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部队与人物
  1. 内容

暗剑:911之后三角洲部队的发展史

阿伯塔巴德大宅内的一声枪响过后,本拉登倒在了海豹六队的枪下。然而,对美国特战部队来说,这并非一日之功。正是有了数十年来奠定的基础,才有了这次厚积薄发。这次突袭行动强有

阿伯塔巴德大宅内的一声枪响过后,本拉登倒在了海豹六队的枪下。然而,对美国特战部队来说,这并非一日之功。正是有了数十年来奠定的基础,才有了这次厚积薄发。这次突袭行动强有力地印证了:后911时代,这么多年来的发展卓有成效。

海神之矛行动正是当时美国急需的胜利,顺理成章地,一夜之间,全世界都知道了海军特战发展群(DEVGRU)里那些干黑活的队员们。“海豹六队”立刻成为大热门,去网上搜一下就会得到关于他们的种种消息。海豹六队也和政客及文体明星一样 ,成为晚间脱口秀的热门嚼料,已经有三部描写海军反恐部队的电影投拍,而好莱坞大佬布鲁克海默也为美国广播公司筹备了一部相关题材的电视剧。
那个时候,“顶尖高手”和“精英中的精英”几乎成了海豹六队的代名词。而陆军版的海豹六队——也就是三角洲,则继续隐藏在大众所无法触及的角落里,执行了许多足以影响世界的任务。

浴血奋战与尴尬的失利


在海神之矛行动的筹备期间,有三个前车之鉴被人们反复提及——说的更准确些,海神之矛行动从计划提出到批准,都被这三次失败行动影响着,尴尬的是,三角洲部队跟这三次失利都有些关系。甚至在CBS录制的关于海神之矛行动的《60分钟访谈》里,奥巴马总统也特意列举了这三个失败案例。

第一个说的就是鹰爪行动——1980年针对德黑兰人质事件的一次营救行动,但不幸失败了。美军本指望靠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长途奔袭德黑兰,营救被伊朗大学生们扣留的使馆人员。大多数资料都认为三角洲部队参与的第一次实战行动是鹰爪行动,但当时美国军方高层对于专门反恐怖部队的建立并不热心,而武力营救也并非首选,等到不得不开展行动时,才发现除了三角洲部队外再没其他进行过类似训练的队伍,所以才决定让这个新秀担当主角。但高层为了争功,各军种往这支营救队伍里都安插了自己人,于是就有了美国四大军种组成的“1-79联合特遣队”,而草台班子的配合远远达不到完美的状态,例如陆战队飞行员要飞他们不熟悉的海军直升机等等。行动时,突发状况层出不穷:飞机的着陆集合点被定在沙漠里,而执行任务的机群接连晚点,直升机的数量也由原定的8架骤减至5架,指挥部不得不叫停了这次救援任务。可祸不单行,海军陆战队的一架RH-53直升机在试图找准位置加好油然后离开时,一头撞上了空军的EC-130运输机,造成8人死亡,4人受伤。任务虽然失败了,但三角洲的表现可圈可点,不光迅速从飞机上跑了下来,还顺道救了受伤人员。这次任务,三角洲有份参加。

 image.png

(正在步出C141运输机的“鹰爪行动”突击队员,根据三角洲的创始人贝克维斯的自传,那年月的三角洲队员就算在基地出入都不穿军服,打扮得像个嘻皮士)

image.png

(1980年三角洲部队A中队的合影)

这场惨剧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国家声誉,并且在美国政坛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出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总统的军政幕僚们都提出了质疑:是否应该在巴基斯坦发动一次未经照会的突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高层根本无法确定能否在阿伯塔巴德找到本拉登。

第二个例子,是发生于1993年摩加迪沙之战,或者说的更加通俗些:黑鹰坠落事件——这也让总统和他的政府班子成为惊弓之鸟。美军本是意图针对索马里军阀穆罕默德·艾迪德的高层势力实施抓捕,但在种种意外因素的影响下,这次行动搞砸了锅,变成了一次长时间的惨烈战斗,导致美军18人阵亡1人被俘(索马里方面据估算约有500~3000的附带伤亡)。这次任务,三角洲还是有份参加。

美军吸取了这次血的教训,在海神之矛行动中,除去乘坐黑鹰直升机进行突袭的海豹六队,还安排了快速反应部队(QRF)作为支援,快速反应部队中包含了四架MH-47支努干直升机,机上载满了海豹突击队和游骑兵,随时待命,一旦突袭行动出现意外情况,快速反应部队可以立即出发提供火力支援,以掩护海豹六队杀出巴基斯坦,即使任务当中稍有差池,奥巴马总统也能够确保海豹六队的突击队员们不会被逮到巴基斯坦的监狱当中把牢底坐穿。

image.png

(看过电影《黑鹰坠落》的朋友看见这张照片也许都会会心一笑,这位是三角洲部队C中队Daniel Busch上士,在摩加迪沙之战中随超级61直升机一起坠落,并在坠机后的地面交战中阵亡,年仅25岁)

第三个要说的任务就是2001年在阿富汗山区爆发的托拉博拉之战,这次失败给海神之矛行动带来挥之不去的负面影响——这是美国最后一次得到关于本拉登确切位置的情报,自此之后本拉登销声匿迹,直到十年后在巴基斯坦暴露后被再次咬上。与前两个案例不同,托拉搏拉之战对于人们来说算是一个激励,功败垂成的结局给人们上了一课: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次任务,三角洲任然有份参加。

这三次案例分别代表了美国特战单位以往的不足之处:即协调不灵(鹰爪行动),危机应对能力缺乏(黑鹰坠落),情报能力薄弱(托拉博拉之战)。

在鹰爪行动的惨败之后,美军高层痛定思痛,针对协调不灵的问题,于1980年成立了联合特战司令部(JSOC),将三军特种部队整合进同一个体系,让熟悉特战的内行来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操作效率。要知道,鹰爪行动的失败,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咎于各个军种高层抢功——各大军种都想在行动中安插一些“自己人”,特遣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配合无从谈起。

针对危机应对能力缺乏的问题,美军又在JSOC内部划分了三个梯队级别(tier),即应对危机的优先序列。到今天为止,TIER1,也就是俗称的第一梯队,包含了三角洲、海豹六队、第75游骑兵团直属侦察连、空军第724特别战术大队和陆军情报支援队,堪称美国特战力量的矛尖。TIER2,则包含了160特战航空团与第75游骑兵团,负责联合特战司令部内的支援任务。TIER3,包括了美国陆军特种部队与海军特种作战大队,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绿色贝雷帽与海豹突击队。这三个危机应对序列使各个部队能够人尽其才,用最小的人力物力代价取得最大的作战成果。

为了弥补情报能力薄弱的短板,联合特战司令部与情报部门捐弃前嫌——中情局负责提供情报来支持他们的作战行动,而他们也投桃报李,让旗下的特种部队为中情局清缴恐怖分子。海豹六队就曾以50号计划的名义被中情局借调去执行任务,以至于得了个“中情局禁卫军”的诨号。

联合特战司令部的两大金牌打手——海豹六队和三角洲都是密级很高的部队,几十年来换了若干个马甲名来掩人耳目,这里我们单说下三角洲。陆军对三角洲部队有各种分门别类的非官方称呼,比如:特种部队第一D类作战分遣队(1st Special Forces Operational Detachment-Delta ,1st SFOD-D),三角洲部队(Delta Force),作战应用大队(Combat Applications Group ,CAG),绿色特遣队(Task Force Green),或者简称“那个单位(the unit)”。下面插播一段私货,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在高中时遇到数学老师教的坑爹英语,比如Δ,就是那个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即Δ=b²-4ac。是的,当初我第一次看到delta  部队时,脱口而出:“底儿他部队(实际上正确读音该是黛欧塔部队)!”

至于官方称呼么,好吧,刚才说的那些都不是,至少不是正式称呼。但是,仔细留心就会在记录中发现蛛丝马迹,当然,肯定加上种种平淡无奇的标签来混淆视听。当美军干了什么高难度的活儿,在通报中又很隐晦地提到联军啊,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啊,美国突击队啊。。。。。。诸如此类,没准就是在说三角洲部队。

在少数情况下,三角洲部队的战果记在了其他国家账上,算是为他人作嫁。而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绝对不会被提及,换句话说,他们是无名英雄。不论有无必要,三角洲部队保持着这份神秘,低调得以至于大众一提到他们,就只会联想到他们走麦城的“光辉岁月”。

尽管公关上存在着种种不利因素,三角洲部队还是靠着战功在业内给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而且说实话,稍微了解下内情就会知道,把那三个任务的失败归罪于他们,实在是不折不扣的黑锅。联邦调查局人质营救队的创始人丹尼·库尔森,在自己的回忆录《英雄不再》中提到过这种境况。说到鹰爪行动时他解释道:“这次悲惨的事故并不是由三角洲造成的,就好比一支橄榄球队乘公交车去参加超级碗的比赛然后半路出了车祸,我们不会去说他们输掉了比赛。就个人观点而言,三角洲的公众形象因为黑鹰坠落事件蒙尘是很不公平的........三角洲向来以周详完备的行动计划、科学缜密的攻击方式、超凡的射击技术和体能而闻名,他们不逊于乃至于超过世界上任何一支反恐部队。”

三角洲在摩加迪沙之战中的行动能否称之为失败也值得商榷,马克·鲍登在《黑鹰坠落》中的深入阐述,为人们刻画出这个单位行动人员的形象——“他们训练有素,他们勇猛非凡,他们值得敬畏,他们是一往无前的专业战士;他们重任在肩,他们挽狂澜于既倒”。参加此次战斗的前三角洲成员、军士长保罗·豪威曾这么评价:“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历史上最被人误解的战斗之一。”

image.png

(摩加迪沙之战中的保罗·豪威)

总之,对那些参加此次战斗的人来说(当然也包括后来那些研究和评头论足的人),任何失利都会被上纲上线。这次战斗发生的地点对美国大众来说实在太遥远,大家对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都没有什么感触,而当观众们坐在家里的电视前,毫无思想准备的看着阵亡美军的尸体被拖过索马里的街头之后,面对视觉冲击如此强烈的画面,他们的震惊程度无以复加。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克林顿总统在军队的既定作战目标还没有完成时,就急忙下达了撤军的命令。而911事件发生十周之后就爆发的托拉博拉之战,也反映出杰出的战士会被高层下达的愚蠢命令处处掣肘。三角洲A中队一名曾指挥过托拉博拉地面战斗的军官(经查证,是三角洲前指挥官托马斯·格利尔,2016年刚刚去世),曾化名道尔顿·福瑞透露过:三角洲有相当一部分的行动计划曾被上级驳回。比如排查靠近巴基斯坦的边境上高达14000英尺的群峰,用这种大胆的尝试来敲山震虎,以期从后方施加压力逼迫本拉登和他的基地组织狗腿保镖现身,或者在本拉登所有可能的逃亡路线上埋下地雷,或者让一个营的陆军游骑兵出动来对本拉登进行围追堵截,但这些计划无一例外都被上级拒绝了。而福瑞之后也表示他不知道这些决定是不是由CENTCOM即中央司令部做出的,但是据说,是中央司令部的前任指挥官托米·弗兰克斯将军下达了拒绝游骑兵参加这次行动的命令。

倒霉的是,三角洲被上级命令化装成当地人,还得带着阿富汗盟友这只拖油瓶——这帮家伙只顾着在内部争权夺势,而且是否可靠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与此同时,美国高层还指望着用十亿美元的新一轮经济援助来买通巴基斯坦,以期让巴基斯坦封锁边境——这结果实在不足以称之为圆满。

image.png

(曾指挥任三角洲指挥官的托马斯·格利尔之墓,他罹患癌症,并于2016年逝世)

尽管情况不尽人意,但依仗着不计代价的空袭,三角洲部队、中情局的情报官们、陆军特种部队以及英国特别舟艇中队的少数成员,都击毙了数目可观的基地组织分子。美军通过阻截无线电,探知到本拉登那时正处于灰头土脸的阶段,他曾经坚持的信念也开始变得摇摆不定,甚至允许他的手下投降——当然,拉登在逃进巴基斯坦后就没这些糟心事了。

抛去这些细节和结果不谈,事实就是:三角洲之所以能够被普罗大众稍有了解,就是因为他们参加了这三次失败的行动,说得直白些就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尽管,人们所看到的“事实”,往往或多或少地掺杂了虚构的成分,人们对这些绝密单位仅有的一点点认识,有时也只是因为国际行动中诸如此类的惨败。但在主流媒体喧嚣的围观之外,隐于历史长河中的那些绝密,正在被默默书写,悄无声息。其实近年来,三角洲部队一直都处在大事件的漩涡中心,说得隐晦点——“美国某支特战部队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充当了急先锋”。当他们的传奇故事逐步见光并最终显出全貌之后,也许将被视为现代军事史中前无古人的精彩故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大多是通过收集一系列来源混杂的简报,得以管窥三角洲的行动,而且这些报告不明确也不完整。但话又说回来,尽管这些公开来源的报告不甚准确,差强人意,但把它们汇总起来,从宏观的角度看就能拼凑出那些精彩的行动——但郑重声明,网传所谓三角洲在东南亚阵亡76人的事情完全是子虚乌有,三角洲去打哥斯拉时都不会摆出这么大阵仗。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组建以来,三角洲部队一直处于战备状态。即便在911事件之前的和平年代,他们也因为很多成功的行动而大放异彩——尽管大部分行动的知名度都比较低。比如,在1989年的“正义事业”行动中,三角洲从巴拿马城的监狱营救美国公民科特·缪斯;在1993年帮助哥伦比亚清除了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巴;他们也在2000年的巴拉斯行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基本上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就是那次英国特别空勤团跑到塞拉利昂丛林里营救英国士兵的行动)。据估计,三角洲在911之前执行的任务当中,有五分之四至今仍处于绝密状态。

image.png

(右边的是90年代与波兰GROM特种部队交流的三角洲队员)

然而,那些退役队员写回忆录时都乐于被他们从前的队友所忽略,毕竟都是以共同的主题来着笔,一起有默契的当个无名英雄,多好。他们在书里都会反复提及三角洲队员们为了行动夜以继日地训练,但在最后阶段,任务基本上都会被叫停。他们的战斗技艺堪称炉火纯青,但给政治圈里的高官们做汇报表演的次数远多于在战场上干仗的次数,而那些军政要人既不了解这支部队到底能干些什么,也不愿意让三角洲们去干些什么。

而这群官僚之中,有位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就是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那位联军司令官。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对特种作战部队心存疑虑,并在九十年代早期的战争中对他们处处掣肘,他更倾向于使用更“传统”的策略,上天入地的特种兵不对他的胃口。即便如此,三角洲部队仍在战争的最后一天端掉26枚飞毛腿导弹,这批导弹本是伊拉克针对以色列的杀手锏。

在2000年,为了解决越来越猖狂的恐怖分子,克林顿一拍脑袋又想起了七年前被他随意出卖的特种部队,他援引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休·谢尔顿将军的报告:“你懂的,如果一群彪形大汉突然从直升机上绳降到恐怖组织的老巢正中,那帮圣战者肯定会吓得屁滚尿流。”

事实上,曾任三角洲中队指挥官的彼得·斯库梅克将军(之后掌管过三角洲部队,联合特战司令部,最终在克林顿发表以上言论时成为特战司令部的指挥官)当时曾热切盼望着能够去把基地组织办掉。然而,根据本杰明·朗克尔(著有《生死追击令:从杰罗尼莫到本拉登》)的说法,谢尔顿将军和中央司令部指挥官安东尼·辛尼驳回了这种想法,谢尔顿还说这是“弱智计划,军事上根本行不通”。

即使在911事件这血的教训发生后,很多关键领导人仍然忽视三角洲部队的能力,令人叹惋。在2001年11月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之后他让联合特战司令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热切的告诉三角洲部队的军官:国家如果有一个能投送全球各地痛扁基地组织的特战单位就好了——他好像忘了,他眼前的三角洲部队,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执行此类任务。国防部的老家伙们干的就是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勾当。

虽然特种部队的指战员们建议了很多次和也制定了若干次任务计划,但在911事件之前,三角洲部队和海豹六队都不曾被高层派遣去干倒恐怖分子,尽管那时针对美国人民的致命袭击已经层出不穷。无过就是功的鸵鸟心态,过时的军事思维(只着眼于国家层面的对手,满脑子的世界大战全球战争,与此同时却将恐怖主义视作小儿科的犯罪活动),缺乏操作性的情报支持,这些都是导致不作为的重要因素。

斯库梅克将军曾如此总结:“这就像车库里有辆全新的法拉利,仅仅因为怕蹭到挡泥板就不愿意去驾驭它”。尽管三角洲部队在911事件之前就已经战功彪炳,但特战队员们经常败兴而回,他们并没有被给予放手一搏的机会。

image.png

(正在射击的三角洲突击队员,注意身上的核生化防护装备以及极具特色的延长护木)

新威胁,老思路

也许有人会认为,在911事件之后,一切妨碍三角洲部队的阻力都随着世贸双子大楼的坍塌而烟消云散。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至少没那么快。

911事件发生几周后,当中情局还在筹备各项事宜时,由中情局的情报官们组成的先遣队就已经进入了阿富汗,三角洲队员也被请求随行。虽然三角洲部队对于参加行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但中情局的这个请求被军队高层驳回了。因为当时特战司令部各单位的职能分划,实际上是比较混乱的。而且老实说,彼时美国在阿富汗当地缺乏战斗搜索与援救(CSAR/combat search and rescue)的能力,这也导致军队高层认为这次任务“太过危险”。最令三角洲队员们吃惊的是,911事件过去几周之后,他们仍然没有收到命令去抓捕本拉登及其同党,日子就这么一分一秒地过去了。

全球反恐战争中,三角洲的第一个公开报道的任务是在911事件发生一个月之后,B中队被派去追捕塔利班组织的精神领袖——奥马尔。这次行动并不是为了要敲山震虎打奥马尔一个措手不及,实际上和大家想的完全不一样,虽然事实显得很讽刺——整个行动都被上级牢牢把控,以便将来拍摄出来作心理战之用,呵呵。

外行指导内行,这就坏菜了。据西莫·赫什给《纽约客》杂志写的一篇文章所说,一群前去搜寻山洞的美国士兵遭到伏击,十数名特战队员因RPG攻击而受伤(三人重伤),而在目标地点附近就能找到这次袭击的蛛丝马迹。事态发展到如此惨烈的地步,大家认为反恐战争头两年领导阶层普遍的缩卵态度就是因为这次失利。这次失败就是个先兆:在两个月后的托拉博拉之战中,忠诚度存疑的阿富汗盟友根本难当大任。值得注意的是,赫什的记载一直备受争议,尽管《卫报》的记者马上证实了这个故事,但曾在三角洲担任军官的布拉德·泰勒则声称赫什的文章根本就是在痴人说梦。

在托拉博拉战役之后的2002年初,有相当一部分的基地分子在阿富汗的山谷中重新聚集起来。剿灭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在一次大规模战斗(即水蟒行动)中,一小群三角洲特战队员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次行动也涉及到其他特战单位,常规的地面力量和空中力量以及多个国家的友军。

三角洲在队内军官皮特·布拉维尔中校的带领下以先头部队行动小队(AFO Advanced Force Operations Team)的形式加入到战斗当中。AFO小队在总攻发起之前就开始执行特种侦察任务,提前掌握战场态势然后叫来了狂风骤雨般的空中打击。尽管身处基地武装分子的团团包围中(人数远超预期,可能上千人),但凭借着出色的作战能力,AFO小队确实为最后到来的惨胜作出了最有效的贡献。

image.png

(在托拉博拉山区活动的三角洲小队)

AFO队伍的核心是来自三角洲B中队侦察狙击队和海豹六队黑色中队的狙击手。特别任务单位行动人员的职业路径大致相同:参加OTC(特战队员训练课程)/绿队的选拔,并且能够顺利结业。一名新晋特战队员一开始会被分配到中队里担任突击手。一段时间之后,队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也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时可以申请接受狙击手/侦察专家的训练。在这一批人中,会选出技艺炉火纯青的一小批佼佼者执行超高难度的AFO任务。


image.png

(水蟒行动中的三角洲AFO小组,正式渗透前的环境/路径侦察,注意初代DOAV背心和带锯齿状人造树叶的仿生迷彩)

AFO小队爬上冰山的山脊执行任务,尽管雪深可沒腿,而且峡谷和群山中遍布着困兽犹斗的基地武装分子,他们还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渗透进去了,正是这些事迹证明了他们来之不易的专业技能弥足珍贵。两支AFO小队——朱丽叶(三角洲部队)和灰鲭鲨31(海豹六队)徒步进入战区,而其他由三角洲牵头打的小队(India)则是驾驶着经过消音处理的电动全地形车分多路渗透,悄悄潜入战区。

水蟒行动结束之后五天,一架美军的无人机发现一支疑似敌军的护卫队正在从 Shah-i-Kot山谷向巴基斯坦移动。三角洲队员、海豹突击队和游骑兵被火速集结起来组成突击队,由160特战航空团的支努干直升机和黑鹰直升机运往护卫队的方位。在美军一面倒的火力压制下,基地武装分子纷纷被击毙,那些可能是从阵亡美军手中掠得的武器装备又被重新收集回来。

image.png

(道尔顿·福瑞与三角洲队员“史瑞克”的合影)

进入伊拉克

一年后,布拉维尔发现,自己和三角洲部队又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伊拉克战争。

据说,中央司令部司令托米·弗兰克斯将军不再像两年前那样碍手碍脚,摇身一变,成为了三角洲部队的坚实后盾和“老朋友”。当然,唱白脸的人少不了,联合特战司令部的司令官戴尔·戴利将军,接棒弗兰克斯,继续给三角洲添堵,他在水蟒行动中经常和布拉维尔发生冲突。戴利反对布拉维尔的游击式计划,他更希望三角洲留在基地外围,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参加直升机突袭,来执行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高价值目标的行动。但“坚实后盾”弗兰克斯介入了进来,批准了布拉维尔的申请。

在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正式打响的前一天,布拉维尔所指挥的三角洲B中队就已经从沙特的一个秘密基地开拔,作为入侵行动的先头部队,越过边界进入伊拉克。他们依靠15辆瑞士产的平茨高尔全地形车和2辆SUV穿过沙漠,并且有一架侦查无人机作为保障。

image.png

(平茨高尔车队,应该是最早进入伊拉克的那批三角洲)

这个三角洲中队是一支精心安排的奇兵,依靠高科技装备,执行了若干次极具破坏性的夜袭。当美军大部队在西线发起全面进攻时,他们组织得佯攻有效地迷惑了伊拉克军队,并引起了一定的恐慌。

布拉维尔以战争早期的这些胜利为筹码,成功地拉来了三角洲C中队和一个营的游骑兵入伙。其实三角洲部队乐得和游骑兵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因为约七成的三角洲队员是游骑兵出身,剩下的人里,有些人是从绿色贝雷帽选的,少数是常规单位选的,极少数的是从其他单位选的。当然,三角洲的选拔极为严苛,即便是精锐的游骑兵也机会渺茫。更夸张的是,布拉维尔还要求上级给他的特战部队配一个连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

在帮助游骑兵攻下了哈迪塞大坝之后,C中队马不停蹄地赶往特克里特市,那里在四月初就已经打翻了天,三角洲们干脆利落地干掉了60名敌军,俘虏无算。然而,胜利是需要鲜血来浇灌的,三角洲部队的二级军士长乔治·A·费尔南德斯在战斗中受伤,而救援直升机迟迟未到,他随后因为失血过量而阵亡。那么直升机在哪呢?直升机都被戴利调过去参与突袭了,突袭目标是个空无一人的豪宅,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戴利想拍个视频来抢占宣传阵地,然而直到最后这段视频也没用上。

如果二人没有嫌隙,这人与机械的完美结合本可以继续威慑敌人。布拉维尔坚持小股部队的游击战术,而戴利则强迫三角洲们去参与对特克里特市的“终极一战”——布拉维尔坚称三角洲部队不适合执行该任务。

image.png

(非常有名的“三角洲的微笑”,身上的试验性迷彩也很有特色)

扑克牌追击令

萨达姆政权迅速地土崩瓦解,三角洲也终于安定了下来,与来自英国的兄弟单位——特别空勤团(SAS)和特别舟艇中队(SBS)一道住在巴格达的新建基地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行动支援点以费尔南德兹命名——是的,就是那位阵亡的那位二级军士长。三角洲部队从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基地出动,去执行任务,去展现自己高超的猎杀技巧。

image.png

(三角洲侦察狙击队的老兵汤姆·史普那,注意他手上拿的是SR25K,这款步枪是SR25狙击步枪的短管版本)

三角洲部队的头号目标就是扑克牌追击令所包括的目标(联军将萨达姆政权的若干高层的照片与信息印在上面),比如黑桃A萨达姆,红桃A乌代,梅花A库塞。三角洲在针对上述三人的抓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03年7月,联军接到线报(据说给了三千万美元的巨款),在摩苏尔确定了乌代、库塞以及萨达姆的孙子穆斯塔法的位置。这两兄弟不光名声臭,也的确不是善茬,隐蔽点造的如铁墙铁壁一般,依靠工事打退了三角洲的四次突击。然后三角洲用陶氏反坦克导弹把隐蔽点打成了筛子,然后从轰开的缺口突入,完成了任务。

2003年12月份,萨达姆在提克里特附近的一个山洞里被三角洲C中队的特战队员抓住了,这个被推翻的独裁者须发浩然衣衫褴褛,完全不见以往的风采。最后第四机械化步兵师成为了官方口径里的“关键先生”,但实际上第四步兵师只是给三角洲的突击队员们提供了外围警戒。这次行动代号赤色黎明——三角洲对电影很有兴趣,比如前文提到的三角洲特遣队里的坦克编队,就趁当时的热门取名“金刚狼”。

image.png

(被抓住的萨达姆)

2004年3月1日,三角洲部队向时任总统小布什上交了萨达姆的格洛克18C冲锋手枪(萨达姆在任时收到了成千上万的礼物,据说这把奥地利手枪是他的最爱)。

反恐界的革命

萨达姆政权刚刚倒台时,伊拉克街头巷尾一片欢腾,人们庆祝着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但好景不长,伊拉克迅速陷入无序状态,一时间,这个刚刚迎来和平的国家血流成河。而对于这种情况,联军选择性无视,百般掩盖事实,放任宗派冲突一步步升级为内战。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武装冲突逐步升级,最终导致了数万人身亡。举个例子,逊尼派的惯用方式是自杀式爆炸袭击,什叶派则更偏向于用行刑队来消灭目标。当然,如果不是外国势力在幕后推波助澜,暴力冲突也不会一步步发展成惨烈的内战。

美国政府指出萨达姆政权曾和基地组织曾和萨达姆政权眉来眼去(但这种说法很可疑),以此来为入侵作辩解,以显得师出有名。其实还不如说,在发动侵略战争后,美国政府自己将之前的担忧一步步变成了事实:伊拉克正式爆发了针对异教徒的“圣战”。

扎卡维领导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可谓青出于蓝,比母体组织还要残忍嗜血。西方人和什叶派谁也跑不了,遇上扎卡维都是性命难保,连本拉登和二号人物扎瓦赫里都拦不住。最后两个人妥协了,决定放手让扎卡维去干,也正好借这阵东风来培植约旦的极端势力,约旦人民自然也因此倒了大霉。

在某种程度上,扎卡维如此臭名昭著,离不开美国人的火上浇油。美国通缉扎卡维时给出了高达2500万美元的巨额悬红。 这是美国给出的最高级别的悬赏级别,萨达姆和本拉登还有扎瓦赫里都是这个价。到了2006年,扎卡维已经成为美国的头号目标,在联合特战司令部的目标名单上比本拉登都要往前。

另一方面,伊朗也积极培植什叶派代理人,由伊朗革命卫队的圣城旅负责武装与训练。美国并没有能够因为伊斯兰两大教派的冲突而置身事外,相反,美国佬们成了两方共同的敌人,处于人人得而诛之的尴尬境地。简易炸弹的阵阵惊雷此起彼伏,若干的敌对党派在伏击美军后,也可以从容地遁入人群,全身而退,这种情况才是当时的事实。

但是,美军及其盟友们对这种情况并不是无计可施,这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联合特战司令部的快速进化,而三角洲部队就是它克敌制胜的杀手锏。

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那时正沮丧不已:一方面,军方和中央情报局之间总有无法避免的派系争斗,另一方面,因为联合特战司令部和情报部门无法通力协作,特别任务单位在伊拉克战争初期根本无法得到可靠的情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大幅度放宽了政策限制,并且对特战司令部进行了毫无保留的革新。他授权让特战司令部便宜行事,使其能够独立自主的遂行反恐任务。同时,拉姆斯菲尔德为特战司令部物色了一位新的掌门人:麦克里斯特尔将军。联合特战司令部下辖的这些部队,的确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麦克里斯特尔一上任,就对联合特战司令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75游骑兵团的指挥官也曾建议过,开放一条决策的绿色通道,确保行动不会被复杂的指挥网和官僚机构所干扰——这些主张极大的改善了联合特战司令部收集并分析情报的能力,行动时更有保障。

在911事件之后的若干年里,联合特战司令部的预算、能力、管辖范围,都有了爆炸性的扩展——除了三角洲部队之外,还有海豹六队,空军第24战术中队,以及从特种作战司令部借调来的第160特战航空团和第75游骑兵团。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03年,联合特战司令部还把“任务支援部门”招入麾下(其实就是美国陆军情报支援局ISA)。除此之外,联合特战司令部还接手了一批知名度较低的单位,比如联合通讯组,航空战术与评估小组,技术应用项目办公室,战地应用项目办公室和空军第66空中作战中队。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下辖的无人机编队也扩编了,其中包括MQ-1(捕食者无人机)和MQ-9(死神无人机)。上述的种种整编与转辖,大大提升了联合特战司令部在情报、后勤、技战术等方面的能力。

正是因为麦克里斯特尔的不懈努力——当然也离不开某些高层的支持,联合特战司令部焕然一新,与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当然,合作对象也包括但不限于非司令部下属的情报部门、其他特种部队、常规部队和民间承包商。可以这么说,麦克里斯特尔将军试遍了一切渠道,只要对联合特战司令部有益,他可以与任何部门合作。

image.png

(海豹六队队员被编入三角洲参加伊拉克的行动)

联合特战司令部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打出了两手好牌:建成了不间断的无人机监视体系,并且完全控制了伊拉克的通讯,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治安战的局面。无人机的超长航时确保了监控平台的稳定,美军通过无人机获取到影像资料,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复杂算法来分析运动轨迹。比如,可以通过追踪自爆汽车的路线来确定敌军的营地,而无孔不入的通讯监听也让恐怖分子成为惊弓之鸟,一个电话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这套组合拳行之有效,在业内被称为“天眼”。

虽然情报战方面的改革也是为了干掉恐怖分子或者解救人质,但临门一脚类型的任务还是交给三角洲这种单位来执行。无论三角洲在交战与救援方面有多么优秀——当然他们的确很优秀,有口皆碑,如果没有准确的情报,他们就无法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地点。战机稍纵即逝,如果情报不准确,本拉登们转眼间就能跑得无影无踪。

到了2005年,联合特战司令部已经驾轻就熟了,只要接到命令,三角洲部队和其他攻击单位就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把恐怖分子就地正法或者抓捕归案。在之前,没有哪个单位能获得如此全方位的支持。联合特战司令部甚至总结出了一个行动公式:F3EAD (Find搜寻, Fix围困, Finish终结, Exploit开发, Analyze分析, Disseminate散布) ,让那些“终结者”们能够依照流程获得所需的支援。

总而言之,麦克里斯特尔和他的首席情报官迈克尔弗林将军(就是前不久特朗普任命的那位国家安全顾问),尽了最大努力,为联合特战司令部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特种部队的作战效率,并带来了一种新概念:工业化反恐。

在2004年,联合特战司令部下属的特战单位还是隔三差五出一次任务,而不久之后,他们几乎是全年无休地出击。日复一日,与敌人进行交火,每月执行数以百计的突击任务。也多亏了F3EAD,他们能凭借着准确的情报来发起进攻,然后在行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情报,几小时内,就能顺着藤摸上好几个瓜。

image.png

(因为伊拉克的巷战中火力密度非常大,所以三角洲部队引入了潘德装甲车作为载具)

联合特战司令部在联邦调查局的帮助下也堪称如虎添翼,毕竟联邦调查局的这些特工们在国内就是干请人喝咖啡的活儿,审讯俘虏这种任务让他们干最合适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麦克里斯特尔向联邦调查局表示了寻求支援的意向,联邦调查局立即送来了援兵-跟三角洲一样厉害的人质拯救队,对此麦克里斯特尔无奈的回应道:我不缺枪手,我缺的是经验丰富的警官和探员)。

根据西恩·内勒在《陆军时报》上给出的描述来看,联合特战司令部的在伊拉克部署的联合特遣队(比如145特遣队),化整为零,各自承担不同的战备值班区域,蓝色特遣队分管西部区域(由海豹六队和游骑兵的支援人员组成),红色特遣队分管北部(由游骑兵和三角洲部队组成),还有黑色特遣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骑士特遣队,人员来自特别空勤团和特别舟艇队的轮值中队。在那段时间,骑士特遣队完全听候联合特战司令部调遣,与其麾下的特别突击队别无二致,同等地执行任务。在某些情况下,绿色贝雷帽的指挥官应处突连(Combatant Commander’s In-Extremis Force) 和由他们培训的伊拉克特种部队(据推测可能是伊拉克反恐的刀尖——特战部队反恐2营)也会参与到任务中,以应对伊拉克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

反恐任务的中流砥柱是中央特遣队(也称绿色特遣队),由三角洲牵头,游骑兵负责协助。此外,三角洲的主官坐镇巴拉德空军基地,在145特遣队的高科技联合行动中心进行指挥,负责整个特遣队的运作。

尽管三角洲执行了成千上万次高强度高风险的突袭行动,超过半数的三角洲队员都曾在行动中受过伤,但他们的大部分任务都处于保密状态,人们对其一无所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探知他们的英勇事迹。想来想去,最能概括三角洲战斗历程的,就是马克·厄本的记述了,因为他曾披露过英国的特别空勤团也就是SAS在伊拉克参与过黑色特遣队的事迹,特别空勤团与三角洲的接触较多,算是个确切的信息来源。

绿色特遣队与骑士特遣队一同住在费尔南德斯基地里,经常在官方和非官方层面上进行联合行动。在反恐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特别空勤团的士兵们很羡慕地注意到三角洲部队在做什么,以及这只队伍已经到达了什么样的境界。最终,特别空勤团也被允许参与到同段位的游戏当中。

从历史上看,特别空勤团可以说是三角洲部队的启蒙老师。三角洲部队的首任指挥官查理·贝克维斯上校就是以特别空勤团为样本,构建了属于美国自己的反恐部队的。在60年代的时候,贝克维斯曾在交流项目中被派往英国,在特别空勤团中担任基层军官,目睹了先进的部队理念与结构后,他大受震动。回国后的贝克维斯经过一番努力奔走,获准在美军内部成立一支类似特别空勤团的部队。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黑色特遣队和三角洲部队都慢慢达成了一个共识:在如今的情况下,三角洲不再是那个在特别空勤团后面苦苦追赶的学生了,如今这个后生有了更先进的装备与作战理念。在美国的军事机器尤其是联合特战司令部的巨大势力和充足预算的支持下,三角洲扮演着刀尖的角色的角色。如今的态势下,三角洲不亚于特别空勤团,甚至称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特别空勤团的指挥官理查德·威廉姆斯上校公开致意麦克里斯特将军,并被描述为一个铁杆亲美派,大家都有这种想法:这人是不是更愿意去指挥三角洲部队?他不断地敦促黑色特遣队(在被联合特战司令部整合之前,被嘲笑为“乐色特遣队”)以适应美军作战的节奏和强度。到了后期,英军特种部队越来越强悍,厄本将其描述为“完全以三角洲部队的方式在运作”。这两支突击队的风格也越来越相似。特别空勤团的一大经典特征就是手枪套放在腿部,后来他们向美国人靠齐,将手枪套放在战术背心正面(比如胸部手枪快拔套),他们也采用了在三角洲部队行动人员中流行的装备,比如 Crye  Precision 公司的MultiCam迷彩色装备——有些人甚至佩戴带星条旗图案的“干死基地佬”臂章。

image.png

(身着CP公司生产的沙漠数码迷彩服的三角洲军医,患者气定神闲,甚至叼了一支烟)

曾有两名特别空勤团的队员被俘,被困于伊拉克的巴士拉警察局。尽管友军并没有开口,三角洲的主官还是选择与兄弟部队站在一起:特别空勤团可以动用三角洲的行动人员来执行营救行动,而最终特别空勤团也成功救出了自己的战友。特别空勤团投桃报李,捐献了一笔钱给三角洲的“孤儿寡母基金会”——三角洲部队在与基地组织圣战者的作战行动中承受了巨大的伤亡,乃至于需要从海豹六队借调突击队员来填补空缺。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英美特种部队之间纯粹的同志之爱以及相互尊重的关系。竞争与友爱并重的关系才能长久,这是真理。

image.png

(三角洲部队在反恐战争中承受了重大的伤亡)


联合特战司令部的战功

2004年,三角洲特种部队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费卢杰战役。二次战役的那些行动目前还未见诸报端,所以现在我主要来讲讲一次战役的某些行动。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4月26日三角洲与海军陆战队排的一次联合行动,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三角洲的军士长唐·霍伦鲍和上士丹·布里格斯,二人最终获颁杰出服务十字勋章。

image.png

(左一是霍伦鲍,他在费卢杰战役中与陆战队合影留念)

那天,三角洲和海军陆战队的联合小队(约三十名海军陆战队员和七名三角洲行动人员)与三百人左右的敌军陷入激战。医护兵布里格斯为了治疗受伤的陆战队员,不惜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在两栋建筑之间来回冲刺奔走。

霍伦鲍则凭借一己之力抵挡住敌军从一个屋顶上发起的攻击,并在队友和海军陆战队撤离之后,继续单枪匹马延缓了敌军的进攻。在战斗中,霍伦鲍特意在墙壁和楼板间穿梭,从各种角度来杀伤敌军,比如当RPG袭来时,迅速蹲下隐蔽,并根据入射角度来判断发射者的方位,当敌军把手榴弹扔到他脚边时,他又猛然跃进楼梯间躲避弹片,并迅速转移阵地继续攻击敌军,诱导敌军误以为有若干人在进行防御。

三角洲在伊拉克也重操解救人质的旧业。2004年6月8日,A中队的突击队员们乘坐着第160特战航空团的MH60K黑鹰直升机突袭了拉马迪近郊的一座建筑,行动迅速,作风凶狠。绑架者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得乖乖束手就擒,三角洲成功救出了波兰商人耶日·科斯和意大利人翁贝托·库比蒂诺,毛里奇奥·阿利亚纳,萨尔瓦多·斯泰里奥。

image.png

(三角洲解救意大利人质)

一年后,也就是2005年6月,三角洲部队以类似的方式袭击了巴格达南部的一座农舍。虽然这次的绑匪腿脚很快跑得无影无踪,但三角洲部队成功解救了美国承包商罗伊·哈伦士。这起到了极佳的威慑效果,2006年3月30日,武装分子主动释放了被绑架的美国记者吉尔·卡罗尔,就是因为他们预感到三角洲已经越来越逼近了,干脆释放人质保平安。

image.png

(三角洲部队解救的美国人质)

虽然解救人质很重要,但联合特战司令部下辖反恐队伍的首要任务就是追捕扎卡维。这人是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领导人,就像泥鳅一样滑不留手,若干次大难临头时都能全身而退。比较传奇的是,这人曾被伊拉克部队抓住,但随即被当成小杂鱼给释放了——伊拉克人就这么把自己日思夜想的目标给放跑了。

联合特战司令部在2005年一步一步收紧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扎卡维身边号称有二十一名助手,到当年5月为止,由三角洲主导的作战行动就已经击毙七人,俘获十三人,只剩下一个亡命天涯。到了8月,基地组织已经累计有200名头目死在他们手上。

2006年,三角洲B中队对扎卡维发动了最后的总攻(也就是4月中旬开始的阿卡迪亚行动),六周内打掉了上百名基地分子。这次行动的成功有赖于四点:准确的情报,突击行动结束后对目标现场的取证,拦截移动电话,以及长达662小时的全动态视像空中监视。在五月的某个周末,三角洲B中队就肃清了整个拉蒂菲耶的基地组织。周六晚,三角洲部队突袭了位于巴格达西南部“死亡三角”的四栋房屋,击杀了武装组织的头目阿布·穆斯塔法及其他14名武装分子。

受到连战连捷的鼓舞,B中队第二天在尤苏菲亚附近进行了一次昼间突袭。三角洲队员们刚离开直升机,就遭到了小型武器和间接火力的攻击。因为地面的战况实在太激烈,难以将被困的三角洲队员们撤出,黑鹰直升机和AH-6M小鸟直升机便飞近交火地点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援。在行动过程中,其中一名小鸟直升机被击落,两名飞行员——准尉吉米·威克斯和少校马修·沃雷尔都在坠机事件中遇难。尽管打得很艰苦,三角洲突击队仍然克服了困难,达到了既定的作战目标,逮捕4人,击杀超过25人。然而,这次行动被上级判定为过于冒进,才造成如此的损失,B中队指挥官随即被解除指挥权。但六周来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巴拉德空军基地的审讯人员攻破了基地分子的心理防线,该名俘虏向特遣队供认,基地组织头头的精神导师拉赫曼将与扎卡维会面。

image.png

(小鸟轻型直升机,三角洲在伊拉克战场上经常乘坐这种直升机进行空中突击)

美军成功地咬上了拉赫曼,但拉赫曼对自己的处境却浑然不知,通过秘密的监视与追踪,来自三角洲B中队侦察狙击队的两名狙击手终于在6月7日发现了扎卡维的安全屋。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上级认为派突击队来进行地面战斗是个非常危险的行为,三角洲侦察狙击队的队长索性建议用空袭来搞定目标。于是美国空军的一架F-16C战斗机呼啸而来,扔下两枚500磅炸弹把目标建筑炸上了天,拉赫曼和其他几人当场死亡。据普利策奖得主乔比·沃里克所说,扎卡维没有当场嗝屁,20分钟后三角洲部队就到达了现场,在那堆曾是扎卡维安全屋的废墟边上,伊拉克警察正将扎卡维抬到救护车上。在伊拉克警察退开后,三角洲们很快看到了扎卡维那张血迹斑斑的脸,他睁开眼睛,喃喃低语,试图起身逃跑,但没有成功,据围观人员说,是三角洲部队动手送扎卡维上了路(但验尸结果显示没有枪击的证据)。这算是一次阶段性胜利,但美军基本上没有时间来庆祝,过去几年来,他们痴迷于向基地组织寻仇,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比如老是发生虐囚的丑闻。美军通过搜查扎卡维的安全屋,获取了大量的情报,145特遣队随即进行了17次突击行动。第二天晚上又进行了多达39次突袭,俘获25人。几天内,这个突击行动的次数就攀升到140次,击毙32人,抓捕178人。

在对基地组织进行了毁灭性打击之后,2007年,联合特战司令部注意到伊拉克境内活跃着越来越多的伊朗人。据美国情报机构估计,有150名伊朗圣城旅(据称是专门负责境外行动的单位)的成员在伊拉克作战,他们负责指挥、训练和供应什叶派民兵组织,这些民兵组织后来被称为“特种群”。美军内部关于如何处理这个新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基层把事情捅到白宫去都没有讨到什么说法。最终,特种兵们觉得等官僚们再这么拖下去会贻误战机,于是他们决定在2007年1月袭击伊拉克北部城市伊尔比尔的伊朗联络办公室。

三角洲部队的行动人员们乘坐着黑鹰直升机和小鸟直升机抵达目标地点的上空。一组人降落在屋顶,从屋顶发起进攻,另一组则在地面着陆,负责地面突入,意图抓捕伊朗的两名高级官员,抓住他们就等于抓住伊朗的把柄。尽管最终没有找到那两个目标,但三角洲们还是抓住了一些伊朗特工,当时这些特工正火急火燎地试图销毁文件和乔装改扮。最终三角洲抓获了5名嫌疑人,算是打响了反伊朗势力的第一枪。

image.png

(三角洲队员的合照,注意,部分人员使用的是HK416突击步枪)

打击跨境袭击行动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08年10月26日。阿布·哈迪亚——逊尼派激进领袖,他坐镇叙利亚为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分支提供武器、资金以及外国武装人员。中央情报局追查到他的踪迹,确定他位于离伊拉克边境只有5英里的叙利亚某地。联合特战司令部派出4架黑鹰直升机,搭载着三角洲队员穿过边境击杀哈迪亚,最终哈迪亚和他的护卫均被消灭。事后,叙利亚政府严厉谴责了这次入侵。叙利亚外交部长瓦利德·莫兰说:“我们认为这是犯罪和恐怖主义的侵略,美国政府必须负责。”然而,有几份报告称,叙利亚已经默许美国进行军事行动。

联合特战司令部在伊拉克主导的行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一小支精兵就能取得影响战局的成果。据统计,联合特战司令部总计击毙3000人,俘获9000人(其中英国特种部队击毙了400人,俘获3000人)。联合特战司令部还有效地遏制了伊拉克的暴力活动趋势,也在其他的一些事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帮助重建和维持伊拉克军队,安巴尔觉醒行动(利用逊尼派团体来打压基地组织)。联合特战司令部开创的工业化反恐概念可谓是居功至伟,虽然基地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像割了一茬长一茬的韭菜,但三角洲部队挥刀的速度可比基地组织招人的速度快多了。当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在一次采访中问小布什这个问题时,小布什给出了中肯的评价:“联合特战司令部极其出色。”

image.png

(三角洲A中队的队员,头盔上是AVS10四筒夜视仪,右臂上贴着A中队独有的斯巴达头盔臂章,笔者手头也有一个复制品。臂章周围有一圈字,molon labe,是古希腊语里“自己来拿”的读法,旨在向温泉关之战中中拒不缴械的斯巴达战士致敬)

联合特战司令部在伊拉克率先采用的技战术随后被应用到阿富汗战场。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将军在执掌联合特战司令部时出色的表现以及他日益增长的声望,促使他晋升为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和阿富汗美军的总指挥官。联合特战司令部则由海军上将威廉·麦克雷文接手,他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老炮儿,也是海豹六队的前任指挥官,不仅继承了他前任的经验,还进一步发扬光大。

虽然阿富汗战区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太适合用“工业化反恐”的方法,但联合特战司令部还是在那里成功执行了无数次袭击行动,有数千名叛乱分子被击毙或抓捕。

同门之争

三角洲部队和自己的同门师弟——海豹六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正如海豹六队的退役队员马克·欧文在回忆录《艰难一日》中所说:“911之前,三角洲和海豹六队更像是竞争对手,我们就像一个街区里最出色的两个小孩,总是争论着谁才是最棒的。但阿富汗战争开始后,没有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竞争上,一切争执都随风而去了。这次战斗部署,他们对我就像兄弟一样。”当然,话虽如此,他们之间的竞争还是火药味浓重,这不仅仅关于由谁坐美国特种部队头号交椅的事情,而且还有更现实的考量,资源、预算、人力和执行任务的优先顺序,都是两队人关心的。

image.png

(美国陆军第1特种部队D级作战分遣队,也就是三角洲部队。图片左边是三角洲部队军旗,军旗的后面是英国特别空勤团标志,中间是三角洲部队标志)

其实从技术难度上来说,击毙本·拉登的海神之矛行动算不得什么大活儿,以前两队人最起码干过上千次类似的任务。但我们都知道,这怎么可能不是什么大活儿?美国有数万名特种兵,想参加这项任务的人能从洛杉矶排到华盛顿——这就是一个特种兵的终极梦想。突袭本·拉登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该是由三角洲来负责的。若干名三角洲老兵都直接表示过不满:为什么不是我们?三角洲在军内是公认的“陆上最专业的强袭部队”,在以往也一直都是执行着最高难度的任务。一般只有非常专业的水际任务才会轮到海豹六队,毕竟术业有专攻。海豹六队设立之初就是为了弥补三角洲部队在海上反恐行动中的能力短板,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平起平坐各表一枝。这两支部队互相竞争的历史实在是太久远了,无数次围绕着职能范围掐起来,争任务时更是如此。

比如,在阿富汗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月里,两个三角洲中队轮流上场执行任务,到了后来才有海豹六队的人掺和进来。当时三角洲的队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要与海豹六队搭档,认为三角洲有三个中队(现在最起码四个中队了)可以执行任务,轮流值班完全没有问题,怎么轮得上海豹来抢功?而海军特种部队不在海里好好泡着,到岸上来执行哪门子的任务?某些三角洲队员对于海豹的这种“越界行为”异常愤怒,直接指责这群海军手伸得太长了,三角洲就绝对不会去跟海豹六队抢海上作战的任务。这是说在明面上的质疑,三角洲藏在肚子里没说的话就是:这帮海豹根本难当大任——倒霉的是,海豹六队在早期的一些失误表现以及个别人的态度问题给了三角洲板上钉钉的口实,比如作战时出现失误,比如一群人晚上出门飙车被阿富汗人缴了枪,比如之后在伊拉克战场联合行动时误伤一名三角洲导致其截肢.......

当伊拉克战争开始后,三角洲部队再次担任首发尖刀,他们先是追杀萨达姆及其亲信,然后再是跟基地组织战天斗地,在战斗最激烈的伊拉克前线打满全场,而“板凳球员”海豹六队则负责阿富汗战区,虽然也一直出任务,但油水寡淡得很,跟三角洲抓到的那些大鱼实在没法比。十年时间一晃而过,海豹六队终于从媳妇熬成了婆,在阿富汗战场逐渐成长起来,海豹突击队已经成为一支极其专业的陆上突击队伍(水际任务倒是很少碰了)并多次越过巴基斯坦边境进行突袭。事情就是这样,练习造就大师,阿富汗战场的作战节奏越来越快,经过十年的实战锤炼,海豹六队的地面作战技巧也越来越娴熟,总算是把自己早年间丢过的脸面一点一点挽回过来。可以这样比方:伊拉克战场和阿富汗战场分别是两口锅,伊拉克这口锅主要是三角洲在搅勺子,阿富汗那口锅是海豹六队在搅,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各司其职——虽然大部分时间海豹六队都伸长脖子望向三角洲那锅。

image.png

(巴格达凯旋门,非常经典的地标,美军各部队都爱在这个“横剑影视基地”拍集体照,三角洲也不例外)

有些事虽然不能说得很明确,但三角洲对于海豹六队被派去执行海神之矛行动非常不满。三角洲们认为高层的长官们有明显的偏宠行为,明显更偏向海豹部队。比如,联合特战司令部的指挥官麦克雷文负责调动部队执行这次任务,然而他曾在海豹六队供职,特战司令部的头头埃里克·奥尔森,也曾在海豹六队供职,这就有瓜田李下的嫌疑了。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三角洲和海豹六队执行这种难度的任务都是绰绰有余,而海豹六队离目标区域更近,自然有足够的理由来承担这项任务。如果司令部舍近求远让三角洲来执行任务,这才是真正的说不过去。

前任主官麦克里斯特尔也谈到过这种事情,他承认联合特战司令部目前存在职能重复的情况,“虽然大家共同组成了团队这个整体,但每个个体仍然是那个个体。”一开始麦克里斯特尔是满怀信心要将这两支部队捏在一起的,但成果不是很好。道尔顿·福瑞曾这样写道:“最关键的是,三角洲部队和海豹六队是同一层级的部队,水平不相上下,麦克里斯特尔将军想将两支部队整合起来,这是个好想法。但将军最终也不得不承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两支部队的技能组合,标准作业程序,甚至思维方式都是差别巨大的。”

抛开海豹的水际作战能力不谈,两支部队还有更大的差异,比如作战风格。三角洲的一名退役队员曾形容三角洲CQB作战的风格是“行云流水、出于本能、爆发性强”,而海豹六队的风格则更加严谨精确。福瑞曾在自己的著作《猎杀本拉登》中这样描述过三角洲的作战风格:三角洲们清理目标建筑是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场景。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所以并没有什么包打天下的固定战术,但三角洲们总能毫不费力地清理危险区域,就像蚂蚁们轻车熟路地走过自己的巢穴一样。在CQB中,三角洲的作战方法和技能是其他任何部队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从表面上来看,两支部队的水准不相上下,谁执行这项任务都是足够胜任的,是全球反恐战争中的并肩双峰,都站在各自战区的食物链顶端。

回归暗处


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海豹六队虽然成功击毙了本拉登,但也从此告别了低调安稳的日子,媒体绞尽脑汁想从他们身上挖出猛料,这一点非常令人苦恼。就好像一个忍者晚上提着武士刀出门时突然发现自己家门口埋伏着一大批狗仔队举着相机准备采访他今晚要去杀谁。而三角洲则可以继续低调地在黑暗中执行那些高难度的任务而不受外人打扰。

前海豹六队军官查克·法瑞尔在自己的回忆录《战士之魂》里,列举了一份海豹术语词汇表(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里面关于三角洲部队的词条是这样写的:“三角洲,即三角洲特种部队,也就是陆军特种部队第一D类分遣队。海豹部队的笑料之一就是高调的三角洲部队是海豹突击队闷声发大财的最佳掩护。”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在海神之矛行动之后,两者的关系对调了,海豹变成了那个高调的“掩护”。近年来,海豹六队屡次登上新闻头条,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有一大群人关注着。与此同时,三角洲则悄悄退入舞台的幕布之后,在那些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执行着任务。

除了击毙本拉登,海豹六队自2009年来还有以下几次事件较为知名:

2012年1月,在索马里成功解救杰西卡·布坎南。

2011年8月,一架CH-47支奴干直升机坠毁,造成38人死亡,其中包括15名来自海豹六队金色中队的海豹队员。

2011年2月,试图从索马里海盗手里救下罗伯特·里格尔和斯科特·亚当和菲利斯·玛茜,但行动失败了。

2010年10月,在阿富汗试图营救琳达·诺格罗夫,也失败了(这位人质比较倒霉,海豹六队在营救行动中扔出了一枚手雷,恰好炸到了她,人质重伤不治最终死去)。

2009年9月,干掉了基地组织索马里分支的三巨头之一。

2009年4月,成功地从索马里海盗手中救出了理查德·菲利普斯船长。

与此同时,从2009年开始,三角洲部队就从媒体的镁光灯下销声匿迹,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具体行踪。有报道称该部队一直活跃在非洲之角,也有说在阿富汗追捕伊朗特工,最近的消息是他们被派往对抗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前线,负责培训库尔德武装组织的CTG反恐部队,并和当地的库尔德人并肩作战。

image.png

(在叙利亚反恐前线的三角洲队员,注意他手上的那支7.62毫米步枪,采用了很有特色的马盖普25发弹匣)

但说到更详细的内容,没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具体在哪里,执行着什么样的任务,干掉了什么人,只是隐约知道他们一直活跃在反恐的前线。

目前已知的是,联合特战司令部一直在积极地打击恐怖分子,并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区之外的地方执行了不少任务,截至2011年年中,联合特战司令部和中情局的联合团队共杀死了20多名高级武装分子。行动地点除了早已被广泛报道的索马里、叙利亚和巴基斯坦,还在黎巴嫩、利比亚、也门和马达加斯加等地执行了一些任务。这些活动很可能是由三角洲部队、海豹六队、中情局特别任务组或者陆战队特种部队执行的。

2010年,联合特战司令部和中情局的一个联合小组帮助也门军队打击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消灭了该组织约一半的高层。近来,有越来越多的美军活跃在也门首都萨那(补充一下,2015年3月,也门总统阿卜杜勒-拉布·曼苏尔·哈迪宣布,因其首都萨那被胡塞武装分子占领,亚丁为临时首都)。

2007年,本拉登的妹夫贾马尔·哈里发(因涉嫌资助伊斯兰恐怖组织而被美国通缉,并被美国称为1993年世界贸易中心爆炸案的同谋),在马达加斯加被联合特战司令部的某支队伍击杀。二十几个彪形大汉在半夜闯进了哈里发家里,干脆利落地搞定目标,然后带着哈里发的电脑和其他情报材料迅速地离开了。

2006年,联合特战司令部的猎杀小组以埃塞俄比亚的阿瓦尔为基地,多次越境,进入索马里打击与1998年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美国大使馆爆炸有关的基地组织头目。

也有报道称,联合特战司令部在南美洲与潜入的伊朗特工暗中角力,并部署到许多其他国家,包括玻利维亚、厄瓜多尔、格鲁吉亚、巴拉圭、秘鲁、菲律宾和乌克兰。根据记者马克·安宾德的说法,联合特战司令部在过去的十年中找回了好几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联合特战司令部还坐镇吉布提的美军基地与中情局一道执行无人机打击任务。

三角洲最近曝光的一个行动非常有意思,因为行动地点在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美国人的战区,他们去到哥伦比亚的热带森林里解救了哥伦比亚总统候选人因格里·贝当古、美国人马克贡萨尔维斯、基斯·斯坦赛尔,以及其他11名人质。救援人员假扮成人道援助工作者、游击队员和电视记者,诱骗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叛军们交出了人质,顺便还抓了他们的一个小头目和一个小喽啰。而哥伦比亚国防部长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声称,这项任务百分百是由哥伦比亚负责的,并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制定或执行了相关作战计划。然而实际情况是:“三角洲部队全力营救了贝当古和其他人质,虽然最终功劳都算给了哥伦比亚人。”

联合特战司令部针对恐怖组织发起的全球攻势,有时也需要依托一些灰色手段,比如50号计划,就是在中情局的指示下进行一些偷偷摸摸的秘密情报工作,而10号计划则适用于需要出动军方的任务。50号计划受到严密的管制,必须随时接受国会的监管。而10号计划涉及的军事行动仅限于狭义的战区即美国政府承认的作战区域,各级部队不得越界。但AQN ExOrd(基地组织网络执行顺序)出来救场了,它最初由前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并由随后的奥巴马政府扩大了适用范围(奥巴马政府有滥用特种部队的倾向),给反恐战争中的反恐部队大大松绑。该文件详细列出了联合特战司令部可以对基地组织进行打击和行动的15到20个国家。如果情况紧急,比如突袭本拉登,联合特战司令部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便宜行事,接受中情局指派的任务。

image.png

(布基纳法索袭击事件中,右二是与法国特种部队联合行动的三角洲队员)

在不久的将来,授权范围只会越来越扩大。他们必须针对基地组织、青年党、阿布沙耶夫、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塔利班、哈卡尼网络、圣城军、真主党这些敌对势力发起反击,如果出现新的敌人,他们也会继续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但美国佬惹是生非的根子真是断不了,敌人恐怕是不会少的。

由于恐怖组织和犯罪组织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美国国防部正试图派遣联合特战司令部前往南美和中美洲打击毒品垄断组织。恐怖组织也是人也要吃饭,买枪也是要花真金白银的,而钱又不能凭空变出来(台湾人倒是信奉用爱发电),所以要么扛起枪为毒贩卖命,要么自产自销做起毒品生意。

例如,哥伦比亚的贩毒集团翻着花样地创新和完善走私可卡因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用潜水艇来运输货物。如果放任不管,这些技术没准会用来运输更“带劲”的玩意。对于三角洲来说,抓捕这种罪犯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在1993年,他们就在追杀巴勃罗·埃斯科巴的行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911时间后,三角洲的行动很少为人所知,直到最近我们才能稍微知晓一二,可以肯定的是,三角洲部队从未停止行动,也许就在此时,就在此刻,一名三角洲队员正从暗处远远瞄着一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

猎杀从未停止,猎杀远未结束。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