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军队系列:红旗下的原野灰(1)国家人民军陆军篇
消失的军队系列第一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德,东德,DDR)的武装力量介绍,本篇主要介绍的是国家人民军(NVA)及其概况。
消失的军队系列是我们对于历史边角料的热爱而发掘的那些离我们并不遥远,且并没有经历战争却走向消亡的军队的故事。
Ich schwöre,
Sollte ich jemals diesen meinen feierlichen Fahneneid verletzen,
so möge mich die harte Strafe des Gesetzes unserer Republik
und die Verachtung des werktätigen Volkes treffe!
“我若违背军旗下的庄严宣誓,必甘愿接受共和国法律的制裁与劳动人民的蔑视!”
——国家人民军入伍誓词
国家人民军——Nationale Volksarmee, NVA
NVA的军徽,徽章上的格言为“武装保卫工农阶级”。
卡尔霍斯特区,柏林,1948年10月。负责占领区司法管辖权的苏联驻德军事管理委员会发布命令,建立了一支名为“戒备警察(Bereitschaftpolizei)”的当地武装,其成员大多为战时被俘的前国防军老兵。
11月份,驻德军管委将戒备警察和较早前(1946年)成立的“德意志边防警察(Deutsche Grenzpolizei)”管理权移交苏占区的“内政部(Deutschen Verwaltung des Innern, DVdl)”。
1949年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建国。三年后,戒备警察改组为“驻营民警(Kasernierte Volkspolizei, KVP)”,并成为民主德国实际意义上的国防力量,总人数90250。
1956年3月1日,驻营民警升级为“国家人民军(Nationale Volksarmee, NVA)”。另一方面,东德内政部建立其下属的“民警预备队(Volkspolizei-Bereitschaften)”。
1954年统一社会党党委会议期间的执旗手入场式,由驻营民警担任。
自此之后,一支身披原野灰制服的庞大武装,与另一支同样身披原野灰制服的庞大武装,站在东西方对峙的最前线互相凝视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有意思的是,虽然人们仍用“原野灰(Feldgrau)”来统称NVA及Bundeswher的制服色,但实际上两者都不愿意直接照搬纳粹德国的原野灰,并各自做了“微调”:东德版为“岩石灰(Steingrau)”,西德版则是“烟尘灰(Staubgrau)”。
不管怎样,作为东西德分治乃至冷战时代产物的国家人民军,其历史虽短暂但仍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接下来,我们将用四篇文章简略介绍NVA的四大军种:陆军(Landerstreikräfte)、海军(Volksmarine)、空军(Luftrstreikräfte)和边防部队(Grenztruppen)。
(关于NVA被取缔的过程和前东德老兵的境况将交到最后一章里说明。)
东德空军的常服。虽然人们仍用“原野灰(Feldgrau)”来统称NVA及Bundeswher的制服色,但实际上两者都不愿意直接照搬纳粹德国的原野灰,并各自做了“微调”:东德版为“岩石灰(Steingrau)”,西德版则是“烟尘灰(Staubgrau)”。
M56钢盔,NVA的经典标志。
M56实际上是二战时期的研发成果,但得不到国防军的认可。
雨点迷彩作战服(Strichtarn),适用于密布落叶乔木的中欧地区。
NVA的结构
国家人民军陆军,简称“LaSK”,是民主德国人数及规模最大的军种,设第5与第3两个卫戍区,全国司令部位于波茨坦-米特尔马克县。
卫戍区各有3个常备作战师和数个附属的训练及后勤单位,其中第5卫戍区负责国境北侧的防务工作,第3区负责南侧。一旦开战,两大卫戍区将扩编为集团军,分别协助苏军驻德集群进攻北德平原和富尔达缺口。
陆军军衔一览,肩章边缘的眼色代表兵种:猩红色,将官;纯白色,步兵、侦察兵;玫瑰粉,装甲兵;黑色,工程兵、防化兵、运输兵;亮黄色,通信部队;暗绿色,后勤、军事法庭、财务;亮白色,军乐队;橙色,空降猎兵;深红,战术火箭部队、炮兵、野战防空部队;橄榄绿,建筑兵。
一件通信兵的常服外套。
炮兵、战术火箭部队、第40空降猎兵营(1986年扩编为团)等特种单位的指挥权直属全国陆军司令部,但是在战时会全部交由苏联方面调遣,只剩下维持民众秩序、为友军运输补给、设立大型医护站和协助占领西柏林这四方面的工作。
第5卫戍区下属单位为第1摩步师(驻地:波茨坦)、第8摩步师(驻地:施维林)、第9装甲师(驻地:埃格辛),战时增设第19(驻地:武尔柯夫)及第20(驻地:布雷登费尔德)两个二线步兵师。
第3卫戍区下属有第4摩步师(驻地:厄尔福特)、第11摩步师(驻地:哈勒)、第7装甲师(驻地:德累斯顿),战时增设第6(驻地:科宁斯瓦尔塔)及10(驻地:隆内伯格)两个二线步兵师。
x
国家人民军的高层十分清楚万一爆发“三战”的环境下,东德维持不了多久。也因此格外注重炮兵和战术火箭部队的培养,以尽可能延缓北约方面的攻势。
人员
1961年,国家人民军从志愿兵役制改成义务兵役制(比西德晚五年),征兵署会在每个季度走访各大高中的“自由德国青年联盟(Freie Deutche Jugend,相当于我国的共青团)”,对身体健康的适龄青年进行斟查。
一般来说,只要无生理残疾、无先天遗传病、无刑事案底、无寻求更高等教育的打算(也有人会通过服兵役来增加进大学的可能性),就有资格成为NVA的一员。“自青联”也会把未来职业规划里有服役意向的团员反映给征兵部门参考,人数不足时便动员团外的学生参与筛选。虽然政审不是加入NVA的必要考虑条件,但一些精锐单位或敏感单位会额外对此留意。
“加入我们,成为光荣的国家人民军装甲兵!”在50年代,NVA采取募兵制,但国境彼端的联邦国防军早已实行征兵制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做好准备。
电影《阳光小巷》截图:男主入团纯粹为了泡妞,结果却引起征兵署的注意。
摩托化步兵是NVA陆军力量的中坚,其结构和训练操典在初期直接按照苏联标准。后来因讲求开战后的快速突击和应对核战争环境,NVA渐渐变得更注重小分队渗透、轻步兵突击以及核生化三防措施。
一个摩步连共110名作战人员和12台BTR或BMP战斗载具,分成1个指挥班、3个步枪排和1个机枪排(6挺轻机枪)。
1968年的《军营广角》杂志内页,画面是进行冬季训练的摩步连指挥班。
摩托化步兵连的武器装备,1970年代末。含Mpi-KM-74突击步枪、RPK-74轻机枪以及RPG-7火箭筒。
在啄木鸟山(Spechtberg)进行防化训练的摩托化步兵,第9装甲师。
在进行障碍训练的步兵。
摩步连结束训练后维护BMP-1步兵战车的场面。
虽然东德的装甲部队总数相对不多,但至少能安排所有一线步兵团下常备1个装甲连。使用T-34-85(产自捷克斯洛伐克或波兰的战后版)、T-54/55、T-62的连队编制为13辆坦克和52名装甲兵。1970年代末,随着带自动装弹机的T-72主战坦克引入,无须装填手的新式装甲连人数为39人。
T-55-AM2B,作为“对峙第一线前哨”的东德陆军网往往会比其它华约国家获得更多的升级配套。
尽管宣传照中的装甲兵往往显得很风光,但实际上没有一个装甲兵会觉得如此:繁重的日常维护和对体力的严苛要求让他们常年处于极其疲累的状态。
T-72坦克无须装填手的存在,缺点是车组人员的日常维护压力加大。有时候,训练结束的各车组车长得参加总结会议,就只剩两人继续服侍得好好“疗养”的坦克了。
第40“维利·桑格”空降猎兵营是人员数最少的单位,于1962年由第5摩托化步兵营改编。其训练远比任何单位严苛,服役时长不得低于3年,需学习全天候不同环境下的跳伞技能、15公里全负重长跑、100公里越野、无线电操作、爆炸品处理、野外求生、精准射手训练、攀岩、滑雪、渡河、近身格斗及外语。与纳粹时代将伞兵用于正面战场不同的是,第40营的主要任务是战时快速伞降敌后,用一切办法破坏敌方指挥单位、补给路线或占领重要设施。
早期的东德空降猎兵,身穿废墟迷彩。
空降猎兵进入运输机的画面。
与讲求大规模作战的苏联空降军相反,东德更强调小分队快速渗透,对运输直升机的使用也更加着重。
空降猎兵常服。
每一年,NVA会挑选240名杰出的服役者送入恩格斯军事学院培训,学习战术运作、战情研究、炮兵与战术火箭理论、政治工作开展、指挥学、机动化作战学、坦克与装甲车辆知识、策划、系统控制与计算机学、模控学(Kybernetik)、军事理论与心理教学、军事社会学、作战理论与规条。顺利毕业后即以中尉军衔回军队任职。
恩格斯军校徽章。
接下来是介绍一下NVA的非常规单位——
华约乃至社会主义国家独一份的“建筑兵”
陆军部队里最“特殊”的单位是“建筑兵(Bausoldat)”,他们不参与任何战斗训练,也不是常规工兵部队,而且只用于建造民事建筑、军事医院、种植农作物、维修战斗载具、搭建野战厨房或参与救灾。在东德,他们常常被戏称为“铲子兵(Spati)”。
设立建筑兵的缘由在东德政府宣布强制兵役制通过的60年代初:法令刚出台,统一社会党就收到来自教会的最直接反对,同时有千余名适龄人员在收到征兵通知后以宗教信仰或“良心不安”为由拒绝服役。1964年,经神学家埃米尔·福克斯(Emil Fuchs)与当局交涉,东德随后增设建筑部队,并在征兵工作中加入针对“因宗教因素或其它原因不愿接触武器者”条款——这在华沙条约国家里是孤例。
选择成为建筑兵一样存在风险:不止会被视作“潜在的国家公敌”,兵役完满后也会在求职或寻求高等教育的路上处处受阻。只不过,建筑部队的确成为了不少持异议人士的“避风港”。前东德宗教界代表鲁道夫·阿布雷希特(Rudolf Albrect)、民权活动人士马丁·伯特赫(Martin Bottger)、长期反对统一社会党的作家伯恩德·埃森费尔德(Bernd Eisenfeld)等,均当过建筑兵。
“建筑兵”
建筑兵的肩章
1978年大雪灾期间参与救灾的建筑部队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警卫团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电影《再见,列宁!》里的著名一幕:“法西斯主义暴政遇难者纪念馆”门前,五名卫兵仍在如常进行换岗,一队可口可乐公司的货车随即在他们面前开过。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警卫团被视作NVA的最高形象代表,也是东德的国家符号。无论是国庆阅兵、迎接外国领导人到访、重大场合的仪仗活动、定期举行的“大宵禁”仪式、功勋英雄的葬礼等,该警卫团都是电视画面上首先出现的存在。每周三下午2:30在菩提树大道举行的换岗仪式是游客们驻足观赏的重头戏。
美军访问团在观看“恩格斯”警卫团。
“恩格斯”警卫团的驻地:“恩格斯”军营。
英国歌手大卫·鲍伊在“法西斯主义暴政遇难者纪念馆”门前驻足。
这哥们在游客簇拥下显得忍俊不禁。
一般来说,遇到捣乱的游客,站岗的卫兵得立刻踩响脚下的警铃(留意图片)。在其身后不用托着SKS步枪(或不用回答问路)的警卫员就必须出手将捣乱者逮捕。
东德国防部还有另一个相似的单位——“雨果·埃伯赖因”警卫团,其人员选拔标准与恩格斯警卫团相同,但需负责斯特劳斯贝格北(国防部大楼)范围的保卫工作,因而训练更偏向危机情况时的快速反应,比如:操作ZPU-2高射机枪。
隶属斯塔西的“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警卫团与国家人民军无关,这里就不介绍了。
下属斯塔西的“捷尔任斯基”警卫团,和NVA警卫团的区别是袖标上写着“菲·捷尔任斯基警卫团(Wach-Rgt F. Dzierzynski)”而非“国家人民军警卫部队(NVA-Wachregiment)”……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