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军英雄图册——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上)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92号:二战荣誉勋章的获得者(1)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World War II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1)Navy & USMC。原作者R Hargis和S Sint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Elite系列第92号:二战荣誉勋章的获得者(1)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World War II Medal of Honor Recipients(1)Navy & USMC。原作者R Hargis和S Sinton,绘图Ramiro Bujeiro。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荣誉奖章
这是美国授予他的军事力量中表现英勇的成员的最高奖赏。荣誉奖章的设计简洁但不失高雅,它由挂在海锚形状挂链上的铜质五角星和水蓝色的丝质绶带所组成。五角星中央是穿的像密涅瓦神(即雅典娜,古希腊的战争女神)的哥伦比亚击败Discord形象人物的主题,本图的奖章是将给供水舱长(Chief Water Tender)彼得·托米奇(Peter Tomich)的。
A:供水舱长(Chief Water Tender)彼得·托米奇(Peter Tomich)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一早,停泊在福特岛东北方向的是美国海军的老式佛罗里达级战列舰犹他号(AG-16),这时它已经被改为海军的一艘靶舰来使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前几周,美国飞行员还在拿这艘舰做投弹训练。
彼得·托米奇是生于黑塞哥维那(原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的一名移民。1941年时,他几经成为有参加过一战两方军队经历和20年海军服役经验的老兵。作为一名供水舱长,他负责犹他号发动机的锅炉和蒸汽线路的日常维护。
偷袭珍珠港的战斗的初期,日本飞机上抛射下来的鱼雷击中了犹他号的侧舷。当水涌进蒸汽机房时,彼得·托米奇平静地指挥他的手下撤往安全的地方并设法使受到爆炸破坏的犹他号的锅炉继续运转。当这艘船侧倾达到40度时,托米奇终于意识到犹他号终将倾覆的命运,但仍在他的岗位上继续履行他的职责。
最终,12月8日,美国海军犹他号带着供水舱长彼得·托米奇和其他58名水手沉入大海。
B:卡森·扬中校,美国军舰“处女号”,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
卡森·扬中校是1916年一战期间毕业于海军学院的一名职业海军军官。一战期间他在巡航在大西洋沿岸的康涅狄格号(1888年-1918年)上服役并负责训练任务。一战之后他获得潜水艇指挥官的资格并先后指挥R级潜艇中的R-23和R-2号潜艇,进而在1937年晋升为中校。
战前的每个星期天早上都是美国海军盛装仪式举行的时间。在像珍珠港这样的地方,军舰的舰长和军官在升舰旗的仪式上都穿着热带白色制服。扬中校的制服是5颗前襟金色纽扣的美国海军白色礼服,黑色肩章上则带有三条金色竖杠。中校不戴帽子,身上不佩戴奖章。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在他军舰旁边爆炸,溅起的水花让他的制服被海水浸湿并且油迹斑斑。
C:理查德·安特里姆中校,印度尼西亚望加锡,1942年4月
安特里姆中校是在爪哇海战后被日军击沉的美舰“主教”号上150名幸存者中军衔最高的人。他的职责是保障“主教号”上所有幸存船员的福祉,即便是在恐怖的日军战俘营中也是如此。这位中校所获得的其他奖章包括海军十字勋章,那是奖励他在望加锡和培登海峡战役中的勇敢表现的,而铜星奖章则是因为在战俘营中的英勇表现而授予的。有关于安特里姆中校的制服资料不得而知或者相当缺乏,而图中展示的是这一时期的一种典型的海军制服,它包括土黄色长袖衬衫、裤子和黑色牛津皮鞋。
D:杰斐逊·德布兰科(Jefferson DeBlanc)中尉,第112海军战斗机中队(VMF-112),1942年
德布兰科中尉站在他的座驾——一架F-4格鲁曼“野猫”战斗机前。在战争的最初两年“野猫”战斗机是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战斗机中队中的中流砥柱,他们担负着在瓜达尔卡纳尔的亨德森机场上冲击日军的空中进攻的重任。这种格鲁曼飞机的优势是它的一排四挺点50英寸口径的机关炮(后期出现了有6门炮的型号)、自闭式燃料罐和飞行员座舱装甲,后者让它在遭受严重损伤后仍然能够有效飞行。这种特别的战机在1942年的中途岛海战中被涂装成上部为蓝灰色下部为浅灰色的色彩设计。蓝圈白星的国家机徽出现在机身两侧和两支机翼的上下两面。德布兰科中尉的回忆录中提及他在获得荣誉奖章那天所飞的并不是他平常所飞的那架飞机,飞机的发动机罩上画了一名绰号“愤怒的处女”的金发美女。
图中德布兰科穿AN-S-31式标准飞行服和标准的AN式救生背心,戴M450型飞行头盔。飞行头盔和飞行服都采用轻质斜纹棉布材料制作。
那些负责维护飞机工作的人员是作为很少得到传扬的二战英雄人物群体之一。工作在像亨德森机场这样的地处偏远的基地的地勤人员,为了保障他们的“仙人掌航空队”(亨德森机场机队的绰号)的正常飞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面对各类零件在后勤补给上的麻烦,地勤人员往往不得不从损坏的飞机上搜寻代用品来保障中队的正常飞行任务。站在中尉右侧的地勤组长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标准制式战斗服/杂役服,它们包括了人字形斜纹呢棉布材料制作的一件式外套和帽子。制服左胸口袋上蜡贴着“USMC”(美国海军陆战队)字样和“老鹰、地球加海锚图案”(EGA)的徽章,杂役帽的前端则有小号的EGA徽章。上述两者在图中都模糊不见。
E:理查德·奥凯恩中校,美国海军“唐”号潜水艇,1944年10月24日
一战之后,美国海军着手建造一种能够在主战列舰之前静默前进执行侦察任务的潜水艇。这一想法引申出所谓“快捷”舰艇概念的出现。美国海军SS-306“唐”号潜艇就是这类舰艇中的一艘,同时也是新式的“白鱼”(Balao)级潜艇中的一员。“唐”号潜艇311英尺长,水下排水量2400吨。4台1600马力柴油发动机让它能够在水面上以22节的时速航行,4台电动发动机则让它可以在水下以9节的速度航行。潜艇的武器包括一门5英寸口径甲板炮、一门40毫米口径“博福斯”(Bofors)式高射炮、一门20毫米口径厄利肯(Oerlikon)对空速射炮和几挺点50口径机关炮,它们都安装在甲板上的不同位置。这种潜水艇的首要任务是击沉敌舰,对此,“唐”号依靠的是它的10门21英寸口径鱼雷发射管,6个在艇首,4个在艇尾,作战巡逻时,整舰携带24枚Mk XV型鱼雷。
战争期间,美国舰艇的指挥塔设计经历了多种变化,许多最早的“Gato”级舰在指挥塔顶端加装了供军官瞭望的工作室。潜艇面对空中打击的弱点导致炮塔前缘的流线装置的取消以便为加装防空设备的平台腾出空间。潜艇的军官指挥塔的新位置位于接近指挥塔的潜望镜底部20毫米炮的上方。在夜晚水面攻击日本护航船队时,奥凯恩艇长在艇桥上指挥作战。作为传统,这位中校将是随后的下潜任务中进入舱内的最后一名军官并同时负责关闭甲板上的主舱门。
在水面上,潜艇指挥官则利用各种装置与艇内人员进行沟通。图中奥凯恩中校身体右侧的是目标方位发送器(TBT),用于鱼雷的瞄准。实践中,艇长可以通过TBT直接与得到鱼雷数据计算机(一种通过图形标示来自动提示鱼雷准确发射的机器)的反馈信息的鱼雷军官交流。
随着战争的发展和美国雷达技术的日益可靠,美国海军潜艇的夜间水面行动日渐增多。像奥凯恩这样的好斗的指挥官所钟爱的一种战术是通过潜望镜侦查护航舰队,然后进行被称作“终结的一圈”高速水面航行去绕到护航舰队的前方然后开火。潜艇在水面上的低矮轮廓让日本船只几乎不可能发现,除非他们也装备了最先进的雷达。
F:一级医务见习生罗伯特·尤金·布什,冲绳,1945年5月2日
就像海军陆战队依赖海军提供运输便利一样,他们同样依靠海军提供的医疗服务。海军技术兵种执行野战医疗任务。海军陆战队员无论战斗在哪里,海军医务兵都会出现在身旁。这些医务兵的榜样就是一级医务见习生罗伯特·尤金·布什。1945年5月2日在进攻冲绳的战斗中布什被指派到第5海军陆战队团的一个步兵连中工作。当天,第5团在冲击一处山脊时遭遇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山坡上散落着海军陆战队的伤员,医务兵布什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他们之间施以急救。当部队进攻到山脊的顶端时,他也移动到山坡顶部去抢救一名负了伤的海军陆战队军官。刚刚为伤员做好血浆输液处理的布什随即就面对了一次日军对山坡的扫荡性反击。当日本人逼近时,这位勇敢的英雄一手举着血浆瓶,一手握着手枪向周围的敌人射击。之后杀死6名敌人并夺过一支卡宾枪的他已经身负多处战伤,其中之一就是失去了一只眼睛。最终敌军撤退,布什也保住了他的军官伤员的性命。最终的结局,引用官方的说法就是“在他的军官伤员撤出战场之后,他决绝地拒绝了对于他自己的医疗救治……”
海军的新的出版物披露了另一番景象。当医务兵布什接近到一名负伤后不醒人事的军官身旁并为他做好血浆输液之后,这名军官突然恢复意识,瞬间跳起向山后跑去,身后拖着还举着血浆瓶的布什,这一举动也让布什暴露在日军反攻的炮火之下。在一处环境恶劣的地点,他仅有自己的手枪和军官丢弃的一支卡宾枪作为防身武器。在被布什牵制了一段时间后,日本人开始向他投掷手榴弹,并炸伤了他的眼睛、肩膀、臀部和胃部。濒死的布什逃出他的隐蔽处并设法移动到山顶,而没有察觉到他行踪的日本人在他刚刚离开不久就炮轰了他所躲避的洞穴。
此时找到一支M1步枪的医务兵布什发现他已爬上日本人身背后高处的山坡上。不知何故,从背后向日本人发动攻击的他最终设法冲散敌人,杀开一条血路回到了海军陆战队的阵地。
G:二级大副水手长欧文·弗朗西斯·哈默伯格,珍珠港,1945年2月17日
1944年5月21日,当一艘登陆运输舰照例在珍珠港的West Loch装载弹药时,该舰上的一些军需品被引爆导致巨大的爆炸。在极短的时间内,5艘登陆运输舰(编号43、69、179、353和480)报废,大约559人死伤。这些军舰上的损失不仅阻碍了对塞班岛的进攻努力,而且对珍珠港内的浅水区域的航行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于是,海军开始着手移开这些沉没的船只。
1945年2月17日,在日常的对沉没的登陆运输舰进行移位的作业中,一场事故发生了。两名在登陆舰船体内部工作的海军潜水员在浑浊的泥沙中使用喷枪作业时导致了水下的一次坍塌。二级大副水手长欧文·弗朗西斯·哈默伯格立即执行下潜任务去营救他手下的这两名潜水员。在浑浊的水中同样使用喷枪的哈默伯格能够辨清最初的挖掘通道,因为他是第一个开通它的潜水员。从密布扭曲的钢筋的陷阱中解救出一名同伴的哈默伯格继续寻找另一名潜水员,后者已经被深深困在船体之中。在近乎纯黑的钢铁迷宫中独自前行冒着氧气供给可能中断的危险,哈默伯格无视自身安危使用喷枪设法找到了另一名潜水员,但不幸的是这一举动导致了另一次坍塌,就在那名等待解救的潜水员上方的一块厚重的钢板压住了哈默伯格。胸前这块金属的重量造成了哈默伯格的死亡,但却帮助那名潜水员找到逃生之路回到水面。
值得安慰的是,哈默伯格在死后被追授了荣誉奖章,这也是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后一次因人道主义原因而非面对敌军的行动中所授出的荣誉奖章。
图中哈默伯格穿着美国海军的Mk V潜水装备,它包括Mk V潜水头盔、厚重的帆布潜水服、沉重的皮腰带、带有沉重鞋底的厚潜水鞋以及一把莫尔斯式(Morse)潜水刀。当海军炮手S. D. Stillson在1912年开始为美国测试英国皇家海军在20世纪初设立的潜水难度表的时候,这种古老的潜水服开始装备。综合测试的数据,莫尔斯和施拉德公司(Morse and Schrader)得以设计出Mk V潜水服并于1916年装备部队,而海军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将它保留在库存清单中。Mk V的设计宗旨是兼顾打捞营救和维修作业两方面的功用,然而这套服装的最大局限性是它的连接于潜水员和船只之间的空气补给管,这限制了潜水员的行动并且如果遇到水下障碍物的阻碍,潜水员将面临重大的生命危险。也许Mk V装备最壮观的使用场面是1939年,当时海军潜水员使用它营救了在新罕布什尔海岸沉没于325英尺水下的美国海军“角鲨”号(Squalus,编号SS-192)上的33名船员。参加营救“角鲨”号船员行动的四名美国海军潜水员William Badders,Orson Crandal,James H. MacDonald和John Milhaloski获得了荣誉奖章。讽刺的是,John Milhaloski也是参与珍珠港West Loch的6艘沉没的登陆运输舰的打捞行动的潜水员之一,而West Loch正是哈默伯格牺牲的地方。1955年-1974年在美国海军服役的DE1015号护航驱逐舰以哈默伯格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英雄的潜水员事业。
H:绰号“马尼拉”的约翰·巴斯隆(John Basilone)中士,隆加(Lunga)桥,瓜达尔卡纳尔,1942年10月
约翰·巴斯隆中士负责管理用来保卫隆加桥的一片防区的一个班的重机枪。和其他的在瓜达尔卡纳尔的部队一样,他的班也武装了勃朗宁M1917A1式点30口径水冷机枪。这种设计粗笨的机枪(重93磅)1917年就被美军采用了,那时还是一战时期。最终,这种水冷机枪被
M1919A4空气冷却机枪取代。M1917的每分钟射速为600发,有效射程1800码。
巴斯隆中士穿着战争早期装备给海军地面部队的标准战斗服。这种制服包括了棉制人字斜纹呢材料制作的浅橄榄棕色衬衫和裤子。蜡贴在左胸口袋黑色背板上的是海军陆战队徽章,它采用USMC字样上方加老鹰、地球仪和海锚图案。中士当时作战用的个人装备包括M1927式手枪腰带、急救包、弹药包和装他的点45口径柯尔特自动手枪的棕色皮制手枪套。1942年,老式的M1917式罐头盖钢盔被M2式“壶罐”钢盔,也就是今天的电影观众所熟知的那种款式的钢盔所取代。最后,一对黄褐色的人造革短靴和一双茶色帆布护腿组成他的全套装备,裤子的裤腿则掖在护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