔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面参考了日军的90钢盔。
那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照片里面的解放军,使用的就是这类钢盔。包括现在的城管的钢盔,交警的钢盔,也是仿制了曾经日军的90钢盔。所以说,90钢盔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90钢盔的帆布外罩,这类外罩,基本上是配给日军的海军陆战队使用。也是简单使用的一种设计。
日军当兵装备的个人物品,针线,纽扣,小剪刀····等等···
二战日军的军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日军军鞋的质量是非常的棒,鞋底上面打着防滑钉,有帆布面的野战鞋,也有皮制的。相比当时我们的国军部队,装备这种军鞋,非常的给力。比国军士兵的布鞋和共军士兵的草鞋要强多了。
日军的军衔等级,并不复杂,从最低级的士兵到上将,一共是17等级。二战日军军衔等级的图片:
二战时的日本军种只有陆军、海军,没有空军。航空兵分为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两类,并分别设立“陆航军衔”和“海航军衔”。
当时的天皇裕仁是“大日本帝国陆海军大元帅”,既是名义上的、也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1931年至1945年期间日本陆军军衔,大体可分为1943年(昭和17年)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以下简称“前期”和“后期”)。
日本陆军前期军衔分为长官(军官)、长官相当官(军佐)、普通士兵、专业士兵4类。其中长官分将官、上长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长官相当官分将官相当官、上长官相当官、士官相当官3等,普通士兵分准士官(准尉)、下士官(军士)、兵3等,专业士兵分准士官相当官、下士官相当官、兵3类。
实物图:
在这里,我有必要普及一下的就是,日军的“昭五式”军装的领章颜色。不同的颜色代表这不同的兵种,而到了日军的98式军装,则在军服的左胸前标着的M字形识别标志,其颜色的不同,所属兵种也是不同。整个二战时期,日军的兵种色都没有变动。
日军九八式军装胸前的“M”叫做“兵科胸章”起源于日租界的日本宪兵。“M”标志代表着宪兵,因为英语里面把宪兵叫做 MP(military police)。而日本为了国际化,在军服上用代表宪兵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M 表示宪兵(当时的日本宪兵也抓西方侨民,客观上需要有一个国际标识)。
后来在九八式把"M"标志应用为区分各兵种的山形兵科胸章,用来替代锹型领章区分兵种。 如下图:
98式军装M形兵种色标志,实物图:
日军陆军在二战时更换了三次军装,所以有点凌乱。分别是“昭五式”、“九八式”和“三式”,其中我只知道“三式”军装没有肩章,只有领章。
“昭五式”军装有肩章,但是是纵列于肩,不是和现在一样。 下图的左边是“昭五式”军装 ,右边是“98式”军服:
昭和5年式(1922-1939)有燕尾形领章(电影中红色=步兵)和肩章军衔
昭和5年式外套(1938-1945)(昭5式和98式及3式大衣外套相同,不同是98、3是领章,无肩章)
昭和13年制式(98式)(1943-1945)领子已经不是昭5那种立领了,而是改成翻领的,为了在战场上不让敌军容易发现,98领章改小了
98式热带军服,下面这种是为了适应日本《帝国方针-南洋作战攻略》而设计出来的太平洋热带制服
“98式”军服特征也是军衔表现在领子上,领章块很小,远处不易查觉。 争强了在野战坏境下的隐蔽性。相比“昭五式”军装 的兵种色的领章要好多了。
98是军服的领章佩戴的方式,如下图:
送上三张相关书籍的内页:
上述三张图片是本人的另一本藏书《Imperial Japanese Army and Navy Uniforms and Equipment 2 》里面的内页。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战争电影《登陆之日》,里面的那个穿着昭和5年式制服的日军将领,佩戴着红色领章,代表的是步兵科,而领章上面的金属字母64,很多人不知道是代表什么意思。其实,金属字母64,所表示的是64联队的意思。上一张图片:
这也是《登陆之日》的截图,图片里面的制服,黑色的领章,代表是宪兵科。宪兵也就相当于我们军队的纠察人员,也是很让人讨厌的一个兵种。
同样是这部电影,在日军与苏军作战的截图,注意日军炮兵的黄色领章。拿着武士军刀下令开炮的军官的制服的黄色领章。黄色代表炮兵科。
上图是本人的另一本藏书《Imperial Japanese Army and Navy Uniforms and Equipment 2 》里面的内页。
日军第18联队的军服。不过,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日军步兵的制服领章上面都佩戴有所属的步兵联队的金属字母,即使是没有,也是正常的现象。
日军的各类兵种徽章符号,关于这方面的细节,在国内的大部分影视作品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现在给大家普及一下:
这种就是昭和18年制式(神武纪元2103年,取后面的数字,及3年式),领章加大,军衔也同时又由袖子上的横条与五芒星体现出。
3式热带服 ,主要用于太平洋战区,相信很多人看过关于太平洋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清楚。这种军服也很好辨认,带有白色的衬衣翻领。
看到日军的防毒面具,我们不禁会联想到731化学部队。我们对日军这方面痛恨入骨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日军之所以敢对我们使用化学武器,原因主要是我们那时候没有化学武器来武装自己,他们是明显的欺负当时弱小的我国!
也不难想像,那时候的日本为何不敢对美国使用化学武器,原因是美国拥有比日军更加强大的化学武器装备!·······落后就要挨打!!希望我们每一代人都要紧急这个历史的教训!
日军的武士刀,作为日军武士道精神的象征,在战场上作为指挥刀,同时也是近距离拼杀的利器。在这里我不做太多的介绍,这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探讨范围。
日军在二战中使用了代表着他们武士精神的武士刀,有军官和士官的版本之分,军官的武士刀,随着等级的上升,其做工的精美程度也不同。等级越高,精美度越是奢华。士官的武士刀则比较普通。
国内的影视作品中,并没有反应出来,其实士官也是有武士刀的,不一定只有军官才会配有武士军刀。这一点是常识啊! 杀人的刀具,让人倍感发寒!
我国在抗战的过程中缴获了不少的武士刀,其中大部分都拿去销毁了,小部分存留下来,要么就在农村被人拿去砍柴火,极少部分进去了博物馆。当然也有国内的一些收藏家收藏了一部分。
本书也介绍了关于二战日军的轻武器,非常详细和生动的图片。
日军的手表,通常情况下,只有军官和士官才配用。方便根据时间来指挥作战。
日军的药品和医用物品,日军的后勤保障方面,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很完善的后期保障系统。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日军依靠完善的后勤制度,对在前线进行入侵作战的军队给予有力的支持。
日军的一些随身信物,日军信奉佛教的,在抗战时期,在寺庙附近伏击日军,也是有着记录的。但也不是每次可以成功。右边下图是缴获日军的军旗,日本军人有个习惯,就是在决死作战的时候,都喜欢在军旗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
以下是在网络找到的参考资料,作为我写的这篇日志的一个侧面的补充
1931年侵华日军。
1为日本关东军步兵列兵,头戴“18式”钢盔,身穿羊毛防寒袄。 2为日本陆军骑兵上尉,领章为淡绿色,这是日本骑兵的兵种色。 3为雪地作战步队士兵,头戴类似钢盔的防寒盔,这种盔很像当时纳粹德军的钢盔。
1 为日本陆军少校,穿的是风衣。 2为日本关东军“抗联讨伐队”的下士,头戴棉帽。 3为日本关东军二等兵,身穿防雪衣
1932年日军进攻中国山海关。
1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上校。 2为日本陆军关东军中将。 3为日本关东军铁道卫戍一等兵,手持“十一式”(歪把子)轻机枪。
入侵蒙古的日本关东军。
1为日本陆军防化兵,手戴防化手套,左手拎着一件防化服。 2为日军上尉战车长,头戴皮制防撞帽,军衔佩戴在胸口。 3为日本陆军军事工程局少将局长,其领章为工程兵的褐色领章。
日军入侵中国东部,凇沪会战中。
1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二等兵。 2为日本陆军中国派遣军军曹,手中在摇着一面带红穗边的太阳旗。 3为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列兵。
1938年日军入侵中国南部。
1为日本陆军炮兵少校,其领章为黄色。 2为日本陆军上校,军服为田野绿,能更好适应中国南方的环境色。 3为日本陆军步兵中校,其军衔表现在领章上,兵种设在胸口上的倒山字型胸章,红色为步兵。
1945年,中国中原战场。
1为日本陆军少将,绣口三道绿杠,一颗黄星。 2为日本陆军上校,手拿微型军用地图,绣口一道绿杠,三颗黄星。 3为日本陆军一等兵,头戴镶有黄色五角星的“90式”钢盔,手持一挺“99式”轻机枪。
二战时日本本土守备军。
1为日本陆军九洲驻防旅的上尉。 2为陆军军校学员兵,头戴军校大盖帽。 3为本洲守备步队的二等兵,其钢盔有网状物。
1942年在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入侵东南亚诸国。
1为日本空军伞降列兵,手持一面太阳旗,主要是为空中的下一拨伞降机提供空降着陆点,也是防止误炸。这名列兵穿着热带绿色的作战服,右臂上那个棕色的臂章为部队番号。 2为日本陆军第11师团的一等兵机枪手,手持一挺装有刺刀的“96式”轻机枪。 3为日本泰国驻屯军的自行车准尉,头戴圆边战斗帽,这种帽主要是在入侵热带地区的部队使用,手持一支“99式”步枪。
1为板田坦克师团的中尉战车驾驶员,头戴皮帽,颈系防沙眼境。 2为日本陆军印支派遣军上尉,腰挎有一个“2年式”水壶。 3为日本陆军印支派遣军一等步兵,手持“2式”步枪。
1943年,在所罗门群岛的瓜那卡那尔岛作战的日军。
1为一等兵机枪手,肩扛着一挺“99式”轻机枪。 2为从中国东北被调往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关东军二等兵,其军衔体现在胸口上,钢盔用棕榈树叶藏住,以作为伪装。身系白色日常包,为当时日本陆军的主要装束。 3为在太平洋岛屿作战的日本陆军狙击手,全身为棕榈叶裹住,手中的“95式”狙击步枪为麻布包裹。
侵占南洋诸国的日军。
1为派往印尼的日本陆军的朝鲜旅团的一等兵,其领章表现在胸口上,为竖型。 2为在新加坡的日本陆军上尉,其军服领口为敞开型,头戴白色防暑帽。 3为驻马来西亚的日本宪兵准尉曹长,左手手臂缠有写有红字“宪兵”的白袖箍,右手手持一把“南部13式”手枪,这种手枪仿造了德国的“瓦尔特P-38”型手枪,为当时日本下级军官主要配枪。
1944年,在缅甸北部与中国远征军对抗的日本印支派遣军。
1为日本陆军印支派遣军55师团的二等兵,身穿“98式”军服,手持装有榴弹筒的“一式”步枪。 2为日本陆军印支派遣军33旅团的列兵,头戴缠有伪装网的“90式”钢盔,腰挎“3式”水壶,包括饭盒在内的生活用品都背在了身后。 3为日本陆军18师团的中尉,18师团是参与南京大屠杀几支凶手部队之一,在缅甸战场上被中国远征军全歼。
1942年,太平洋战场的日本南方军。
1为日本陆军南方军的上尉,手拿着一顶澳大利亚军队的英式托尼钢盔。 2为日本陆军南方军的一等兵掷弹手,手持一具“35式”掷弹筒,头戴由帆布蒙着的钢盔。 3为日本空军特等别动队,身穿灰色军服,子弹带缠在了身上,左手持“南部15式”手枪,右手拿着一颗“3式”手雷。
1943年-1944年,占距文莱(婆罗洲)的日本南洋方面军。
1为正在喝水的陆军南洋方面军91旅团的工兵二等兵。 2为陆军南洋方面军中校,头戴白色凉帽,手立着一把“95式”军刀。 3为日本海军陆战队一等水兵,虽是海军,但仍穿和陆军一样的黄色战斗服。其区别是无领章,右臂绣有一张黑底黄锚的臂章,军衔也体现在臂章上。
1945年,冲绳岛的日本特种兵。
1为日本陆军海岸防卫部队“伏龙”特战队二等兵,手持一种扫帚状的爆破杆。 2为牛岛特遣队的少尉,身穿绿棕黑三色迷彩服,手持一支“100式”冲锋枪。 3为日本二战陆军中的高砂义勇队,也就是中国台湾籍的日本军人
截至目前,国内的指文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了一本关于日军单兵装备的书籍,《二战日本陆军单兵装备》,作者是赫英斌。
该书的内容主要也是参考了外文版的《HEITAI》,对于外文功底不够的粉丝,也可以买这本书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加深对二战日军的知识了解。一定要记住 :只有认清敌人,才能更好地打击敌人!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