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特种作战 > 战例与故事
  1. 内容

消失的军队系列:那些年,他们手执团结的旗帜——南斯拉夫人民军小传

这是消失的军队系列第二季,南斯拉夫人民军。那些年,他们手执团结的旗帜。

消失的军队系列是我们对于历史边角料的热爱而发掘的那些离我们并不遥远,且并没有经历战争却走向消亡的军队的故事。

image001.jpg

“兄弟情谊与团结”

image002.png

军徽

1941年4月,以纳粹为首的轴心国联军攻陷南斯拉夫王国。

11月22日,南共在波斯尼亚一个名为鲁多的小镇组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Narodnooslobodilačka vojska Jugoslavije,NOVJ)”。正是这支武装最终壮大成抵抗运动的主力,并以“南斯拉夫军”的身份解放全境。

image003.jpg

1943年,在克罗地亚境内活动的南共游击队。

image004.jpg

被第武装党卫军第7志愿山地师俘虏的NOVJ成员。

十年后的同一个日子,已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新南斯拉夫授南斯拉夫军队以人民军荣誉称号(Jugoslovenska Narodna Armija,JNA),11月22日也因此成为了“人民军节”。

但故事的另一个开头是啥?

轴心国入侵后,除塞尔维亚境内有真正意义上的抵抗外,其它地区要么仅象征性地放了几枪、要么认为这是摆脱贝尔格莱德的绝佳时机而选择投敌。

到最后,NOVJ不止要抵抗纳粹或其它仆从国部队,同时还要与黑山王国、克罗地亚独立国、塞尔维亚救国政府、斯洛文尼亚自卫军等通敌势力交战。就连初期与南共有过合作关系的塞尔维亚国民军(保皇派)也在后来归顺轴心国部队,成为敌人。

image005.jpg

不论族裔背景,一律以战友平等对待,这使得NOVJ成为当时最具凝聚力的游击武装。

image006.jpg

“兄弟情谊与团结”。

为争取团结,南共举起“兄弟情谊与和平(bratsvo i mir )”旗帜,呼吁各族人民一致对外:不管你是塞族、克族、马其顿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还是阿尔巴尼亚族、罗马尼亚族、保加利亚族、犹太人又或者意大利侨民等少数族裔,只要你认同自己是南斯拉夫人、坚决抵制法西斯势力以族裔或宗教区分肢解南斯拉夫的做法,那NOVJ的军旗下就有你的位置,大家便是荣辱与共的同志。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建立后,基于此信条的新核心理念“兄弟情谊与团结(bratsvo i jedinstvo)”继续指导着JNA。铁托尽毕生的精力,意图将JNA打造成一支能融合各族兵员共克时艰的军队,必要时将作为捍卫南斯拉夫统一的最后防线,绝不容许任何分离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思想在军内滋生。

然而,南斯拉夫最后还是消失了,南斯拉夫人民军(JNA)也一并随她而去。今天我们来掸去历史的尘埃,带各位来看这支已经消失的军队曾经的真实风貌:

image007.jpg

皮罗特(Pirot)军营,1982年。

image008.jpg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在西奈半岛的南斯拉夫维和部队。

 

人员与编制

南斯拉夫奉行既不加入华约阵营、也不投靠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这在冷战初期保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同时也等于让双方变成自己的潜在敌人。

严峻的国防形势表明义务兵役制是唯一选择:自1945年起到1991年间,全南斯拉夫所有18岁至27岁的适龄健康公民都要在JNA内服役。

为防止特定地区拥兵自重的情况,大多数士兵会被派去远离自己家乡的驻地——比如斯洛文尼亚族前去塞尔维亚服役,塞尔维亚族军人得去其它非塞族人为主体的地区,来自波斯尼亚的服役者集中去克罗地亚等,如此类推。

image009.jpg

M59/85钢盔

image010.jpg

红星帽徽及灰绿色制服,JNA的两大标志。

JNA的最低服役年限为三年,所有兵种都要学习基本的战斗技能,再根据不同职能进行专职培训。尽管政治和思想工作(特别是强调“南斯拉夫人”身份的思想工作)一直没有中断,可士兵们打心底里认同这点的比例很难说到底高到哪去。

团结的确存在,但更大的程度归因于身穿同一套军服和身在同一个集体,很多前JNA老兵撰写的文学作品都表示了这点:如1983年的诗歌《请为我演奏‘初秋’,亲爱的冬妮娅》(Svirajte mi jesen stize Dunjo moja)。主人公在军中认识了能毕生信赖的挚友,却得知未婚妻在故乡另嫁他人,暗喻脱下军服后仍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背景差异。

image011.jpg

身穿相同的军服时,大家就是南斯拉夫的战士。脱下来后,又得面对塞族、克族、穆斯林族的差异。

image012.jpg

“前人民军成员交友群”,一个脸书上为JNA老兵寻找战友的讨论组。

1970年代末,JNA的常备军约有16万之众,预备役则超过52万人。

其中第1军区总部设在贝尔格莱德,负责克罗地亚东北部、塞尔维亚中部和波斯尼亚黑塞歌维纳部分地区的防务;第2军区总部在萨格勒布,负责保护斯洛文尼亚以及克罗地亚北部;第3军区总部在斯科普耶,负责马其顿、南塞尔维亚和黑山的防卫工作;人民海军指挥部在斯普利特(克罗地亚),分别有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歌维纳三大舰艇区以保护南斯拉夫沿岸;直属人民防务秘书处的单位为1个摩托化近卫旅、3个通讯团及1个防空部队团,战时假设数个独立步兵营(1986年后的方案为步兵师)。

image013.jpg

面对匈牙利边境的边防哨兵。在南斯拉夫,“JNA边防队”和“边防军”是两个概念。

image014.jpg

“VP”,即人民军宪兵,标志为白色武装带。他们既负责维持军纪,也负责协调地方驻地与民众的关系。

不管是旅、团或者营级单位也好,JNA各有三种区分:

A级部队,即人员满编的单位;B级部队,在编数介乎15%到60%之间;R级部队,在编者数为15%到20%之间,通常是后备或后勤单位。举个例子,一个A级步兵旅下有4个营,而B级旅下则有3个。

image015.jpg

一个正在向新兵讲解枪械知识的B级单位,桌面上为M59卡宾枪。

image016.jpg

1950年代~1960年代的JNA还把游击战当成训练重点,1970年代才改为注重机械化步兵。

 

军种

陆军是JNA人数最多的军种,曾被视为欧洲地区综合实力排名第四。

从初期大量使用(或仿制)二战时期缴获的德军武器,到获得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出口产品,再到结合使用经验自主研发,JNA的陆战装备更替史在欧洲国家里显得比较特殊,设计思路也有别于两大阵营:以作战服为例,到1970年代末北约华约都将作战服和常服区分开来的背景下,JNA的陆军依然采用作战-常服两用的军服设计(除伞兵、边防单位、侦察部队等特殊单位使用野战伪装外),很大程度与南斯拉夫单纯将陆军定位于本土防御不无关系。

image017.jpg

美制M47坦克。

image018.jpg

M77军服,这种作战-常服两用设计军服直到1992年才撤销。

NOVJ时代的游击战术奠定了JNA对轻步兵及山地作战的重视,快速穿插、反坦克战斗技能是所有地面作战部队强调的必修课。

1968年的“多瑙河行动”(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南斯拉夫提出“全民国防( sh. Općenarodna obrana)”策略,即建立为JNA辅助的边防军,把JNA向着现代型机械化国防力量的方向发展,另向全体国民进行必要的战斗训练。

一旦战争爆发,JNA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办法阻碍侵略军的攻势,争取时间让边防军使用游击战术消耗敌人,最后迫使入侵者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武装抵抗——这听起来像是说JNA无法让普通百姓远离战争,但在北约、华约都是存在威胁的背景前提下,这是看起来唯一合理的准备措施。

image019.jpg

装备野战伪装或迷彩的侦察连队,注意他们手上的M24栓动步枪。

image020.jpg

BOV 30装甲运兵车。

军工是南斯拉夫第一大产业,位于塞尔维亚的“旗帜(Zastava)”武器制造厂更是当时名列世界前十的武器出口商之一。但即使如此南斯拉夫陆军还是在紧跟世界先进水平的路上相当吃力,到1991年联邦解体前夕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二战年代装备。

相比之下,JNA空军的装备获得了更好的支持。

image021.jpg

英制“飓风”式战斗机,1945年。

image022.jpg

被NOVJ缴获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抱歉......只找到这张小图)。

早在二战末期,南共游击队便是欧洲反法西斯武装里唯一拥有空战能力的。来自英国军援的“喷火式”、“飓风式”,以及来自苏联的“雅克”或“伊柳申”战机,让他们有机会迎战纳粹德国和克罗地亚傀儡政权的空军。

1945年9月12日,贝尔格莱德空军学院成立,南斯拉夫率先于其它东欧新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培训未来的作战飞行员。

到1947年,南斯拉夫已拥有40支战斗机联队,成为南欧第一大空军强国。当贝尔格莱德与莫斯科的关系恶化后,人民军又向英美求助以填补技术空缺,直至赫鲁晓夫掌权才重新使用苏制战斗机作为主力。

image023.jpg

F-84G喷气式战斗机。

image024.jpg

1977年,南斯拉夫的主力战机基本上都换成MiG-21MF系列。

image025.jpg

这位我不用解释了吧?大家都应该认识。

1970年代是南斯拉夫空军最强盛的时期:主力战机全是已进行升级的MiG-21后续型号、拥有了自主研发生产教练机(如Utva-75)或轻型攻击机(G-4)的能力、与法国及罗马尼亚都有共同研发飞行器械的合作关系,还拥有17架An-26组成的空中运输队。

JNA继续雄心勃勃地试图进一步壮大她的空军。

1986年,南斯拉夫与苏联达成采购MiG-29的合同,转而又下马“新一代多用途战机”项目,力求在1995年前打造一支能适应现代空战环境的新式飞行部队。结果从斯洛文尼亚开始点燃的内战给这个计划打上了终止符。

image026.jpg

为预防空军主力在“外科手术”打击下全歼,克罗地亚、黑山、塞尔维亚境内存在不少这种地下机库。

image027.jpg

南斯拉夫原本只希望用MiG-29争取研发下一代自产战斗机的窗口期,结果这些战机后来无可避免地在科索沃战争首当其冲。

总得而说,外界并没有给南斯拉夫海军太大的关注。到联邦解体前夕,JNA共有护卫舰、潜艇、扫雷艇、鱼雷及导弹快艇、内河巡逻艇等各型作战舰艇80多艘,海防炮台及导弹设施25座、兵员1万余人(包括一个不足千人的海军步兵旅),重点保卫亚得里亚海沿岸和多瑙河的扼要水道。

image028.jpg

二战期间的游击队快艇,在袭击纳粹德国和意大利舰艇的战斗中成果颇丰。

image029.jpg

登舰仪式前的水兵。

image030.jpg

小型快艇组成了JNA海军的主力。

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南斯拉夫没有建立进攻型舰队的需要,从头到尾都没有采购或建造大型舰艇的打算,作战训练似乎也是二战时代的游击舟艇队战术的加强版:若面对强势敌方舰队的入侵,各舰艇部队将分步骤转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或黑山的弯岸,利用多个开挖于山体下的后续基地进行隐藏,再伺机趁敌方舰艇放松戒备时出动偷袭。

image031.jpg

位于克罗地亚的前南军潜艇基地,如今是游客热爱的游泳场所。

 

 边防军:“人民国防的第二道基石”?联邦崩溃的直接帮凶?

image032.png

边防军标徽。

1968年,苏联坦克在布拉格横冲直撞的画面同样刺激了全南斯拉夫每一名电视观众。贝尔格莱德清楚感受到来自华约方面的边防压力,遂决定在组成联邦的各共和国及自治省里建设JNA的辅助部队——边防军(Teritorijalna odbrana,TO)。

起初,TO只是类似二战时代英国的本土民防部队的性质,人员由JNA的期满退役者组成。其训练与1970年代以前的JNA轻步兵一样,注重山地战、游击战和伏击战,需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地形相当熟悉,因而很多都是直接招募本地人,而非JNA那样会把不同地方选拔的兵员派遣各处。

从1974年起,TO不再向全国国防部门负责,而是由各联邦共和国或自治省运营。拥有了与JNA同等的地位,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军队外的军队”。几乎每一个主要工厂、国营企业或重点单位社区都组织有一个规模为连的TO支队,他们在完成当季度生产任务后便进行常规军事训练,还会跟JNA联合演练如何实施反坦克作战。

image033.jpg

宣布独立前的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边防军标徽。

image034.jpg

“十日战争”时的斯洛文尼亚边防军,与一辆被缴获的M-84坦克。

南斯拉夫将TO定位为“人民国防的第二道基石”,开战后由JNA正面迎战,再用TO袭扰敌军的后方补给。

1980年代初,南斯拉夫各地区的TO都增设了野战防空和装甲运输单位,从海军分配了内河作战炮艇,甚至还开始训练战斗蛙人以及有渗透战能力的侦察小队。

JNA与TO的之间矛盾渐渐产生:前者不止发现后者在军用物资的问题上进行争夺,连很多服役期满的老兵也宁可选择回乡参加TO,而不是转职人民军的预备部队。

TO倒头来的确变成了JNA的直接敌人——1990年,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其境内的TO当即成为独立方的直属武装,对当地各个JNA军营发起攻击。

image035.jpg

与JNA渐渐疏于游击战术相反,TO在这方面有着绝对的强项。

image036.jpg

向斯洛文尼亚武装投降的南斯拉夫士兵,“十日战争”中的JNA表现乏善可陈。

下一期我们将要讲述“十日战争”期间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以及其最终的宿命。w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