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的钢铁护甲(二):战争中首秀——CH-39防弹胸甲
1939年初春,最初版本的钢胸甲在经历了紧锣密鼓的开发和测试后,几乎在半年内被遗忘。然而,随着哈尔津-高尔冲突的爆发,人们重新关注起步兵的防护装备。在1939年8月2日,这一工作得
1939年初春,最初版本的钢胸甲在经历了紧锣密鼓的开发和测试后,几乎在半年内被遗忘。然而,随着哈尔津-高尔冲突的爆发,人们重新关注起步兵的防护装备。在1939年8月2日,这一工作得以重启。
就在那一天,苏联红军第7军需物资管理局(简称УОВС)的首席部门召开了一次技术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苏联黑色冶金部、利斯夫斯基冶金厂(LMZ)以及第13研究所的代表。此次会议是基于 CH-38试验的结果而召开的。会议结束后,确定了几个对未来红军士兵个人防护装备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点。
这些努力的结果是两种在战斗中经过测试的单兵防护装备的出现。
军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CH-39钢胸甲
根据会议决定,将向国防委员会递交申请,以进一步推进工作并就相关资金问题进行协商。同时,已向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长发出订单,要求利斯夫斯基冶金厂生产试验样品。物资管理局需在三天内,根据CH-38的标准,制定并批准钢胸甲和盾牌的战术技术要求(TTT)。在制定过程中,需充分参考CH-38的试验结果,包括产品的重量数据和抗弹距离等关键信息。
一旦第13研究所收到这些战术技术要求,需在25天内完成模型和图纸的制定,并提交给物资管理局。随后,利斯夫斯基冶金厂在收到物资管理局提供的图纸和模型后,同样有25天的时间来制造两类试验产品的试制批次。
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是将试制批次的产品分为胸甲和胸甲-盾牌两类,这些产品将由士兵佩戴并进行实际测试。试制批次的规模已确定为300件,包括100件重型盾牌、100件轻型盾牌以及100件胸甲。将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确保装备能够满足实际作战需求。
首个原型胸甲-盾牌的草图,附带了初步的步枪射击孔设计
这一天标志着苏联红军战士个人防护装备两种新型设计的诞生:CH-39和SNЩ-39。这两种设计不仅在当时具有创新性,而且为苏联在这一领域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向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提出申请后,很快便得到了积极的回应,相关工作也随即启动。
SNЩ-39,胸甲与盾牌的创新结合
尽管相关文件中没有明确说明创造这款样品的具体动因,但可以推测,物资管理局是希望将步枪射击盾牌与胸甲的优势相结合。因此,在1939年8月5日,他们制定了关于这种钢制胸甲-盾牌的详细战术技术要求,这一设计随后被编入SNЩ-39索引。
这款盾牌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让士兵在面对步枪和机枪火力时能够得到有效的防护。其具体要求包括:必须能够抵御在200至225米距离上的直接射击,以及在120至150米距离上以25°至30°角度的射击。
在追求强大防护功能的同时,这款盾牌的重量被严格控制在4公斤以内,以确保士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此外,盾牌表面还设计得能在士兵开火时提供必要的保护,其尺寸大约为300×400毫米。
除了基本的防护功能外,这款盾牌还拥有多项实用的设计特点:
设有步枪射击孔,该孔可通过滑动销进行开闭,使士兵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能够进行有效的反击。
配备有可使盾牌在作战位置下以25°至30°角度设置的装置,这一设计允许士兵根据战场环境灵活调整盾牌的角度,从而提高防御效果。
配备特别设计的手柄,便于士兵在爬行或低姿态移动时稳定地使用盾牌。
配有肩带和腰带,使士兵能够在作战位置下稳定地佩戴盾牌,同时保护腹部不受伤害。此外,还附带有用于遮挡碎弹片的套筒,为士兵提供了额外的安全防护层。
CH-39 – CH-38的修正工作
对CH-38的试验中发现了其穿戴和脱下时存在的不便。为了修正这些缺陷,第三方设计了一款新型胸甲,编号为CH-39。
这款新的钢胸甲旨在全面保护士兵的胸部和腹部,免受步枪、机枪子弹、弹片和炮弹的伤害。为了满足不同战场需求,设计了轻型和重型两种版本,其重量分别在2至2.5公斤和4至5公斤之间。
胸甲的设计巧妙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保护胸部,而下部则专注于腹部的防护。为了确保在各种姿势下都能提供有效保护,特别注重了胸甲与身体的贴合度,既不过于紧绷,又能在遭受攻击时提供足够的防护。
为方便士兵在战场上灵活使用步枪,在胸甲上部设计了一个可悬挂在左肩上的带子,并在右侧设置了步枪托凹槽。这样,无论士兵采取何种姿势,都能方便操作步枪,而不会受到胸甲的干扰。同时,颈部的边缘进行了倒角处理,以确保士兵的头部可以自由倾斜,并在受到攻击时得到额外的保护。
在下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士兵对弹药袋的访问需求以及腰带上步枪的正常佩戴。通过简化固定系统,士兵在穿着全套作战装备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独立完成胸甲的穿戴和脱下。
为确保胸甲的防护能力,进行了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轻型和重型胸甲分别能够承受重量为9.6克的轻型子弹在700米和350米距离上的冲击。
与CH-38相比,CH-39在心脏区域取消了额外的胸甲板,并且不再具备将胸甲折叠成盾牌的功能(这一设计将在后续的SN-42型号中重新考虑)。新的固定系统包括两条带子,一条水平,一条垂直,使胸甲更加稳固地固定在士兵身上。水平带子通过调节式滑动扣和特殊的半环进行紧固,而垂直带子则通过胸甲左肩的凹槽和下部的环进行固定。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穿戴的便捷性,也增强了胸甲的稳定性。
生产和测试
在决定启动CH-39项目的同时,也计划在实战条件下测试经过试验的CH-38胸甲。1939年8月18日,向国防副人民委员布留诺夫元帅提出请求,希望将CH-38胸甲发送至哈尔津高地的第一集团军进行测试。尽管在9月初得到了相应的批准,但由于战斗情况的变化,最终未能在战场上测试这款胸甲。9月15日,停战协议被签署,导致测试计划中断。
SNЩ-39样品于1939年9月被提交给物资管理局,这些样品展示了步枪射击时所需的开放和关闭射孔,这些样品目前存放在利斯夫斯基冶金厂的头盔博物馆中。
在1939年8月25日,苏联黑色冶金部长梅尔库洛夫批准了制造300件利斯夫斯基冶金厂生产的CH-39和SNЩ-39试验样品的请求,并要求在收到图纸后一个月内完成制造。
随后,在8月27日,由第13研究所制造的首批CH-39和SNЩ-39试验样品在列宁格勒戈雷洛沃的基洛夫步兵学校克拉斯诺戈罗德营地进行了测试,主要评估其“佩戴和在战斗环境中使用的舒适性”。测试结果显示,CH-39的原型重量为2.265公斤,而SNЩ-39的原型重量为4.44公斤。CH-39在所有测试中均表现良好,但SNЩ-39的构造被建议进行以下修改:
为改善战场观察和方便步枪从盾牌窗口伸出,建议将开口设计成向上的通透式。
将开口提高20-30毫米,以优化步枪的使用便捷性。
为防止步枪托被击中和损坏,建议将盾牌边缘用皮革或橡胶包裹。
为方便在穿越和爬行时使用盾牌,建议在盾牌和手柄之间增设支撑板。
考虑将胸甲的重量提高到4公斤,以增强其防护性能。
根据这些试验结果和提出的建议,对SNЩ-39进行了相应的修正,并绘制了新的图纸。之后,这些样品和图纸被提交给物资管理局进行进一步的协调和审批。
SNЩ-39配备了携带手柄,并设有一个固定盾牌的卡扣,该卡扣在盾牌展开状态下会锁定(该盾牌现存放于利斯夫斯基冶金厂的头盔博物馆)。
这些样品在需物资管理局经过了详细研究。令人惊讶的是,在胸甲和盾牌之间做出选择时,更倾向于盾牌:“对于红军来说,重量为3.8公斤的便携式盾牌是最可接受的,但前提是略微增加其尺寸以保护心脏。” 1939年9月8日,这一情况被报告给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代理布留诺夫元帅,并请求他批准生产试验批。
9月25日,几个CH-38样品被寄给苏联红军总参谋部学院院长,并请求他:“……从战术角度评估引入这种类型防护装备到红军的合理性,并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指示在哪些部队中使用最为合适……”
在需物资管理局对新型胸甲和盾牌的样品及图纸进行协调和批准后,这些物品于9月15日被送往利斯夫斯基冶金厂。9月21日,图纸和样品送达工厂,随即开始了生产工作。这些胸甲是由36СГНА硅锰镍钢制成的,这种钢材首先在172号工厂熔炼并轧制成坯料,然后在尼特瓦工厂进行最终的轧制加工成板材。
SNЩ-39的最终版本盾牌形状有所变化,心脏区域的保护面积增加了。这个盾牌现在被发现在卡累利阿地峡的65.5高地,由М. С. Веселов拍摄的照片所记录。
10月20日,总参谋部学院的反馈意见被收到。反馈中提到:“用装甲保护士兵的想法值得全面和认真的关注”,并探讨了胸甲在军队中使用的可能性和前景。总结指出,由于重量的原因,“装甲保护不能长时间穿戴在士兵身上,而应该由后勤部队负责运输”。最后,反馈建议:“士兵装甲保护的应用经验应被详细报告并深入研究”。
截至10月24日,利斯夫斯基冶金厂完成了CH-39(包括重型和轻型)以及SNЩ-39的试验批生产。随后,这些产品在厂内射击场接受了符合战术技术要求的测试,使用了标定药量的子弹(射击距离为25米)。根据这份文件,我们了解到实际生产的胸甲和胸甲-盾牌数量及其测试结果:
重型SN:生产了125件,其中115件通过测试,合格率为92.0%;
轻型SN:生产了90件,其中83件通过测试,合格率为92.3%;
SNЩ:生产了129件,其中122件通过测试,合格率为94.6%。
11月10日,进行了一次控制性测试,包括使用实际距离进行的步枪射击测试。测试中,10件重型胸甲和12件胸甲-盾牌接受了评估。胸甲在350米的距离上进行了测试并成功通过;而胸甲-盾牌的测试情况如下:
在200米距离进行正面射击测试时,胸甲-盾牌成功通过;但在150米距离下,43%的样品出现了裂纹;
在25°-30°角度下,从125米距离进行射击测试时,胸甲-盾牌同样成功通过;但在75米距离下,33%的样品出现了弹孔和裂纹。
经过厂内测试的总结,CH-39的重型和轻型以及SNЩ-39在抗弹性方面均完全符合试验批的战术技术要求。
1月3日,利斯夫斯基冶金厂完成了测试并签署了测试报告。随后,所有胸甲被送往莫斯科进行重测,推测是在舒罗沃的试验场进行的。重测后,每个剩余的胸甲都被编号(编号标注在胸甲的反面)并称重,相关数据被记录在专用护照中。
1939年12月16日,军事试验场的测试周期宣告结束。最终批次仅包含256件SNЩ-39和CH-39两种类型的胸甲。接下来,这些胸甲被送往苏芬战争的第7集团军,在列宁格勒的卡累利阿地峡进行实战测试。
以下是胸甲的具体类型和参数:
类型 | 厚度(毫米) | 数量 | 重量范围(克) | 平均重量(克) |
---|---|---|---|---|
SNЩ-39 | 4.6–4.8 | 100 | 3850–4020 | 3950 |
CH-39 重型 | 3.5–3.6 | 100 | 4270–4425 | 4365 |
CH-39 轻型 | 1.5–1.6 | 56 | 2150–2340 | 2260 |
此外,进一步测试表明,轻型胸甲能够抵御来自25米距离的TT手枪子弹射击,而重型胸甲则能抵御来自400米距离的马克辛机枪重弹射击。
《卡拉什尼科夫》杂志2015年第6期报道的发现于卡累利阿地峡的CH-39
1940年1月7日,由莫斯科M.V.弗伦茨军事学院教员组成的苏联红军委员会对这些胸甲进行了审查。该委员会成员包括一位军团长、三位准将和一名上校。经过审查,委员会更倾向于重型胸甲,认为轻型胸甲“不符合其设计初衷”。他们建议对胸甲设计进行以下改进:将固定装置改为“类似于降落伞的锁扣”以方便取下背带,同时使肩部垫可移动以实现更好的调整。然而,由于这些改进无法在已完成的胸甲上及时实施,因此这些建议被暂时搁置。
最终,委员会决定在进一步完善后,将重型胸甲投入大规模生产,并供应给步兵和骑兵单位。同时,他们立即将重型胸甲样品送往白俄罗斯-芬兰战线进行测试。
在实战测试方面,CH-39和SNЩ-39胸甲被送往第7军的第50步兵军团,随后分发给了第123步兵师的第255和第272步兵团。不过,关于已送往部队的胸甲和胸甲盾的确切数量,以及轻型胸甲是否已实际进入部队,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盾牌和胸甲于1940年1月初送达了相关部队。
在1939年秋季,“苏姆马亚尔维”阵地有两个掩体Sj-4(“波比乌斯”)和Sj-5(“百万富翁”),该阵地的海拔高度为65.6米。
255步兵团接收了40至45件CH-39和SNЩ-39胸甲。其中一个侦察连配备了这些胸甲,并在1月和2月初参与了海拔65.5米的防御区的准备工作。然而,到3月11日至12日,该团仅剩下5件胸甲,其余的全部遗失。
战士们反馈,在战斗环境中,胸甲并未限制他们的行动,并且他们没有背包的束缚。尽管遭受了敌方猛烈的枪炮火力打击,并且胸甲也遭受了命中,但令人惊讶的是,在1月份,该连仅有一个人受伤。此外,根据战士们的反馈,胸甲不仅提供了保护,还增强了侦察兵在战斗中的信心。
而在272步兵团,当他们处于第二梯队时,接收了32件CH-39和18件SNЩ-39胸甲。然而,到3月11日,该团也仅剩下4件胸甲,其余的全部遗失。该团的侦察员在战术演习和实战中测试了这些胸甲,这有助于发现胸甲的一些设计缺陷。
左侧是一位芬兰士兵,他身上穿着的是从战场上抢来的CH-39胸甲(图片摘自1958年的《五年战争》)。右侧则是一件从俄罗斯军事历史博物馆收藏的CH-39钢制胸甲,用于对比。
根据反馈,当士兵将胸甲-盾牌系在脖子上时,爬行时雪会堆积在身体和盾牌之间;在奔跑过程中,胸甲固定带会迅速松动,导致盾牌下垂并妨碍行动;当士兵蹲下射击时,盾牌的手柄会干扰到士兵,甚至卡在腰带上。而持盾进攻时(即用手柄拿着盾牌),士兵的动作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相较于盾牌,胸甲的评价稍微宽容一些,称其使用不会过于束缚士兵,但会妨碍一些自由动作,例如,在躺下的情况下取得弹药包会变得困难。总的来说,盾牌和胸甲并不适合作战行动。
第七军指挥部的反馈是基于123师的报告,内容上没有出入。
由于战地试验中缺乏NIИ №13和УОВС的代表,并且这些试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军队没有收到相关的指示和建议),导致结果出现了矛盾。因此,在第七军在战场上使用胸甲的报告背面出现了这样的结论:“胸甲试验混乱,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由于战斗试验的不确定性,关于生产额外500件SNЩ-39和500件重型CH-39的决定并未实施。目前,胸甲和盾牌的改进工作正在进行中,相关情况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