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上的二战史:英国篇
但话说回来,正如丘吉尔也表示过“用过去审判现在只会失去未来,面对纳粹德国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敌,与“敌人的敌人”暂时放下前嫌、并肩作战也不是无法理解的。
前言:
相信大家对这张海报毫不陌生。
《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抗争。》
这幅二战时期的英国宣传标语恐怕是互联网上辨析度最高的图片,甚至成为了广泛流传的文化迷因,衍生出种种诸如“保持冷静,继续喝茶”、“保持冷静,继续看《权游》”等恶搞版本。
然而,作为如今最为人熟悉的二战海报,它在战争年代却从未进入过大众视野:因为英国政府制作该标语时,考虑的是纳粹德军大举入侵而本土部队完全溃败的最严重情况。想象一下,假如你是1940年的英国平民,某天早晨醒来后发现广播里在说“伟大的元首将于今日访问忠实的伦敦”、天空上飞过无数喷涂铁十字标徽的轰炸机、每家每户门口悬挂的米字旗纷纷换成了万字旗、身穿原野灰的德国军人成群结队踏过大街……你能做的仅有尽量不要从不安变为恐慌。
谢天谢地,《高堡奇人》现实版没有在我们的平行宇宙上演,对于全人类实属万幸。话说回来,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特殊的一次军事、科技、政治、文化的全面交锋,必定脱离不了你来我往的宣传战。尽管收音机广播在当时已经进入各家各户,但政府部门依然将宣传画当成指引、管控和传递理念于大众的主要手段。通过各种一目了然的海报,我们可以窥见战争的进程和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这次也定能再赢”
1940年的法兰西战役无疑给英国本土造成了极大轰动。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相继陷落,英国远征军在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全面撤出,而且是以一种丢盔弃甲的姿态。如果说之前的英国民众并不相信希特勒有能力在白金汉宫门前耀武扬威,那现在他们绝对是直觉上认定这个可能性的存在了。
各种媒体也在加深这种情绪。电影开播前的新闻片段全是德国坦克和俯冲轰炸机的镜头;报刊首页的标题全被“闪电战”、“轰炸”、“U潜艇”一类的字眼充斥;报童们在皮卡迪里大街举着报纸叫喊“号外!号外!德军兵临海峡,随时准备杀来!”……
同年6月29日,英国群众调查组织“大众观察(Mass-Observation .Ltd)”发布全国各地区的访问报告,结果显示不少受访者对战胜德国的期望为“无”,大部人的态度可归纳为一句话:
“This is not our war – this is a war of the high-up people who use long words and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这场仗我们不打,要打叫那些口若悬河、我行我素的‘上等人’打去。”
(出处:Richard Collier,“1940: The World in Flames”,第352页,ISBN9780140053418)
事实摆在眼前,英国政府必须要跟民间的情绪赛跑,但也深知民众依然未从上一次对德作战的惨痛阴影中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整整一代英国人不再对“爱国主义”、“保家卫国”一类的字眼感同身受——又响应号召投入下一场前景更加恶劣的战争显然不太现实。然而,事情往往是有两面的,既然过去能让人耿耿于怀,那也能成为现在可好好把握的武器。
7月上旬,德军按照“海狮计划”对英吉利海峡北岸各重要港口发动空袭。与此同时,成立不久的英国宣传部(MOI, Ministry of Information)加速印刷了一批海报,并传递于各地宣传单位进行张贴,如下:
画面上,一名纳粹士兵高举双臂、萎靡不振地面对着刺刀,与往日新闻片段里一律趾高气扬的样子对比鲜明。在该士兵的身后,是一名以同等姿态浮现的一战时期帝德军人。在海报的最下方,有一行显眼的大字:“我们之前赢过,这次也定能再赢!”
这海报还有另一个版本,所呈现的内容不是德军,而是三十年战争时期的英国长枪兵、拿破仑战争时的英军掷弹兵、以及一名身穿现代装备的步兵,他们并肩向前,一致迎敌。
该组宣传的意思不能再明显了,英国政府要用过往的辉煌唤起大众的士气:“快瞧!那些让你们寝食难安的敌人无非是曾经的手下败将而已,何足畏惧?”
不止这样,信息部还要通过强调“英国精神”的方式唤回依附其中的爱国热情。那最能代表英国精神的标志是什么?答案是狮子,这种具备刚烈脾气与强悍力量的动物被英国人长期视作共同的精神图腾。国徽上有它的身影,特拉法尔加广场有它的雕像,任何能象征英国的艺术作品上都有它的存在。因此,当后来德军的轰炸机群从单纯攻击军事设施改为空袭英国主要城市,前一秒仍瑟瑟发抖着进入掩体躲避的平民,下一秒就会在掩体内注视着描绘雄狮昂首的宣传画冷静下来。
《屹立不倒》
事实上,为了达成一致团结、共同抗敌的环境,英国上下各级所做的努力远超数张海报所能形容。但这些海报能让我们了解战争爆发时的舆论氛围和民众情绪,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英国政府的努力没有白费。
“胜利菜园”
拥有战到最后的决心是第一步,要知道如何不被对方战胜才是更重要的一步。
1940年7月到10月份期间的不列颠空战成功粉碎了纳粹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一改民众士气低沉的局面。不过此时面对的情形依然不乐观:德军轰炸给英伦三岛的产能造成重大打击,资源有限的英国本土必须要借助外界的支持;法国与挪威在德国手中,来自该两国海岸线开出的“狼群”继续不断打击英国的海上运输;对外的证券和金融交易中断,政府唯有使用有限的黄金储备购置燃油、弹药、原材料、大型机械等战略物资。
英国能熬过轰炸,但不一定能抵御补给短缺和饥荒。实际情形严重到哪里?单纯论食品的话,从8月份开始,肉类、茶叶、黄油、果酱、饼干、燕麦、奶酪、鸡蛋、牛奶、干果与罐装水果等普通家庭的日常消耗,全部被纳入定额管制。平民不能再带现金进商店随意购买,必须要凭政府印发的配给票领取日均定量。炸鱼和薯条没有炸鱼了,因为渔船出海很有可能会遇上德国潜艇。零食店也受到牵连,小孩子吃不到糖果,取而代之的是冰冻胡萝卜棒。在补给最短缺的日子里,甚至有大学学者因领不到肉类而抱着半好奇的心态烹煮实验室白鼠(参考David E. Lorey的“Glob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 Resources,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le Solutions”,里面列举了更多二战期间英国本土实行配给制度的有趣例子,ISBN978-0-8420-5049-4 )。
胡萝卜冰棒,在战争中成长的滋味。
尽管英国在一战期间也实行过物资配给制,但从未试过像1940年时的环境这么严峻。为防止黑市的猖獗和维持战时秩序的稳定,宣传部也公布了不少强调配给制必要性的宣传海报:
《定量配额,利己利人。》
另外,民众也需要支持和理解物资供给前线部队的优先关键。
《少吃点面包,多一支舰队。》
更不能少的是,让大家学会如何勤俭节约与杜绝浪费。
《善用废旧纸张金属,助消灭希特勒一臂之力。》
(Lid可表示垃圾桶或棺材的外盖)虽说二战时并没有“回收”一词,但这时候已经有回收利用的概念萌芽。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皇家空军有足够的金属生产飞机,全英国的园艺店足足有5年没卖过园林工具。
《珍惜粮食!宁(今天)吃丘吉尔的‘凑合锅’,也绝不(明天)收老希的‘谦虚饼’!》
(注:Pot-Luck在英式俚语的字面意思为“有什么就煮什么”,类似于中文的“见一步走一步”,而Humble-Pie原指古代贵族狩猎后用吃剩的内脏分发给下人做的馅饼,如今指代嗟来之食或贬低他人。)
到1942年时,英国平民已经普遍适应了战时限额配给制。大家还将那首1920年代的流行歌《是的,我们没有香蕉(Yes! We Have No Bananas)》拿出来传唱,不失幽默地挖苦当时的环境。为了缓解困窘,政府大力提倡“胜利菜园”政策,鼓励平民自发种植农作物,一部分留取自用,一部分上交国家为公共配给减压。正如“为了祖国!”是苏联战时最著名的口号,“为胜利种菜(Dig On for Victory)!”则在英国这边有着同样地位。
《为胜利种菜!》
《别光顾着等船,用您的铲子!》
一名伦敦男性的“胜利菜园”,原先为德军炸弹造成的弹坑。
盟友与后方
“我们孤立无援!(We stand alone!)”这句话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后响彻了英国朝野,引起恐慌。事实上却错得很离谱,因为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联邦殖民地仍(不得不)站在英国一边。
至于大西洋对岸的美国,虽彼时没有任何参战的打算,但愿意大量运送武器和物资支持他们的“约翰牛表哥”。
从各方面看,英国根本就没试过(哪怕一天)孤立无援的滋味。
《团结》,海报上有英国、加拿大、澳新军团、印度、南非士兵一起迈进。
《希特勒:“如果不能离间他们(英、美),我们就输定了。”》
不难想象的是,1941年时的温斯顿·丘吉尔觉得有多么如释重负:苏联与美国先后遭遇偷袭,加入对抗轴心国的战争。
尤其是苏联,曾经在英国公众眼中等同于“残暴野蛮的布尔什维克大猩猩”,现在竟也是宣传中的“一起捍卫自由世界的忠实战友”。丘吉尔本人在战前就以极端仇视共产主义闻名,多次在公开演说中抨击克里姆林宫。但话说回来,正如丘吉尔也表示过“用过去审判现在只会失去未来(出处:1940年6月8日上议院“Finest Hour”演讲,If we open a quarrel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we shall find that we have lost the future.)”,面对纳粹德国这种前所未有的大敌,与“敌人的敌人”暂时放下前嫌、并肩作战也不是无法理解的。
《团结一致,共同扼杀希特勒党徒!》
《俄国与我们同在!》
重要的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工业、农业、国民经济也不能因受战争打击就放慢步伐。相反,英国全面动员后方,力图在各方面都争分夺秒不被纳粹德国赶超。这一点从战时的宣传画中可见一斑。
《在德国,有人做着跟你同样的工作。快超越他!》
《需求很大,时间很短。加把劲,争分夺秒!》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从最大限度上动员潜在劳动力以提高产出,到尽可能针对单独个体分配合适职位的层面上来看,英国整个战时的调控做得非常好。其中之一不可忽略的要素,就是系统性地通过招募措施,将女性也动员起来再纳入军队或工厂之中。到1942年时,英国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战争前的1938年,再加上美国《租借法案》的援助,英军地面部队成功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损失中恢复过来。
《全英国的女性,到工厂去!》
《加入女子辅助空军,迈向胜利之路!》
《加入皇家海军女子服务队,为海军增添一份力量!》
民防、反间谍
除了提高大众士气、指引舆论导向、发布政策信息外,宣传海报也起到普及战时需要的社会公益性措施的作用。
即使“海狮计划”夭折,德军对英国本土发动的空袭从没有真正停止过。导致宣传部引发的海报、传单、民防小册子中永远不会漏下如何甄别敌我飞机,如何在空袭中寻找掩护,如何提前做好预防空袭的准备,如何在空袭过后避免接触未爆的航弹等关键知识。
《如果您的家园毁于空袭而无处可归,请咨询警察或防空观测员以寻找庇护中心》
《空袭预防要项:保持冷静,切勿乱跑,切勿惊叫,维持秩序,听从指挥》
《让大人来吧,孩子。你得离开伦敦。》
《防毒面具随身备,慎防老希再串门。》
《别听老希的话,让孩子留在安全区域就好。》
《敌我飞机识别》
除了空袭,英国同样担心间谍渗透。从1940年7月开始,纳粹的情报部门便陆续向英国用空投、潜艇、第三方中立国过境或伪装难民的形式将间谍输送入英国。一时间,英国谣言四起,街谈巷语都在传闻有能完美融入当地的德国间谍存在,连丘吉尔都用“间谍狂热(Spy-Mania)”来形容这种氛围。然而,这种气氛是军情五处故意引起的,真相其实是直到1940年11月份,纳粹德国能成功运入英国的间谍也才不过25人,大部分都是从东欧地区招募的,全部都没受过合格的训练,要认出来根本不难。而这些所谓的“间谍”里,半数以上都是主动推荐自己以便有机会从纳粹占领区脱离,一经抵达英国即主动自首。
至于当英国成功破译德国的恩尼格密码后,发现这些潜入者就更容易了。当时在军情五处任职、日后当上牛津大学副校长的约翰·梅斯特曼(John C. Masterman)在1972年撰写的回忆录指出:军情五处到1941年时就成功将英国境内的德国间谍网玩弄于鼓掌之中(…by 1941, MI5 actively ran and controlled the German espionage system in the United Kingdom),这些人从没有机会对英国造成破坏。即使这样,英国情报部门仍认为有必要提高民众警惕,以防万一。
《鬼鬼祟祟的弗里茨(德国佬)都是窃听癖,注意别说话让他听见。》
《慎言!泄露机密会害死人。》
《希特勒先生想知道:部队的番号、动向、出海时间、武器装备等。就让他保持纳闷好了。》
《像爸爸一样照顾妈妈/保持缄默》(Mum作动词时可表示抿紧嘴唇不说话的态度)
看到这里,大家该发现元首在英国海报上的出场次数还蛮多了吧?作为自查理·卓别林后世界上最著名的小胡子,希特勒肯定想不到他那“出众”的容貌也为同盟国的宣传机构带来便利,与其像一战时期那样花时间把德国人丑化成形象怪异的野兽,还不如直接对“奥地利下士”那显眼的五官大开调侃来得痛快。在结束本篇前再看有元首登场的英国海报,下一篇我们会用更详细的篇幅谈及伟大卫国战争时的苏联宣传画。
《老希在线,说话小心》
《老希在线,说话小心》 之二
《食人怪物》
注意,无论独处还是有伴,无论写信还是口述,不要说出,你装的是什么货物,不要透露,你的船会开往何处。
全文完。w
本文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