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想象的丘赫莱依——战争,人性,浪漫与革命
这是一篇短时间憋出来的作业,发出来只是为了不浪费以及证明这个号还活着
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作为导演他的传世作品并不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第四十一》和《士兵之歌》,这两部电影都有着极高的口碑和评价。而他本人作为苏联电影导演、编剧、制片、电影协会书记和卫国战争功勋老兵,在西方也有着极高的评价。
作为国家制片的苏联电影体系成员,丘赫莱依的作品也少不了革命战争(即苏俄内战)与卫国战争,前述的代表作恰好也是分别反应这两个时期题材的电影。不过和卡拉托佐夫的名作《雁南飞》一样,丘赫莱依对于如何使用厚重题材有自己独门秘方。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就是非常细腻而又复杂矛盾的人物刻画。
在他的镜头下,从来没有简单的高大上和伟光正,反而是大把的可爱鲜活的人。
《第四十一》中的政委叶秀可夫作风粗犷,对失职的战士脾气暴的很。在战斗结束后强行征收哈萨克财主的驼队,但是死活不收钱却要给他开收据承诺归还,最后看在一群老头的份上拿了一半,五头骆驼。在对待女主时,他又是非常耐心的老大哥老班长。
不招就请你吃枪子,政委原话
《第四十一》中的男主作为白军军官,杀条鱼都不会,到最后还要屈尊去求女主做饭,但是就是长得好看也确实温柔,而且看的书多出口成章会讲故事。
不得不说这演员真是选的好,长得好看又能演
病得奄奄一息全靠女主活命,倒是没忘记自己是个绅士
又帅又会讲故事还绅士,大概是个女孩子都会沦陷吧
又帅又会讲故事还绅士,大概是个女孩子都会沦陷吧
得知要用女主写诗的纸当燃料,绅士震惊不已
病得奄奄一息全靠女主活命,倒是没忘记自己是个绅士
这是一个让人恨不起来的反派,充满着小布尔乔亚的知性与脆弱。没有被俘虏之前,是神气活现的白匪军军官;被俘之后,几乎瞬间就是和平主义的犬儒分子。面对红军战士,他冷嘲热讽;面对女主,却又能展现自己绅士的一面,打死不说她不会写诗。尤其是那身破烂军装和胸前的圣乔治勋章的强烈反差对比,令人忍俊不禁。
注意左胸口的圣乔治十字勋章,军装都不成样了还不肯摘
《士兵之歌》中的男主阿廖沙是个最可爱的孩子。他的害怕却令他成了战斗英雄。虽然人长得高大,但是充满了孩子气,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说话也是直的很。乐于助人的他无法拒绝陌生人的求助,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实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帮助别人,可爱到令人心疼。
爆笑对话之“你这么害怕所以打爆了两辆坦克?”
因为气不过,给出去的肥皂又收回了
把吃的给了不认识的母女
主动帮伤残军人
每次开场说不的最后都是变成他在帮忙
人们不相信他,他急了
在展现活生生的人面对残酷世界的复杂内心的同时,兼具优秀的视觉效果,这是丘赫莱依的独到之处。
在《第四十一》中,除了男女主角的复杂纠葛,中间荒岛历险时的风浪特效也是十分的扣人心弦。沧海孤舟,在风雨飘扬中渺小人类奋起抗争的画面感,比起2003年的著名海军电影《怒海争锋》来都不逊色。
要知道2003年的好莱坞,已经有了数字技术的辅助,而在《第四十一》拍摄的上世纪50年代,并没有这种方便偷懒的东西,所有的画面全都要靠道具和摄影开脑洞不断尝试解决。
《第四十一》的海难剧照,效果十分惊艳
电影《怒海争锋》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说,苏联电影工作者总是令我肃然起敬——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直接上过战争前线(不管是内战还是卫国战争),在拍摄电影时又往往领先时代创造奇迹,这是何等的英雄。
当然反面例子也是有的。正是在《士兵之歌》中,阿廖沙立功的片段作为战争片就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拿苏联的T-34/85冒充德国虎式坦克,让步兵跟坦克玩老鹰抓小鸡,甚至于让反坦克枪直接正面击毁虎式坦克这些离谱到夸张地情景。但是事实是苏联有很多使用反坦克枪击毁重型坦克的战斗英雄,而且这些失真的细节绝对不会影响我们可爱的主角阿廖沙的角色塑造。
来点苏联老虎
世间种种,没有比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更为炽热激烈,没有比可爱少男少女萌芽的爱情忽然凋零更令人惆怅,也没有比父母亲手送子女上战场更为唏嘘神伤。而这些东西,丘赫莱依都有,每一样都让你看到极致。
《第四十一》中女主玛柳卡什最终因为蓝眼睛男主的外表和知性而无可救药的爱上他,她时而是一个坚毅勇敢的红军战士,时而是一个温柔体贴的普通农家女。因为普通,所以难以抗拒世俗的诱惑,只是她从不忘记自己了红军战士和革命者的身份。
这种油画一样革命题材电影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这可是真正的星星眼女主了
渐行渐远的二人,预示着结局
这一幕真的令人神伤——做出选择后,又悲痛不已的玛柳卡什
而《士兵之歌》中的阿廖沙和舒拉因为偷偷上火车而相识,可谓是历尽艰险,但就在二人关系升温没多久时,却又要咫尺天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离别的火车展台那,一定会捏紧拳头希望火车停下来吧。
来自真情小伙的双关直言
这个朦胧镜头实在是意境全出,点睛之笔
这个舒拉三步一回头的镜头,把不舍与失落表达到了极致
《士兵之歌》的最后,阿廖沙终于见到了母亲,但却没有时间修屋顶了。
面对亲友的包围和母亲的期盼,阿廖沙羞愧地低下了头,但坚定的抱歉“我要回去”。我们跟着阿廖沙一路,所以我们知道为什么他刚到就要走,但他温柔的母亲不知道。尽管不知道,但是温柔的母亲没有坚持,只是流着泪送走了自己的孩子——这里丘赫莱依使用了开放性结尾,电影没有交代阿廖沙是不是最终回到了家,我们都希望他能回家,可是现实中的他大概率不会那么好运。这种情绪的交织,再加上那句结束语,影片在此得到完美的升华。
世界名画——田野中狂奔的母亲
难以理解的母亲,但万般不舍也是让孩子回部队了
无独有偶的是,在2022年的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最后,伴随着黄继光的母亲邓秀芝的一声“儿啊,疼不疼啊”,平凡而又伟大的心碎母亲又一次站在了我的面前,令人潸然泪下。
丘赫莱依特别擅长在一个特殊环境中把人生中的矛盾摊开,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直接碰撞给你看。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是自古以来的社会问题,与《雁南飞》的倒卖物资不同,《士兵之歌》选择了一个更为私人与敏感的问题——前线士兵的妻子婚内出轨。
我们从阿廖沙的视角看到,一个质朴的战士身在前线却心系家庭,搜刮全排上下找了两块肥皂要阿廖沙帮忙送给家里。同样,我们也是通过阿廖沙的眼睛看到的却是妻子在明知丈夫境况的情况下选择抛弃了家庭(包括丈夫和重病的岳父)而选择与他人同居。
全排只有两块——给他吧!
对峙
充满故事的辩解
淳朴老父亲
周围群众反应
短短几分钟,人生百态
当我们分别看到充满热切的丈夫,心虚但是决绝的妻子,难以起身一边盼望儿子但是不苛责儿媳也不想给儿子添乱的父亲之后的,内心里一定是五味杂陈的。难能可贵的是,对于这个事情丘赫莱依导演并没有自己写判词,他只是用阿廖沙把战争故事讲了出来,然后交给观众自己去判断。
《第四十一》后半段中,被困荒岛的主角情侣之间爆发了剧烈的争吵。因为阶级出身,二人的世界观有着巨大的分歧——玛柳卡什热情洋溢的赞颂革命,积极进取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男主却在被俘后逐渐悲观厌世,直言地球裂成两半也不会去管。玛柳卡什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不是躺在别墅里的天鹅绒床上嚼糖果就好了?这些糖果沾着多少人鲜血都无所谓是么?
回想刚被俘时候的神气活现,再看看现在这般犬儒模样,小布尔乔亚的虚伪、脆弱和怯懦特制一览无余
经典定性:原来你就是想要别人替你擦屁股!
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世界观,可是又是相爱的两个人
可以说这是我看过最有深度的情侣吵架了,但是同时这二人又似乎只是普通的夫妻吵架。这种层叠的迷离与复杂感,也是丘赫莱依别具一格的魅力。
站在今天回望,我们可以发现同时代的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有着非常贴近的视角与意涵。但是中国的电影直到今天,也没有像《第四十一》这样的苏联电影一样,又能谈革命又能谈恋爱的。
作为参加过伟大的卫国战争并打满全场、多次负伤的红军战士,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毫无疑问对战争有着清晰而直接的体会。同时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又能从个人视角对这种宏大的历史事件做出属于他自己的深度思考。他的这些经历和他所接受的教育(包括电影学院的教育和基础教育)对他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是这些经历,他一定拍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
我有个比我年长一些的朋友特别喜欢《士兵之歌》,但他却说现在不敢看了,因为每次看这个电影都会哭。对此我深表赞同。这中直击人心的镜头笔触便是丘赫莱依的魅力,这也是电影的魅力,也是真正普世的人类情感的魅力。这份魅力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永恒。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