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背景资料 > 新闻资料
  1. 内容

从野跑惨剧说开去——关于野外活动安全的一点思考

在野外,最重要的还是对自己最大自然心里有足够的逼数。
不然输的永远是你,不是大自然。

事先说明,笔者未曾参加马拉松及越野跑,对相关专业知识术语并不了解,欢迎专业人士进行指点!

笔者曾于武警某部服役,喜欢研究SOF,热爱户外运动,具备一定野外生存能力。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协助某救援队进行救援工作。大学期间学习过风险管理,通过SOE的tecc线上理论培训,对于院前急救有一定认知。基于以上的经历及知识认知,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image.png

从笔者视角出发,将这次比赛看成一次行动,无疑难度系数是极高的,理由如下:

1. 比赛要求:根据“流落南方”回忆,本次比赛大致要求是在20小时内,完成100公里的越野目标。

从体能上讲,这个体能消耗量极大,非所有参赛人员均可完成。即使是在平地,在20小时内完成100公里的奔袭都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在野外,又是有上下坡的路段,难度加倍(明白参加本次比赛的有不少大神人物,体能强悍,但赛事考虑不应只单单考虑大神体能情况,更要顾及更多参赛选手的体能情况,如此处有认知欢迎拍砖)。

image.png

在体能消耗如此剧烈的情况下,面对突发情况,队员是否还能有体能进行应对,这点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且在体能消耗严重的情况下,人的意识是没有平时那么清醒的,不停地在奔袭中,身体不断分泌肾上腺素,会使人感受不到平时内感受到的轻微身体变化,等意识到身体出状况时,极有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2. 环境情况:从事发当地媒体前期宣传上看,该赛事于石林处举办,事发区植被较少,抗风寒能力差,如遇大风,沙子混于风中,会极大阻碍人的视线。

一旦离开景区,原有的水泥路便没有,可行进的大多为人为踩出的土路,相对而言较为难行(可能这就是越野的乐趣),而附近缺乏地形标识且为无人区,队员一旦迷路,独自生存可能性便降低

而根据“流落南方”回忆补充,赛道海拔整体在2000上下,属于高海拔地区。这个高度上,队员便有可能产生高原反应,身体会比平时更早到达疲劳点。而事发区CP2至CP3路段(CP的个人理解为打卡点,不知此处是否有工作人员以及补给物资及装备),根据“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的描述,可见该路段行进难度大。

3. 天气情况:甘肃省气象台于赛前几天便有天气变化预警,其中提及白银市有阵风7-8级,部分地方有小雨,全省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有所下降。这样的天气变化意味着气象环境变为恶劣,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降低,而队员要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

image.png

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比较低,而且队员将承担巨大的风险。如果在这个条件下仍然开展行动,那么后勤支援的力度要很大,保障队员的需求。

一支10人的SMU小队执行任务,后勤方面的载具运输、情报支持、物资补给等人员可能高达数十名人员。

所有参与过任何组织活动的朋友都知道,一场活动的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后勤,后勤的任务量大,资源调配难,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尤为如此。在笔者看来,这次惨剧的发生,与后勤的前期策划准备、实时调配的失策离不开关系。

在前几年已经明确知道最危险且最难救援的地点为CP2-CP3路段,应在俩个点位安排更多的救援人员。每个点至少应有成建制的一支救援小队,在地点处必须有充足的救援物资,让队员可以进行持续性救援工作,也可让被救援人员获得足够的生存保障。

image.png

而目前可得到的信息中可知,在有人明确提出温度很冷,有人失温,需要紧急救援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提供应有的保暖装备,可见主办方在后勤方面的缺失。

海恩法则: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这次事故的问题总结,在笔者看来有这么几点:

1, 对于天气情况的预判不足,对气象情况分析不到位。

省气象台在事发前曾对气象变化有过预警,虽非专门通知,但主办方应积极关注气象状况,根据气象状况实时调整。举办极限运动活动及类极限运动活动,主办方的气象参考标准不可为平均气象情况,应为分段气象情况,且考虑气象状况影响时,需考虑极端气象情况带来的影响。虽省气象台并未单独为该赛事进行预警,但主办方应结合当地特殊情况及赛事情况综合考虑,应具有处理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的能力。

image.png

2,现场气候本身也并不理想。

根据“涛哥在跑步”这名选手的回忆,在比赛当天热身时,气温就已经很低,且一直在刮风,而在正式开跑时,风力不低。另根据已有的视频资料,也不难看出比赛当天风力强劲的情况,仔细研究视频,水泥路上疑似有水痕,极有可能在赛前便已经下雨。

极限运动的举办,应有专业人员提供指导性建议,正常的天气情况,选手在运动后都有可能出现失温症,更何况是这样的天气状况,但主办方并未意识到这个可能性,也未做到提醒。根据“流落南方”的回忆,转运包提前一天存放于换装点,这可能也是许多选手当天未能穿更为保暖服装的原因。

3,主办方在救援及医疗方面资源严重不足,严重缺乏责任意识与风险管理。

这样的大型活动,配置的救援队的救援能力应在能救援20%的人员的情况,一个需被救援的人,大概需要3名救援队员才能救援,粗略计算下来,这次主办方常备的救援人员应有108名,但从目前情况判断,救援人员数量应该是远远不到。

而在极限运动中,应有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指导意见和医疗支持,但这个事件中,笔者看不到主办方的医疗人员的情况。同时,在救援装备上也准备不足,已知有人昏迷的情况下,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应携带可固定人员的担架,有过经验的人都明白,抬担架,比抗一个瘫倒在地的人更方便省力。

而出现大面积人员需救援的情况,主办方就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提供必要支援。笔者的习惯是设定在10%,一旦出现救援的人员达到这个量,就说明发生了预估之外的严重事件,影响会远远超出自身的救援能力,提早申请更多救援力量的介入是必要的。

在已有人员回报有失温症的情况下,主办方应及时重视,重新评估风险,及时止损,而非认为只是个案,听之任之的态度,哪怕只是提供信息手段对选手及工作人员预警,都极有可能减少人员伤亡。

4,侥幸心理。

在前几年的比赛经历,便多次暴露出事发路段的高风险性,但主办方并未采取措施降低风险,而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之前并未出事,这次也不会出事,也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因素。

5,主办方缺乏认识,对于装备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很多幸存者的回忆中都提及了急救毯,在笔者看来,很多人虽在使用,但并未正确认识。急救毯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保暖措施,有着保暖防风的特性,但并不适合在极端天气下使用——就像“流落南方”的回忆中保暖毯被吹散,甚至直接被大风撕碎。急救毯所能提供的,仅仅是最低限度的保护。

主办方将急救毯列为强装,也是过于高估急救毯的实际功效,这点从最开始的救援仍然无法为被困人员提供足够的保暖装备上可见一斑。类似于急救毯的装备,永远只能作为应急装备使用,且不可作为常规手段使用,更不可有着我有这些应急装备,足够满足最低生存保障的想法。

6,绕不开的关于衣服的问题。

在目前的网友评论里,都提及了冲锋衣、羽绒服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并非是一件冲锋衣或羽绒服的问题。根据霉菌的L7户外服装分层,单纯的一件冲锋衣或羽绒服并不能完全解决保暖的问题,仍然需要中间层的服装作为补充和过度,如果选手们可以不将冲锋衣、羽绒服完全作为保暖手段,而是在CP2/3点有中间层服装的转运包(笔者并不清楚越野马拉松的规则,不知是否可以这么操作),或许可以减少一些损失吧。对于L7户外服装分层系统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询资料,笔者在此不多讲。

7,选手对于自身情况的判断失误。

这个问题在户外其实是很难解决的,就如之前笔者提到的原因,选手们在户外很难冷静思考,而肾上腺素的分泌又导致他们的感官落后,极容易做出错误决定。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回顾事件,可以轻易做出正确决定,但当局者迷,站在选手们的位置,任何一个选择,都是具有风险的。而且,越野不同于户外生存,具备越野跑能力同样不代表拥有户外生存能力(野外求生是更高难度的了,普通人真的别想了,看看电视过过瘾就好了),还是要敬畏大自然。

image.png

别想了你不是贝爷,就算是你也挂

此文不代表任何组织的观点,仅为笔者个人想法。并非批判或指责某方,只望可从笔者角度对事件进行回顾和认知,以后类似的事件可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也望各方好友行事谨慎,一生平安!w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