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甲军品资料网

    首页 > 背景资料 > 军品图书
  1. 内容

德国的殖民地部队和海外部队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90号:德意志帝国殖民地和海外的部队(1885-1918)-Imperial German Colonial and Overseas Troops 1885-1918。原作者Christopher

  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490号:德意志帝国殖民地和海外的部队(1885-1918)-Imperial German Colonial and Overseas Troops 1885-1918。原作者Christopher Wilkinson-Latham,绘图Michael Roffe。以下是该书的封面:

 


A:德属西南非洲保护部队(SCHUTZTRUPPE),19世纪90年代

A1:少校,约1894年-1896年

这种平顶圆筒帽(Kappi)是最初保护部队各级人员通用的,之后根据1896年11月的命令它被带帽檐的德式野战帽取代。灰色布料制成的这种平顶圆筒帽的帽墙上的一圈带子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殖民地(矢车菊蓝色代表了德属西南非洲、白色代表德属东非、红色代表喀麦隆);军官版带有一条银色等级帽环;前端是小号的黑白红三色帝国帽章。土黄色的棉布上衣从1894年起受批准供军官在高温地区使用并作为与灯芯绒材料制服二选一的一种服装(灯芯绒和棉布制服在1888年以前就被老的殖民地地方长官的部队所使用)。最初的立领被更为舒适的立翻领所取代;它带有两只向内倾斜的带折纹的胸前口袋但没有下摆处的口袋。殖民地标志色的滚边环绕着领子和前襟,翻袖是灯芯绒制服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波兰式”尖头形状。保护部队军官的军衔通过本土和殖民地制服上的帝国陆军式肩章来表示,它们的背板都是相应的殖民地标志色。下级军官的肩章采用银色盘纹绒线底板,之上加黑红两色丝线制成的“箭头”组成的锯齿形装饰,高级军官的为交织绒线底板,上面加代表他们相应军衔的“扣型章”。这名少校的腰带和剑绳是带黑红两色线的银色,镀金色腰带别上展示着帝国王冠图案。野战中通常会配备“武装带式”皮腰带但不带剑。新的制服元素的替换是从1896年开始逐步展开的,以前的和新的款式可以在照片中同时看到。

A2:骑兵,灯芯绒制服,1896年开始

在全为欧洲人组成的西南非洲部队中,骑马步兵的列兵们被指定担任骑兵的职务。1896年的“西南帽”(Südwesterhut)为灰色毡子质地,帽檐边缘和帽带是殖民地标志色的,帽檐右侧上翻钉住并展露出巨大的帝国帽章。早期的灯芯绒常服在1894年得到改良,额外增加了该殖民地矢车菊蓝色的领子和尖头的“波兰式”翻袖口以及编织纹(Litzen)装饰——征募军人的是中央带一条红线的单独一只白色的这种装饰物,高级士官和军官的为两只再加上银色金属线装饰。征募军人的肩章是带有红黑两色箭头形丝线花纹的白色马海毛材质。上衣只带有胸前口袋,前襟为6颗白色金属纽扣,一如既往,纽扣上展示着帝国王冠图案。裤子外侧裤线最初带殖民地标志色的滚边,但1913年12月29日的命令废止了这一做法,现实是这种滚边继续存在了若干年。这名骑马步兵在短靴(与骑兵靴二选一使用)外面穿皮制长护腿。在1894年1月27日一项命令发布之前,各州标志色的辫花灯芯绒神枪手系索自右胸前佩戴,这是他们之前所在的团赢得的,那之后他们得到的是奖给保护部队的帝国标志色的版本。

A3:骑兵,灯芯绒军用上衣,约1897年

依据1896年11月的命令出现的这种新式灯芯绒上衣在德国作为本土制服来使用,在非洲则作为冷季常服使用。很快,1897年3月11日,另一条命令指出要在德国使用一种新的剪裁相同的浅灰色本土制服来替代它,但在非洲它仍被保留使用。新的灯芯绒上衣采用殖民地标志色的立翻领和“瑞典式”的直边翻袖,并且编织纹(Litzen)装饰得到保留。上衣没有可见的口袋,前襟通体和身背后扇贝型褶纹上的三颗纽扣都带有殖民地标志色的滚边。这种上衣带8颗前襟纽扣、每支袖子上各两颗纽扣,肩章带上还各一颗用来固定肩章带的小号纽扣。征募军人的肩章带军衔徽章的设计没有变化;士官继续通过领子和袖口的银色编纹镶边来表示身份,同时还要配上领子侧边的纽扣。这名骑兵穿普鲁士龙骑兵标准制式的马靴,配备保护部队的棕色腰带及骑马用的弹药包装备,后者通过身背后的扣别固定。同一时期军官们被批准使用灯芯绒上衣(Interimstock),它的裁剪与本图上衣类似但采用无装饰但带有殖民地标志色滚边的灯芯绒领子和袖口。

A4:下士,灯芯绒制服夹克(Litewka),约1897年

这名下士戴有帽舌的野战帽,1896年11月19日开始采用的它替代了平顶圆筒帽。这种灯芯绒帽子采用殖民地标志色的帽墙和黑色帽舌,有时候也带黑色脖带。一种这种帽子的浅灰色版本——来自于1897年版的本土常服——在非洲也可以看到。新的低温和高温环境用野战制服在同样一条命令中被要求使用;又一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年之后又会看到不同版本的服装混搭的情景。冷天穿的灯芯绒夹克是德属西南非洲所独有的并且所有等级人员通用。它带有暗门襟以及不带装饰的灯芯绒立翻领和袖口,同时不带彩色滚边。四个内置口袋中胸前的口袋盖角度稍微内倾,下摆处口袋的口袋盖为水平,它们都采用暗纽扣设计。仅有的可见纽扣是身背后用来支撑腰带的一对小扣子和毫无变化的肩章上的扣子。士官通过这身制服左上臂上的大号银色V字章来表明身份。1913年12月29日的命令让这身服装替代了灯芯绒军用上衣(Waffenrock),于是它被更名为灯芯绒野战服上衣。不清楚的是这道命令在多大范围内得到了执行,因为大战之前8个月殖民地的补给线就被切断了。同样在1896年11月出现的土黄色棉制高温制服带6颗前襟纽扣、无装饰的领子和袖子、采用内倾带纽扣的口袋盖的折纹胸前口袋以及(同样纽扣扣紧)口袋盖为水平的下摆口袋盖。独一无二的,滚边(所有殖民地通用的蓝色)出现在了领子、前襟和袖口上。同样,士官的V字章佩戴在左袖子上。

 

B:中国,1900年-1914年

B1:士兵,第1(普鲁士)团,东亚远征军团,1900年-1901年

这名自行车步兵戴特为中国服役设计的草帽。形状与殖民地保护部队的“西南帽”类似的它带有窄条帽带,帽带颜色代表各个连(第1连为白色、第2连为红色、第3连为黄色、第4连为蓝色)。巨大的帝国帽章之下是一枚采用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或巴登州标志色的小号帽章。1900年8月12日的命令让这种不受欢迎的帽子被全土黄色带灰色皮帽檐的野战帽(Bordmutze)所取代,而在1900年12月增加使用了海军的1895年版热带头盔(Bortfeldt),它完全为土黄色并挂着遮阳护帘。采用立领的土黄色棉布上衣(Dril lichrock)是陆军的杂役服夹克(Drilljacke)的改进版。图中显示它只有一只左胸前口袋,6颗黄铜色前襟纽扣和素色的袖口,但是可以看到各州的版本会有所不同。平整的后背部带有两颗腰部的纽扣和两条纽扣固定的用来穿腰带的套环。在冬天这些带团的红色番号徽章的白色肩章会佩戴在陆军的蓝色本土服役版制服夹克(Litewka)上。士官上衣的领子前端和上缘装饰着一条交织着宽条红线与窄条黑线的白色缎带镶边,同时搭配侧边纽扣。由于装备了行军裤而没装备马裤,骑马人员有时会穿着本土服役用马裤并搭配土黄色上衣。由于远征军是由最优秀的志愿兵组成的,所以可以从照片中看到大量人员佩戴神枪手系索的情景。黑色皮革装备包括了1895式弹药包,此外还有Gewehr 98式步枪。

B2:警员-士兵,青岛警察部队,1909年-1914年

1909年第3海军营中国人连的剩余人员被吸收加入青岛警察,而青岛警察是由来自该营或海军炮兵连的骨干人员领导的。东亚远征军团/占领旅也组建了中国人部队,直到他们的上级部队在1901年至1909年间回国这些部队才被裁撤。图中这名骑马警察穿深蓝灰色冬季絮棉制服,同时穿戴相匹配的头巾和马靴;同样还可看到绑腿或带毛内衬的中式靴子的使用。他携带一支不带剑绳的德国M1889式骑兵马刀,在需要的情况下他也会使用步枪。每个人都佩戴一只左袖臂章,上面用字母和中文显示个人的服役号码。图中隐藏不见的是他传统的辫子,辫子掖在背后的背带里。

B3:炮手,第1东亚野战炮兵营,东亚占领旅,1901年-1909年

从1900年至1901年,根据命令新的冬装和夏装制服一件件地被更新并在1901年2月9日依照命令得到整合。冬装与夏装的裁剪类似,但颜色分别为野地灰色和土黄色。图中这种“1900年版”衬衫式上衣(Rockbluse)采用立翻领、暗门襟、无装饰的袖口(冬装为翻袖)、后背处带三颗纽扣的扇贝性下摆折纹和采用暗藏纽扣的四个口袋,胸前口袋盖的角度稍微倾斜。领子、前襟、袖口和后背处的折纹都带有红色滚边。肩章采用兵种色,也就是图中的红色,上面还加上黄色的燃烧的炮弹图案徽章;带兵种色滚边的素色肩章也可以在照片资料中看到。士官的领子上环绕着白红黑三色缎带镶边(以及相应的侧边纽扣),同样的装饰也环绕在袖子上,同时左臂佩戴一条V字章。行军裤外侧裤线带红色滚边,马裤则没有。冬季的野战帽为带红色滚边和兵种色帽墙的野地灰色,夏季的则为带有用一颗纽扣固定的遮阳帘的全土黄色(帽檐是灰色的,脖带为棕色)。M1902式热带头盔(见图C2)作为夏季常服的一部分来使用。与M1909式弹药包类似但采用灰色皮革制作的新的弹药包分别三个或两个一组佩戴而不是单独一个个佩戴。

穿冬季出行服的这名炮手来自于第1东亚野战炮兵营。他的新制服包括了球形顶的M1900式炮兵帽(Kugelhelm),这种灰色毡子冲压而成的帽子带有皮制的前后帽檐、鹰徽和右侧的帝国帽章——占领旅建立以后区分各州的标志就不再出现了。他的卡宾枪刺刀藏在身跨侧;注意他胸前佩戴着1901年中国战役奖章。1905年,一种新的野地灰色夏季制服替代了土黄色制服,但款式上说只是胸前口袋变为带折纹的样式,口袋盖为尖头形状。

 

C:海军营,1900年-1918年

C1:海军士兵,第1海军营,基尔,约1900年

这名海军陆战队员穿征募军人的深蓝色M1893式制服夹克(Litewka)和白色的夏季裤子;冬季裤子是带白色滚边的深蓝色。上衣采用白色的领子和袖口以及蓝色的勃兰登堡式袖口扣别。白色肩章上展示着黄色徽章:帝国王冠、下方的交叉的海锚和再下方的小号的营的罗马数字番号。无帽檐的蓝色野战帽采用白色帽墙和滚边,军人们被允许私人购买图中这种带硬化帽檐的士官式帽子作为出行服的一部分。人物手持一顶猎击兵式平顶圆筒帽,上面装饰椭圆形帽章和其下方的老鹰加海锚图案黄铜色帽徽;与猎击兵的版本不同,海军士兵的版本在脖带纽扣一圈没有环绕的花结装饰。

C2:中士,第3海军营,青岛,1914年

1898年6月13日,相比陆军,这支部队根据命令较早的得到了土黄色的热带制服;之后这身服装也被其他海军陆战队海外分队所使用。照片显示了蓝色和土黄色服装元素混搭以及高级士官和军官的白色和土黄色服装元素混搭的情况。这种带立翻领前襟纽扣为6颗的上衣拥有两只用纽扣扣紧的下摆处口袋、无装饰的袖口与后腰设计以及与图C1相同的肩章。士官的袖口和领子上环绕的缎带装饰与陆军的土黄色上衣类似,但领子上表示军衔的纽扣位置更靠前而不是与肩章位置相对。1898年的热带头盔还是白色的,帝国帽章之上则装饰白色金属帽徽;1900年6月28日开始帽徽变成了古铜色。1905年,士兵和下级士官的头盔正式变成了土黄色;当然,照片证据证明土黄色头盔或头盔套早在1900年就出现了。1902年版热带头盔在1904年至1905年间装备给了西南非洲的海军陆战队以及在中国的这个营,与第一版不同的是它带有长的可向上折起的后帽檐,但显然在后部挂上遮阳帘后这种做法就行不通了。步枪是Gewehr 98型;皮革装备搭配1895年版弹药包,早期装备的弹药包涂成黑色后来的则是棕色。海军陆战队参加了平叛赫雷罗族的战役之后,这身制服很快被穿坏了,代替它们的是保护部队的版本,其中包括了他们的宽檐帽和扣别在身背后的皮装备。

C3:海军士兵,第1海军陆战队师,比利时,1917年-1918年

在弗兰德斯的海军步兵在大战开始时穿的是他们的蓝色本土服役常服,虽然1914年9月4日授权他们使用陆军式样的M1910式野地灰色制服,但这种制服到位的非常缓慢,于是蓝色制服直到1915年3月1日才正式停止使用。尽管1916年6月10日得到了使用授权,但图中这种M1915式上衣一直到1917年才出现;一些团的照片显示M1910式、M1910式的改进版以及M1915式上衣同时穿着的情况。海军陆战队部队在他们的领子上保留了黄色编织纹(Litzen)装饰,而白色滚边只出现在配黄色徽章的灰色肩章上。灰色野战帽带有白色的帽墙和帽顶滚边,不过前者往往被灰色条带遮挡住。图中人物戴的是M1916式钢盔,他仍然使用着老式的M1895式弹药包来配他的染成黑色的皮制装备。

 

D:德属东非保护部队,1914年-1919年

D1:士兵,带大衣的本土制服,1914年

1897年3月11日,浅灰色的布面制服(Tuchuniform)被批准供所有殖民地的保护部队中的德国人使用,而在西南非洲它被当做了阅兵制服。不带口袋的上衣前襟纽扣为8颗,翻袖为“瑞典式”设计;立翻领和翻袖采用殖民地的标志色并加上白色或银色的编织纹装饰(Litzen);前襟和后背折纹处的三颗纽扣都带有殖民地标志色滚边。像医生、财务人员和军械工人这些非战斗人员穿同样的制服但上面的标志色为他们自己的兵种色。图中这名骑兵穿马裤和马靴,这些几乎全被隐藏在单排扣的普鲁士骑兵大衣下面。这种骑兵大衣带6颗前襟纽扣、宽翻领和深翻袖、角度倾斜的口袋、纽扣扣紧的口袋盖、后部的深开口以及用来调节松紧的带一颗纽扣的半长布腰带。1896年11月19日,殖民地标志色的肩章和领章被批准使用(但在西南非洲,至少在1894年蓝色领章就在使用了)。1899年11月28日,编织纹装饰(Litzen)被批准使用在领章上。

D2: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Paul Emil von Lettow-Vorbeck)中校,1915年

冯·莱托福尔贝克中校穿保护部队军官的野战制服,这种根据在欧洲的征募军人版1896式土黄色夏季制服设计的服装在领子、前襟、袖口和裤子上带有矢车菊蓝色滚边。这身制服授权供所有非洲殖民地使用,只有肩章的白色背板能代表它属于东非。随着在东非的战争的延续以及冯·莱托福尔贝克得到再补给的渠道不断被切断,欧洲籍军官和士兵的着装日益混搭,民用服装、临时性着装和缴获的协约国的服装被大量使用。

D3:一支野战连的非洲土兵号手

非洲土兵的帽子是塔布什帽(tarbush),它的式样为轻质柳条框架外套土黄色布料并加上护颈帘,有时候护颈帘会卷起。1896年开始授权了一种白色金属制帝国鹰徽的使用;那之前偶尔可见的是野战连的金属数字番号帽徽,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什么帽徽也没有的。浅土黄色制服包括了带5颗前襟纽扣、素色立翻领和肩章带并且没有口袋的上衣以及相匹配的过膝裤子、绑腿和靴子。乐手通过土黄色/红色的“燕巢型”肩饰来表明身份。作战中,乐手们可以作为步兵或扮演担架手的角色。后一种角色中他们会戴有红十字图案的白色左臂袖标或缝在左上臂位置带红十字的白色圆形臂章。注意老式的1895年版弹药包的使用;只有很少量的东非保护部队在1914年得到了Gewehr 98式步枪,之后的物资供应就只能靠极少的能够突破封锁线的船只了。

D4:回国的战俘,柏林,1919年

这名冯·莱托福尔贝克麾下的老兵在南非的战俘营待了几个月后回国,他的部分着装是被废弃或改良的英国制服,不过他保留了东非保护部队的灰色野战帽和他自己的一级铁十字勋章以及左胸前折起的殖民地战役奖章的绶带。

 

E:殖民地辅助部队,1914年-1918年

E1:一支保护部队连的预备役军人,德属东非,1914年-1918年

不仅冯·莱托福尔贝克(von Lettow-Vorbeck)上校使其保护部队野战连的数量加倍,而且1915年3月他还成立了9支由欧洲人志愿兵和预备役军人组成的“神枪手连”。他们的数量和质量迥异,一些只能从事营地工作,而一些(比如第8连和第9连)则是作为机动力量的一流的骑马步兵部队。图中这名预备役军人戴土黄色的热带头盔(显然是M1902式,1913年正式装备保护部队),一条头巾环绕包裹住头盔,小号的帝国帽章之上则钉着取自塔布什帽(tarbush)上的土兵用的鹰徽。没有口袋的上衣和带无装饰的黄铜色扣别的棕色皮腰带都是装备给安全部队的非洲土兵的典型物品;他的骑马护腿则是典型的殖民地欧洲人的装束。肩章带上套着帝国标志色的小号布制套别,而装备给他的武器则是一支11毫米口径的毛瑟M1871/84式步枪。

E2:预备役军人,德属新几内亚,1914年

试图多少呈现些统一着装风貌的这些预备役军人穿着各式各样的土黄色服装,戴宽檐帽并用两臂上绿色(1912年以来成为该殖民地正式的标志色)的袖标和/或帽章作为统一标识。装备通常包括了1909年版(如图,固定在配有海军版腰带扣的皮腰带上)或1895年版的弹药包,它们也被在新几内亚的警察部队所使用。

E3:志愿兵,民兵,萨摩亚,1914年

这支平民军队是萨摩亚的种植园工人、商人和公务员临时组成的,他们穿土黄色服装,有些人戴着宽檐帽。和大多数的预备役人员一样,这名志愿兵也配备了过时的装备:一支M1871/84式步枪和一只挂在海军征募军人版腰带扣别下方的单体的M1874式弹药包。

E4:预备役军人,喀麦隆,1914年

他戴着与E1人物款式相同的头盔,上面同样带有从土兵的帽子上得来的鹰徽帽章,4颗纽扣的土兵上衣不带口袋,领子和袖口边缘是这一殖民地的标志色红色(参见图F4)。他还额外佩戴了国家标志色的袖标来强调他实际上是名正式的战斗人员。虽然他的装备是拼凑起来的——一个或更多的老式1895年版弹药包固定在保护部队的德国军人版腰带上,腰带似乎还通过带子支撑着一只干粮包——但他还是足够幸运的拥有了一支新式的7.92毫米口径Kar98a型步枪,这种枪大多是装备给喀麦隆保护部队中的德国籍人员的。

 

F:土著殖民地部队

F1:警察-上等兵,威廉皇帝领地,约1910年

这名德属新几内亚本土警察部队中的美拉尼西亚人士兵穿戴土黄色的海军式制服和野战帽,两者都带红色镶边。单独一条左袖V字章代表他是名上等兵。

F2:警察-士兵,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约1910年

可能是驻扎在卡罗林群岛的来自警察部队的这名士兵穿海军式上衣(他们还像喀麦隆的保护部队一样穿白色或土黄色的七分裤来作为杂役服)。采用半长袖、带一圈蓝边的方型领口以及胸前带三条横条的上衣上没有任何徽章。和美拉尼西亚警察(图F1)一样,这些士兵也装备着带红边和小号帝国帽章的土黄色大盖帽以及深红色的围裙。一种更为实用的帽具是帽边上折展示大号帽章(通常在右侧,但至少有一幅照片显示帽子前后戴反的情况)的巨大草帽。皮制装备通常是棕色腰带加征募军人的腰带扣再加上或不加1895年版的弹药包,不过,偶尔他们还会装备较全套的行军装备。常用武器是带刺刀的M1871式毛瑟步枪,但稍后毛瑟卡宾枪也得到装备。

F3:警察-士兵,多哥,约1912年

大约1910年开始,带红边和深土黄色帽檐的野战帽开始取代1891年版的“帽边上卷”的菲兹帽(Fez,见图F4,警察的版本带有黄铜色的鹰徽),不过一些多哥警察部队可能保留使用了菲兹帽直到1914年。不带口袋的1894式土黄色制服与在喀麦隆和东非的保护部队中的非洲土兵所穿的类似但前襟纽扣为5或6颗同时不带土黄色的肩章。供多哥警察使用的上衣带有红色立领和黄色(1912年开始采用的殖民地标志色)镶边(比如袖口处)。上衣下摆掖在过膝裤里面,红色宽腰带围在装备之下——图中的装备包括了老式的M1874/87式弹药包。绑腿和靴子的使用是非常罕见的。

F4:中士,喀麦隆保护部队,约1912年

他戴西非特有的1891年版“帽边上卷”(或被称为“被压扁的”)红色菲兹帽,帽子上装饰深蓝色垂穗和白色金属鹰徽。大约在1900年开始采用的无口袋的土黄色上衣采用4或5颗白色金属制前襟纽扣及土黄色的肩章;注意领子处红色的镶边和缎面“横条”以及尖头的袖口镶边。相匹配的裤子搭配蓝色/灰色绑腿和棕色短靴,当然一些士兵是打赤脚的。他的武器是Kar98a式卡宾枪;老式的M1895式弹药包仍在使用,但1914年时喀麦隆的土兵已经得到了棕色皮革制作的M1909式装备。他的轻便的行军序列装备包括了卷起的毯子或帐篷片段;身背后背着干粮包,水壶通过环套穿在腰带上(图中不可见)。注意土兵并没有代理军士长(Vize-Feldwebel)这样的军衔,他们在左袖子上佩戴一到四条红色V字章分别代表了上等兵、下士、中士(当时德国采用的军衔)和军士长。在西非,土兵士官并不能使用土耳其式的军衔称谓,那是最初德属东非要从苏丹人中招募新兵所采用的做法。一名非洲裔军士长穿着带四个口袋、装饰蓝色滚边的1896年版土黄色上衣——这是保护部队中的德国裔人员才穿的服装——是只有在喀麦隆才能看到的。

 

G:殖民地警察部队

G1:上等兵(Ombascha),警察部队,德属东非

这名非洲人上等兵采用对等的传统土耳其式军衔称谓。他穿1896年至1914年间采用的制服。执勤时土黄色塔布什帽(tarbush)会配上比保护部队的非洲土兵能够使用的那种帽徽(见图H2)尺寸更大的黄色金属鹰徽,不过,图中这种穆斯林的红色菲兹帽是非执勤状态下戴的。浅土黄色无袖制服与保护部队使用的款式类似,在单独一条红色等级V字章之上是椭圆形的白色臂章,上面的红色字母“P”代表警察(Polizei)。

G2:警官,地方警察,德属西南非洲,1905年-1909年

这名德国人高级士官穿1896年版保护部队式样的上衣,但颜色为标志性的深土棕色。上衣带6颗前襟纽扣;胸前口袋带折纹,下摆处口袋不带折纹,口袋盖为尖头并用纽扣扣紧;肩章和立翻领为绿色。地方警察的等级徽章在肩章上表现为排列的缎带、在领子上则为“扣型章”,袖子上则为绿色的缎面袖带(往往被省略掉)——顶端的一条会形成一个圈。骑兵马裤是棕色或较浅颜色的灯心绒或斜纹布材质的。棕色宽檐毡帽带有浅土黄色帽带和位于前端的小号帝国帽章,上翻钉起的帽边上展示着黄铜色的帝国王冠徽章。可拆卸的弹药背带可携带这支部队使用的各种步枪和卡宾枪的子弹;最常见的轻武器则是1883年款Reichsrevolver左轮手枪。从1905年开始,中士以上级别人员开始携带类似于普鲁士轻骑兵马刀那样的刀具,但在1909年6月24日之后它们就不再出现在实战中了。

在该殖民地,非洲人被作为辅警来使用,他们穿标准的保护部队制服但去掉了领子和袖口上的编织纹(Litzen)装饰以及肩章,他们通过围在装备下的红色宽腰带来表明自己的身份。1907年之前他们就装备了标准的德国地方警察的制服,同时佩戴带白色“LP” (地方警察的缩写)字样的红色袖标来替代宽腰带。一战爆发后大多数警察被并入保护部队并接受保护部队的制服。

G3:士官,菲塔菲塔仪仗队,萨摩亚,1910年

带蓝边的白色制服包括了无领上衣、围裙(lava lava)和无帽檐带小号帝国帽章的野战帽;士官戴有帽檐的帽子,袖口带两条蓝色袖带。这种萨摩亚人仪仗用的宽绶带的实例今天保存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

G4:军士长,警察部队,多哥,约1910年

以保护部队1896年版上衣为基础设计的这种白色热带上衣不带原版的那种蓝色滚边,这种上衣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所有殖民地警官和高级士官的规范着装。他的白色大盖帽采用黑色皮制帽檐、红色帽墙和滚边以及通常的小号帽章。另一种可选帽具是小号帝国帽章上加黄铜色鹰徽的白色热带头盔,头盔底部环绕银色/红色/黑色绳带扭成的帽绳。在作战中使用的是这种制服的土黄色版本,不过或更常见的是白色和土黄色服装元素的混搭。这名警察的警衔等同于军士长;在多哥警察中,独一无二的警衔V字章同时在两臂上佩戴。1912年黄色被规定为多哥的标志面饰颜色,但在一战之前,它并未完全取代红色的使用。

 

H:徽章和奖章

下列几种帽章在尖顶盔、热带木芯头盔、平顶圆筒军帽和德国殖民地与海外人员使用的帽子上出现。

H1:东亚远征军团使用的尖顶盔帽章

H2:刚果、喀麦隆和东非的非洲土兵使用的土耳其式帽子(Tarbush)的帽徽。

H3:海军营的平顶圆筒帽和热带头盔上使用的帽章。

H4:德国殖民地军官官方版尖顶盔帽章。

H5:德国殖民地和海军陆战队部队使用的腰带扣别

 

以下是为殖民地服役特设的奖章和嘉奖:

H6:1900年-1901年中国战役奖章,奖给义和团运动期间德国的战斗和非战斗人员。

H7:1904年-1908年西南非洲战役奖章,奖给所有在赫雷罗人(Herero)和那马人(Nama)叛乱期间在殖民地服役的德国人。

H8:殖民地服役奖章,奖给所有在殖民地和海外战役中服役的帝国武装力量的德国战斗人员。

H9:大象嘉奖,1921年由重建部部长设立奖给1914年至1918年间所有在殖民地的作战行动中服役的老兵。


H10:狮子嘉奖,由德国殖民地老兵联盟(Deutschen Kolonialkriegerbund)在1922年设立。它存在两个版本:银色和铜色,前者颁发给所有殖民地和海外部队的老兵,后者颁发给那些在本土但为殖民地工作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