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军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20号:二战日本陆军——Japanese Army of World War II。原作者Philip Warner,绘图Michael Youen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1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20号:二战日本陆军——Japanese Army of World War II。原作者Philip Warner,绘图Michael Youens。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1:一等兵,第一皇家卫队步兵,20世纪30年代末
这种土黄色军帽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所有军阶所通用的;它拥有一圈红色接缝滚边和一圈红色帽墙,不论任何兵种都是如此。帽檐和脖带是黑色皮革制成。通用的黄色金属星徽被代表皇家卫队的由植物枝叶拱卫的星型帽徽所取代。他所穿的1930年款外衣由相对厚的芥末黄色毛织物制成。在立领上兵种色——在这里,猩红色代表步兵——的燕尾型领章上,黄色的数字“1”金属徽章代表团的番号。所有纽扣都是黄色金属制的。军衔章位于肩头,由紧扣着的纵向布制的环状条带所制成;这张图上两颗黄星代表一等兵的军阶,而肩章的底色为正红色。腰带和肩带为棕色皮革制,配有三个弹药盒——其中第三个位于后背中部——刺刀挂环则隐藏在左胯部。前部的弹药盒每个装5个子弹夹,后背的则装12个。裤子由布绑腿保护起来,靴子则为棕色面料,前部绑带,脚踝部则为长排平头钉。步枪则为6.5毫米口径的1905年款有坂三八式。
A2:工兵少尉,常服,20世纪30年代末
这名穿阅兵序列着装的军官戴式样更整洁更潇洒的常服帽子,帽子上配全金色的帽徽。他的1930年版上衣不配腰带,一只挂带隐藏在上衣之下连接刀鞘。酒红色(这象征着工兵)领章牌上展示着团的数字番号,肩头的军衔牌以通常的方式佩戴,也就是金色底面上两条纵向红色条纹加一颗金星。白手套是阅兵时戴的,裤子的样式则没什么悬念。军刀搭配蒙皮刀鞘并装饰丝质蓝色垂穗,后者是尉官的身份象征。
A3:步兵中尉,中国,20世纪30年代末
常服大盖帽让位于野战中使用的锥形野战帽;军官和士兵的野战帽设计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其制作品质。图中这名中尉穿1930年版的上衣和裤子,上衣上以传统方式装饰代表步兵和军衔的领章牌和肩章牌。虽然绑腿和带扣别的皮护腿都可以用来与及踝系带短靴搭配用以显示步兵兵种的身份,但和他的许多同时代的人一样,这名军官还是私人购买了一双马靴。这也表明所有军官制服都是私人购买的,因而它们在颜色、剪裁和细节方面有时会呈现一些不同。这名中尉系絮棉面料制成的野战常服腰带,手中正测试一把8毫米口径的南部自动手枪,手枪配木制的手枪套/枪托。这种枪的库存是否存在一直是个争论,但最近(本书出版于1971年,译者注)在帝国战争博物馆发现了它的一个实物。肩章牌上多一颗星是他与图A2人物军衔相区别的象征。
B1:中佐,冬装,满洲,20世纪30年代末
日本人在面对中国和满洲的冬季服役条件时配备了不同的低温装备。羊毛帽子带有毛皮或羊毛内衬,皮帽毛耳在不需要的时候上翻系在顶端。厚重的帆布大衣采用毛皮或羊毛厚内衬和毛皮领子及袖口。由于穿这种服装很难灵活运动,所以不需要的情况下,纽扣连接的袖子可以拆掉。袖子连接处紧上方佩戴的是军衔徽章。毡靴采用焊合橡胶鞋底和软毛内衬。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带软毛内衬的连指毡手套的食指位置之下是一支“额外”的毛料扣扳机手指套。野战望远镜包则采用光滑的兽皮制作。
B2:步兵,冬季野战服,20世纪30年代末
这名士兵头戴的老式钢盔以其标志性的“尖顶”为特色,30年代末开始它逐渐被淘汰。它通过从耳前和耳后延伸下来箍住脖子的脖带来固定。头盔下面是一顶寒冷天气装备的毛料无檐套头帽,1930年版上衣的袖子露在早期版的士兵野战中穿着的无袖羊皮大衣的外面。及踝长度的绒毛内衬毡靴辅以厚毡护腿,它也拥有绒毛内衬,外侧用扣别扣紧。他的武器是明治38式步枪。野战装备包括:一只带外翻毛的兽皮背包;背包之上用带子绑成马鞍形的一条毯子;卷起的防水材料制作的半张隐蔽帐篷用带子绑在背包顶端;用带子绑在背包背面装铝饭盒的“腰子型”盒子;背包左侧棉布套子里装的带可拆卸铲把的一把挖壕铲,它的装备比率是两只铲头对应一只镐头;被带子组成的框体包裹的上色的铝制水壶出现在右胯部,其背带穿过左肩头。厚重的棉帆布挎包出现在身体左侧同样连接一条斜背背带,刺刀则悬挂在腰带之下。
B3:伍长,过渡性制,1938年
这名士官使用的这种用于中日战争的外形古怪的“龟甲”由多家公司共同研制,它可以使使用者在面对敌人轻武器扫射时安全地匍匐前进;它也被作为狙击手的一种机动碉堡来使用。这名下士穿1930年版制服,但上面的徽章是新装备的1938年版制服上通用的;军衔徽章从肩头移到了领子上,带有团的数字番号和兵种色标志的燕尾型领章牌被废止使用。右臂上的臂章——红色矩形底上单一一条黄色短杠是下士、中士和上士这一组士官的标志而非指某一具体军衔。
C1:骑兵少佐,1938年版常服
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的野战帽此时已取代了常服大盖帽,甚至在阅兵时也是如此。相比1930年的版本,新的上衣呈现更偏绿的土黄色,而领子则是翻领设计。作为一名骑兵军官的这名少佐穿裤管由粗到细的骑兵马裤和带马刺的马靴;其他兵种的军官有时也优先选择这类行头而不是绑腿、皮护腿和半长马裤或普通款裤子。军衔徽章佩戴在领子上,右胸口袋之上则是M型的兵种色徽章——图中这里的绿色代表骑兵。这些徽章在1940年以后就很少看到了。皮腰带在野战中往往被缝制的织物厚腰带所取代。斜背肩带连接着的手枪套里装1925年版的一四式自动手枪,这是一种平庸的8毫米口径武器。背包、水壶和防毒面具包用背带斜背在肩头。质量上好的军刀——可能是家族祖传了几个世纪,但重新装上了正规的陆军制式配件——装饰了象征校官的红色绳带和垂穗。
C2:步兵二等兵,1941年
老式头盔被新的带浮雕式星徽的“罐形”头盔所取代。1938年野战制服搭配全套装备。军衔徽章——一颗带红色背板的黄星——佩戴在领子上。毯子和雨衣(或是半张隐蔽帐篷)卷起绑在背在身后的背包上,铁铲的把手则露出肩头之上。两只挎包用来放个人物品、干粮、手雷或任何可能在野战中需要使用的装备。水壶通过一条皮带斜跨在右臀部。绑腿通过十字交叉的吊带箍紧防止松开。1938年版裤子是完整长度的“半马裤”,紧绷的绑腿使它们几乎呈现出纽约的荷兰移民(knickerbocker)的那种外貌。另外他的步枪是明治三八式。
C3:伍长,机枪组,1941年
野战中士兵需要携带能适应不同条件的多种装备,特别是那些特种装备。类似霍其基斯机枪的7.7毫米口径九二式机枪的备件和工具放在这名士官用肩带背着的釉面皮携行盒中。军衔徽章是传统式样的。与头盔搭配的网套用来扎植物伪装。
D1:上等兵,冬季杂役服
以标志性方式携带铲子的这名上等兵所穿着装可能是应对在中国或阿留申的机场中的清雪工作。毛料套头帽可以通过一条拉绳下翻到领子部位并紧紧罩住面部。厚重加衬的帆布工装裤里面是普通的1938年版野战制服。代表上等兵的三颗星展示在红色领章牌上,上臂位置的红色粗条V字章也标明他的军衔。窄条的红色V字章又被称为“勤奋条纹章”,他代表了有功绩的操行,同样佩戴在袖子上的这一位置。毛内衬毡鞋侧面带有防潮宽贴边。
D2:一等兵,热带野战服
这名士兵穿轻便作训服版1938年制服,它采用发绿的土黄色棉布制作。他的头盔覆盖着粗麻布套子、网罩和用树叶组成的实用的伪装。军衔徽章佩戴在领子和袖子上,野战中它们经常被摘掉。作为皮靴的替代品他穿轻便舒适安静的“足代”——一种采用厚夹板鞋底前端裂口呈“骆驼掌”型的帆布/橡胶材料制成的鞋子。他的物品装在包起像绶带一样对角绕在身前的布包裹中——在背包过于臃肿时,这种一张帆布加绑绳的简单形式利于快速装载所需的物品。他要发射的武器是著名的“膝上迫击炮”(这是一种错误的称谓,放在膝盖上发射会导致大腿骨骨折),也就是八九式掷弹筒。这种高效便携的武器可以弥补手榴弹和普通迫击炮射程之间的空白区域。它还拥有可调开火装置用以快速准确的设定到所需的射程;弹筒的口径为50毫米,炮弹也可用步枪发射。它能发射九八式高爆弹、九一式榴弹(图中所示)、九五式烟雾弹和其他几种炮弹。九一式榴弹是一种击发武器;它的黄铜帽需要被击发——通常放在发射者脚边的它要在保险丝拔掉之后才能发射。
D3:炮兵少佐,热带常服
军官版的1938年版热带服穿着时经常把衬衫领翻在外面(如图所示)。遮阳头盔是第二版的(参见图G2),采用软木制成并包白色面料制成的套子。兵种徽章佩戴在胸前口袋之上,军衔牌则倾斜地固定在翻领的下领角。马裤搭配着带扣别的皮护腿和短靴。斜背的背带连接着装8毫米口径九四式自动手枪的手枪套。
E1:少将,1938年版军官大衣
超出规定的一点是战争中期野战帽在大多数场合下都替代了大盖帽。这名老军阀穿的是1938年版的军官大衣——这款样式潇洒剪裁上乘的双排扣服装带有两排各6颗镀金色纽扣。口袋是倾斜深开口的,身背后则配一截“小腰带”,大衣左侧的开槽用以固定军刀的吊带。领子上的军衔徽章是传统风格的。袖口之上的三条红棕色缎带与军刀的红/金两色绳带一样象征着将官军衔。将官的军刀通常是质量上乘的家传宝物。
E2:步兵,热带野战服
丛林战役中日本军队频繁着短袖系列服装参加战斗,说到图中这种是为了感觉更舒适而将袖子裁了下来,或者可能是为了将袖子作为绷带来使用——从战争相当早的阶段开始日本陆军就开始面对几乎每种医疗用品都相当短缺的恶劣局面。粗麻布制成的头盔套子和往往是白色的种类各异的围巾频繁出现。裤子、绑腿和靴子也是通常式样的。将所有军衔标志都摘除的这名士兵正操作一只粗劣但有效的弹幕射击迫击炮,一支简单的炮管闩入底端带一只长钉的木块中,长钉根据需要的角度插入地面中。炮弹发射后会弹射出大量带米纸降落伞的高爆弹射物。士兵的弹药胸包中可装6发迫击炮弹。
E3:装甲部队准尉
日本人并没有大量使用它们的坦克部队——一个很好的解释是局促的丛林战并不适合坦克发挥作用,同时日本的坦克设计落后盟军至少十年。不过他们装备了一种专用的坦克制服,它包括带耳机的絮棉皮制保护头盔和一件式外套。这名准尉两臂佩戴标明专业等级的军衔臂章,这种徽章或戴在左臂或戴在右臂或两臂都戴或两臂都不戴,有些出现在一件式外套上,有些出现在其他各种种类的保护服上,其使用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一只野战眼镜装在织物盒子里,带斜背带的装九四式自动手枪的手枪套是胶化织物铸件,随着战争的进行,这种材料更多的开始取代皮革制品;除了原料短缺的问题,在东南亚潮湿的丛林环境中皮革制品使用寿命短也是一个原因。8毫米口径的九四式手枪设计和工艺都非常差劲,它可能是曾经量产的手枪中最丑陋的一种,而它的性能和它的外观一样糟糕。
F1:中尉,陆军航空兵
这名飞行员穿夏季飞行服,它包括一顶皮制飞行头盔、一身带毛领和拉锁以及斜开口的口袋的一件式绿色棉布飞行服以及一双带毛内衬的皮靴。飞行服采用塑料或骨质纽扣,尉官的军衔章缝在胳膊上。白色丝制围巾的使用则非常普遍。
F2:步兵,狙击手斗篷
虽然射术没有那么杰出——日本狙击手的射击训练距离只有300码——但他们却是伪装的高手,并且能抱着赴死的耐心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地隐藏起来等待目标。这名狙击手在粗麻布头盔罩和网罩上固定树叶伪装,脸上抹上泥巴并罩上绿色棉纱防蚊网。更多的绿叶植物绑在他的腿上,大脚趾分开的“足代”靴则绑上用来爬树的倒钉。斗篷则是由拥有不同色调绿色的粗糙羽毛状棉布面料制成的;事实上它们连接在一件同材质的无袖马甲上。步枪是1939年版的7.7毫米口径九九式,随着战争的进行它逐渐取代了明治三八式步枪。步枪在枪托前端下方安置一支可折叠的单脚架。配有软橡胶目镜的4倍瞄准镜固定在步枪上方,这种混合焦距型瞄准镜可提供20度的瞄准视野。涂漆的帆布盒用来装不使用时的瞄准镜。
F3:步兵,热带杂役服
野战帽被改制出一种热带版本,它由薄斜纹布材料制成并挂着四条遮阳用的布条。袖子到肘部的衬衫和长度过膝的短裤在西方人看来非常奇特。矮腰短袜外面穿的是足代鞋。这名勤务兵为一名军官提着餐盒和水壶——相比士兵的版本它们拥有更好的设计。
G1:伞兵新兵,1943年
这名伞兵戴早期版本的采用皮料内衬的头盔,这一时期前线部队会选择丢弃它们而使用受欢迎的光滑帆布盔顶的版本。伞兵身穿绿色棉外套和胶化帆布高筒靴。通过按扣扣紧的胸前背包可以装可拆卸型的百式冲锋枪。
G2:戴早期遮阳头盔的二等兵
日军使用的早期版本的遮阳帽带有一圈圈水平缝制的加衬棉套子,它可以套在普通的钢盔外面以抵御太阳光的直射;蜂窝型的外观是它的标志特征。这名士兵还批一件作为雨衣使用的半张胶化隐蔽帐篷;他拖拽的一只箱子上写有暗色字体的“手掷弹”字样。
G3:军曹,伞兵部队
这名士官穿带四个兜的轻便热带上衣和热带版裤子,戴配有护颈帘的热带野战帽。翻领上领角上展示着军衔领章。右胸前口袋之上是陆军伞兵徽章:土黄色背板红色图案之上代表日本天皇的金色风筝。这些徽章从1942年9月开始采用。这名军曹正在教导一个班如何操作可拆卸的7.7毫米口径九九式步枪。
H1:军官,热带野战常服,1944年-45年
出于安全原因,这名军官摘掉了所有的军衔徽章;他的军刀足够他的手下能认出他来。他穿戴短袖的轻便斜纹布衬衫、薄斜纹布“半马裤”、绑腿和短靴。他身上斜背的绳子连接着一四式自动手枪、水壶、地图包和野战眼镜包。
H2:热带野战服,1944年-45年
战争的最后一年,野战中的日本部队需要忍受所有必需品都极端短缺的局面,这从他们的外观上也得到体现。极端情况下,他们会只戴一顶帽子,穿一条兜裆布和一双临时性的凉鞋投入战斗。这名步兵还没到戏剧性的这一步。他还穿着热带衬衫和裤子,袖子和裤腿分别被裁到了肘部和膝盖,个人装备也只保留了一部分。帆布包和绳带绑起的半张隐蔽帐篷交叉斜背在身上。箍紧挎包和水壶的腰带是织物材料而非皮革的。头盔之下他反戴着一顶野战帽——这种普遍的习惯贯穿战争始终。他携带一支九九式轻机枪,这种7.7毫米口径武器与布伦式机枪基本相像,战争的最后两年它开始取代6.5毫米口径的九六式轻机枪。
H3:兵长,伞兵部队,1944年
1944年在菲律宾,突袭团被当成普通的步兵来使用;遭遇战中他们穿的是普通的陆军热带制服以及绑腿加短靴而不是他们的跳伞靴。不过,图中这名投掷一枚陶制手雷携带一支百式伞兵冲锋枪的士官头戴的是伞兵头盔。这种第三版头盔拥有球形轮廓并配帆布套子。他携带两只挎包来装给养和弹药,与装百式冲锋枪的8毫米口径子弹弹夹的特殊弹夹包不同,挎包在前线有足够的供应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