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游戏——《芳华》观后吐槽
看完之后不仅没有感动,反而觉得特别出戏,完全不能融入电影之中,尤其是最想看到的对越战争场面,更是糟糕的一塌糊涂。
周日看了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之前听大莉说电影很催泪,还特意带了面巾纸进场。由于之前看了剪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片段,也对这部能反映反击战历史的电影很感兴趣。想看看能否在近几年有影视作品表现这一片段。
结果看完之后不仅没有感动,反而觉得特别出戏,完全不能融入电影之中,尤其是最想看到的对越战争场面,更是糟糕的一塌糊涂。这两天也看了其他人的吐槽,在这里汇总一下。
首先,当年的部队风气绝对是正气为主,解放军最讲究官兵平等,民主生活,如果有思想上落后的战士,大家肯定是帮助他上进,而不是孤立他。家父作为一个参与过核试验的老兵,自小就跟我讲部队的故事。电影里那种一个团队还拉帮结派、冷嘲热讽的作风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引用一下微博用户“张斌的博客”(认证为浙江省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的原文:
姐1971年参军,1982年转业,在部队经历了“文革”、林彪事件、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等过程,应该就是《芳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年代。姐从一个战士,到通讯连的副连长,在女兵中浸泡了12年。1977年谢晋导演的《青春》,拍的就是我们连队,陈冲、张瑜等演员,也是到我们连队锻炼的。(同样的女兵题材,境界是完全不一样啊!)
《芳华》,虽然红帽徽绿军装,唤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但影片中的女兵们,除了脸蛋美、大腿美、没给我们一点点美感!这个剧情和内容,完全不是我们当年部队的真实写照!当年我们的连队,不管男兵女兵,正气是占绝对上风的。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哪有那样的嫉妒、尖刻和丑陋?对一个新兵何小萍,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她,猜疑她,欺负她。凭什么?且不说她隐瞒了父亲的身份,成分上填写的是“革干”,哪怕是成分不好,在部队,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新同志。更关键是,歧视她欺负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别现象。
我经历的女兵连队,新兵尊重老兵,老兵爱护新兵。记得我当班长时带新兵去农场拉大粪,回来后累了的新兵倒头就睡,我悄悄地把她们的脏鞋都刷净了。从那以后,我自己再也没刷过鞋——全被战友抢刷了。当年我们连队一个女兵开刀大出血,深夜我们接到通知,全连战士紧急集合毫不犹豫奔向医院为她献血。我们连也有来自农村的兵,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家里遭灾,连队常有干部战士为他们捐款捐物。干部子弟,我们连队也有不少,绝大多数是自律自严要求进步的,干活泼辣做事认真,生怕被别人说有“骄娇二气”,哪有像电影里那个什么什么“舍长”把老爸挂在嘴上,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在那个年代,我们学雷锋真心诚意,争当好人,争做好事,哪怕真是为了争取入党打扫猪圈,也不会顾头不顾尾仅仅做个样子。就像电影里嘲笑的:谁呀,为了入党打扫猪圈连个门都不关!像刘峰这样一个学雷锋标兵,大家也一定会争相学习,而不是像电影中看他做好事就翘嘴揶揄、嘲笑他。
刘峰犯了错误,大家突然一下都远他而去,甚至集体落井下石。这样的描写太奇怪了,太不符合实际情况。那时如果有人犯错误,大家会坐下来,开个班务会,真心诚意地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去帮助他,关心他,怎么会墙倒众人推呢?
我认为,我们那个时代,有错误有缺点,但人心是向善的。尤其是部队,更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兵,善良、纯洁、真诚、上进是主旋律,人品比现在扶个老太都怕被讹好得不是一点点!
我还是这句话,这部电影,除了几个脸蛋几个舞蹈动作外,他哪个地方赞扬女兵了?洗澡、游泳、跳舞就是美了?哪个地方写出女兵的心灵美了?见到的只有丑恶。欺负新兵、诬陷别人偷东西、抢别人对象,诬告好人,甚至还有一个集体去人撕衣服的情节!这还是女兵吗?简直就是一群市井泼妇!来了个分队长,也仅仅只是驱散大家,连批评都没有。我真是看不下去,我几个邻居一边看一边问我,你们部队那时是这样的吗?呸!别说部队了,文革后,就是知青点、工厂农村、大学宿舍,也没有这样的啊!人性之丑陋在这里被描绘到极致,这还是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吗?!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教人们学雷锋,应该教人们做好人,应该告诉大家扶老人别害怕,应该担负起弘扬正气弘扬好传统的责任。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芳华,才是值得称颂的芳华!
以上这些观点我是特别认同的,冯小刚从《集结号》到《芳华》,就完全没有用军人的思维来解读战争,如果军队真是电影里表现的那样,那么这支军队绝对不会有战斗力。
另外讲讲一些另我出戏的细节,看到如此多穿帮和不符合史实点镜头,就跟看国内的抗日神剧一样的恶心。影片的背景是放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之中的,很多人弄不清楚对越战争的脉络。大体上说是由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1981年中国收复扣林山、法卡山之战,1984年中国收复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之战,中国对越拔点作战、两山轮战等历经10年的过程。
在军队素质上,越军历经抗法、抗美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作战经验丰富,单兵战斗力强,且拥有缴获的美军装备、苏联援助的大量军火。而中国军队久无战事,加上“文革”时期热衷于政治运动,军事理论、战术训练、装备、后勤保障水平仍停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单兵作战及综合战力存在差异。战争初期,越军给予了中国军队突如其来的打击,并且导致我方伤亡严重。从时间线上来说,电影中的战斗场面应该是发生在这一时期。以下是值得吐槽的bug:
· 上前线竟然没有剃头,刘峰作为一个基层指挥员,明知道要在战火中穿行,还梳着文工团的发型,从这一点来说他就对于作战没有很重视。
· 一个后勤队伍在前沿阵地护送物资时居然没有尖兵探路,整个队伍摆出一副横店日军一样的双行行军队列,漫不经心的在自家田埂上散步。第一枪打响之后整改队伍的士兵像移动靶一样挺着腰到处跑,指挥员没有组织运动防御,一个人离开队伍去找药了,而且最后找到的还只是可以被其他织物替代的三角巾。用无限子弹的突击步枪单独击退几个敌人后才组织反击,反击时的62轻坦来的真快,但是指挥员也没有警告坦克前方是沼泽地。
· 所有队员戴的都是1968年定型,82年才开始大规模装备的GK80钢盔,80盔最早还是从炮兵部队开始服役的,少量列装,后勤部队很少有装备,如果要戴的话也应该是大部分戴日本的90式盔才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
· 后勤部队的武器绝大部分都是56式冲锋枪,当年基本上只有步兵班的正副班长才有装备,其他人都说56式半自动步枪,而电影里完全反过来了,只有少数战士拿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下图里前面的战士手持的就是56冲,后面背枪的战士拿的是56半。
· 79年反击战行军期间,我军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活动时官兵胳膊上都绑着白毛巾作为最简单的敌我识别方法,片中完全没体现。
· 火焰喷射器的使用,片中士兵立姿操作火焰喷射器,和《血战钢锯岭》中的美军一样。但是当年我军用的是74式火焰喷射器,使用火药作为喷射动力,后坐力巨大,必须卧姿喷射,如果立姿的话操作员就自己飞出去了。而且伐木连居然装备了防化连才装备的火焰喷射器。
· 两路纵队懒步前行式美军的行军原则,79年的时候,我方士兵都是沿着道路两侧跑步行军或者快步行军。
· 影片中的小战士由于手榴弹被击中殉爆而牺牲,但是填充TNT的手榴弹是不能因为被枪弹击中而燃烧爆炸的,TNT是B类钝感猛炸药,必须使用雷管引爆,而雷管是敏感炸药,在冲击下即可引爆,而不是引燃后燃爆。况且片中的67式破片手榴弹仅填充38克的TNT炸药,主要依靠爆炸后产生的高速预制破片杀伤敌人,不可能出现爆炸后将一个人炸碎的视觉效果。
· 片中的越军早已打过多场战争,怎么可能傻到沿道路平行设伏?两侧夹击设伏除非是居高临下,否则平行对向射击,己方到人员也可能遭到对面到己方火力误伤,而且竟然还有藏在树上的,这不更是在找死吗?敌人这么傻,我们的伤亡还那么大,这不是自黑吗?
· 何小萍见到烧焦的尸体后发呆的时候,背后靠的弹药箱写着“DLB/PL96-122”字样。这是用于96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上面的高爆榴弹,穿越到了1979年。via“虹摄库尔斯克”
吐槽之后,给电影打个分,我觉得2分不能再多了。而且看了这么多电影,这部电影是唯一让我想写点什么的电影,这2分就是我写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