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随时随地做手冲咖啡?铠斯 mini 多功能泡茶咖啡杯评测
大家好,那个吃螃蟹的我又来了。不过今天咱不吃螃蟹,来聊聊咖啡泡泡茶。
大家好,那个吃螃蟹的我又来了。不过今天咱不吃螃蟹,来聊聊咖啡与泡泡茶。
作为一个产茶地长大的山娃子,从小到大都离不开喝茶。对茶叶的认识理解还凑合。
作为一个(伪)咖啡爱好者,无论是办公室办公还是出户外来到大自然,都喜欢喝上一杯高品质的咖啡,整个人一下子就满血复活了。
一杯入魂咖啡因
在家或在精品咖啡馆、茶馆,想要喝上一杯高品质的咖啡或茶,对我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儿。但到了户外大自然,想要喝上一杯保持或勉强维持及格分以上的茶或咖啡,就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了。生活要有仪式感,户外生活更是如此。试想在经历一天的辛苦跋涉后到营地喝上一杯热茶,亦或是第二天一早观日出喝上一杯优质咖啡,唤醒全身,这才算得上是户外生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我们就从户外冲泡咖啡或茶叶的器具说起。
要想在户外做一杯合格的手冲咖啡,就必须具备以下基础(刚需)器具: 滤杯,滤纸,分享壶或个人水杯,手冲壶或水具(细口水壶注水效果更佳,当然控水高手用反应堆也能做手冲啦)。 其他:咖啡豆或磨好的咖啡粉。热水(可以携带也可以现煮)
可选器具:磨豆机(现磨的咖啡豆香气表现更加,当然对研磨品质要求高或者磨豆机不太好的朋友也可以提前磨好,但香气发散是个问题。各有利弊),筛粉器(如果磨豆机不够好或对咖啡粉品要求较高的可以使用),电子秤计时器(精确冲泡水粉比),温度计(最适水温获得最佳萃取口感)等。
同时携带上述手冲咖啡器具,就有一大推装备,重量大体积大,怎么带,如何避免磕磕碰碰都是个问题。
休闲腐败线,可以带上全套手冲咖啡器具,把咖啡分享给身边的人。
而对于艰苦线和长线来讲,带上全套的手冲设备不是不可以,实在太累人。因此有时候直接选择最简单方便的挂耳咖啡是一个不错的替代方案。但不是所有喜欢喝咖啡的朋友都能获得优质、新鲜的挂耳(毕竟咖啡豆研磨后封装,天数越长,香气发散越明显,口感就越差)。
挂耳是将咖啡豆事先研磨好后装入带两个“耳朵”的滤袋中,然后过塑封装,一次性冲泡使用。使用时简单方便,只需要水杯和热水源,无需研磨及滤杯滤纸。
那么有没有一款既能现场体验手冲咖啡的冲泡过程,又满足轻量便携操作方便(还有逼格)的户外咖啡器具呢?国内钛制品厂商铠斯做到了。
精密设计高逼格高工艺打造的铠斯 mini 多功能泡茶咖啡杯
手冲咖啡模式
泡茶模式
有了铠斯 mini 咖啡杯后的手冲&泡茶器具户外解决方案。当然还可以精简到一个保温杯+一套mini咖啡杯就搞定。
这款 mini多功能泡茶咖啡杯(以下简称 mini 咖啡杯)是铠斯今年的拳头产品,原创自主设计,功能上满足 户外泡茶+手冲咖啡二合一。在今年正式上市之前,已颇受市场期待关注。笔者有幸赶上第一批出货购入一套,简单写个使用评测。
第一次见到 mini 咖啡杯 实物,是在2017年南京亚洲户外展上。那时候这款产品国内还没有上市,处于研发阶段1.0版本和现在的2.0版本可以说完全不一样。当时笔者对这款产品也颇有兴趣,和铠斯的研发设计人员也有过短暂的产品交流。果不其然,今年ISPO北京展会上见到了期待已久的2.0改进版本,现场观摩把玩后决定出货一定要买买买。
mini 咖啡杯1.0版本,杯盖,杯体,滤杯(滤网),滤杯支架都和2.0版本完全不同。
mini 咖啡杯2.0出货版本,4套件有了全新的设计改进,最大程度上提升人机手感和冲泡功能。
产品参数
mini 咖啡杯套装一共有5个配件组成。真皮收纳包,双层钛杯体,钛滤杯(滤网),钛滤杯支架,钛杯盖。
自重:mini 咖啡杯4套件实称全重104.8克(最小重量);收纳真皮杯套自重69.9克,完整打包重量174.7克。
牛皮收纳套非常有质感,里面是粒面层,有效保护杯体表面;拉链开启位置正好与杯体的内凹腰线一致,能避免杯体被黄铜拉链划伤(妙啊)。
杯体设计图解
1.0版本的mini 咖啡杯体是垂直腰线设计,给人感觉是直接拿双层无柄钛杯组成套件。而2.0版本的杯体则是全新工艺的内凹腰线设计,当使用者握住杯身时,大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正好能落在这道槽上,人机手感非常棒(类似洋酒杯的手感),杯子不会下坠或意外脱手。
而杯口切面设计则是延续了铠斯双层钛杯独有的工艺设计,拥有非常好的唇触感体验,令人忍不住多喝一杯。
杯盖设计图解
杯盖的设计基本延续了铠斯双层钛水杯的杯盖特点,精细;咬合精密。4套件装入杯体,盖上杯盖后,里面的滤网和滤网支架没有一点晃动,甚至把倒过来用力晃,杯盖也不会掉出。加工精度度确实好。
收纳时滤网支架反卡嵌入杯盖中。
除了作为收纳盖之用,杯盖在实际使用时还能充当过磅盘子称取咖啡豆,及密封防止热饮温度流失过快的作用。
滤杯支架图解
滤杯支架的设计非常巧妙,是这款套装里画龙点睛之部件。材质同样采用纯钛加工,杯架每一处凹凸、弯折、预拉伸都具有实用意义和使用价值。
滤杯架内径上有三处凸起,用来托住滤杯(滤杯和支架间是三点接触而非全卡接触)
滤杯支架三条腿非常薄,具有一定金属延展弹性,收纳时向内压缩嵌在杯盖内沿。
使用时则向外微扩张,扣在杯体外沿。
除了mini 咖啡杯的杯体,支架还能扣在很多直径类似的杯具上。
比如铠斯推出的单人咖啡杯,若是多人出行,直接在每个人的咖啡杯上做一份手冲就可以。因为mini咖啡的双层杯体壶口并不适合倾倒液体,会沿着杯身流出来。
此外 mini 的滤杯支架还可以固定在一些专业咖啡器具品牌的分享杯上,例如日本kinto的直身分享杯,日本哈里欧的云朵杯,国产泰摩的锤目分享杯;甚至连铠斯的双层啤酒杯也行。
当然, 纯钛滤杯(网)和滤杯支架直径相近,加上锥形结构,也能直接扣在一些分享壶或水杯顶上使用(只要不超过最大外径)。
钛滤杯接在铠斯双层啤酒杯上毫无违和感。
常见的专业咖啡滤杯大多成锥形或圆台形,材质有陶瓷、耐热玻璃、塑料树脂、金属(不锈钢,纯铜)等,甚至还有纯天然材质滤杯。当然,用钛金属材料制作咖啡滤杯,铠斯还是第一个。不同滤杯里面的纹路沟槽也有所不同,因此冲泡方式和滤杯属性也不尽相同,口感风味会有差异。
朋友工作室的部分手冲滤杯器具合集。
普通金属滤杯(网)往往是将材料平铺阶段就先打滤网孔,然后再卷成圆锥体形状成像(表面有明显冲压痕),而铠斯mini滤杯则是先将钛材料拉伸成圆台形状,后再进行精密激光开孔。工艺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主流的金属咖啡滤杯之一,美国 Kone不锈钢滤杯就是典型的先开孔后成型。论制造工艺、滤网直径、开孔数量,铠斯 mini 滤杯都完全超越前者。单从这一点来说,不用滤纸冲煮出品细粉控制要好的多。
纯钛滤杯(网)图解
纯钛滤杯(滤网)是这套产品工艺最牛逼的地方了以钛为材料生产咖啡滤杯,比标准魔方体积还小的圆台滤杯上打了26000个细孔,彰显铠斯钛工艺实力。
圆台顶部于锥身之间有一道“环”区域没有激光打孔,这样目的是滤杯侧放时,这道钛“环”区域正好与桌面或地面相接触,不会磨损滤网。
1.0版本滤杯和2.0版本滤杯对比。
2.0版本滤杯孔径更小,孔与孔之间没有阵列,打孔数量更多,工艺更高。圆台底面多了一道没有开孔的保护环设计。
实际使用滤网清洁非常方便,基本水过一遍就干净。但微观下观察滤孔多少会有多堵塞,因此滤网数量多还是很有必要的。
品宣时,铠斯主打mini 这款纯钛网滤杯可替代传统滤纸冲泡咖啡的方式,更环保、健康、经济。
那么究竟高工艺制作精密打孔的滤网能否战胜细粉?
不使用滤纸直接冲煮的咖啡口感如何?
手冲过程是否便利?
通过测试来探寻。
手冲咖啡测试1: 办公室日常手冲
咖啡豆:埃塞尔比亚 赛迪G1水洗;烘焙度:浅烘;咖啡粉重:12克;冲泡水粉比 1:16 ;水量:192克;磨豆机:LIDO3手磨;研磨度:白砂糖粗细研磨(没有二次筛粉直出);手冲壶:Bonavita冠军壶;注水方式: 陨石冲,起始水温:90℃,无滤纸。
最喜欢喝小姐姐同事冲的咖啡了
过程概述:闷蒸阶段香气足,发泡正常;起初打算是一段式冲煮,但因为滤杯直径\容积有限,遂临时改为分段式冲煮。
第一段、第二段下水流畅,但第三段注水收尾后下水速率明显下降。(如图,直流变滴漏,最后还有有间断)
杯测概述:萃取过渡。咖啡液当中存在细粉末,饮用时液体磨砂感较强。喉咙有干涩感。
测试结论:
一、滤杯直径和容积有限,每次放入的咖啡粉量不能太大。建议10克为佳。
二、无滤纸冲泡适合细水流慢冲,注水不能太快太大。
三、无滤纸冲泡容易搅动粉层分布,细粉下沉,堆积于底部阻塞,导致下水效率降低,流速不均,萃取时间拉长导致过渡萃取。
四、建议选择烘培度较深的咖啡豆,减少细粉;
五、铠斯mini的钛滤杯对磨豆机品质考验较高。有条件的可以用筛粉器过一遍。
六、细粉末穿过滤网落入咖啡液中,咖啡液有磨砂口感。
上图可以看出,静置后细粉沉底明显。
这里并不是说铠斯mini咖啡滤杯打孔工艺不行,或者孔径还不够小,而是因为细粉是客观存在的。。
咖啡都研磨是一个粉碎的过程,细粉是咖啡豆研磨粉碎时产生的不均匀粉末。无论入门手摇磨豆机还是顶级精密商用磨豆机,都会产生研磨度不均匀的细粉或粗粉颗粒(就算磨王EK也会),细粉会影响咖啡萃取的品质。拉长萃取度,从而影响咖啡出品品质与口感。使用筛粉器可以降低细粉或大块头颗粒的比例。
金属滤网冲煮不用滤纸,就一定会有比滤杯孔还小的细粉通过滤网,掉入咖啡液或茶汤当中。若想100%避免,请使用滤纸。
细粉落入咖啡液中还会饮用口感。常规手冲用滤纸目的之一,就是阻隔细粉末流入咖啡液中影响饮用口感。
咖啡豆烘焙程度深浅不同,研磨时产生的细粉比例也不同。中烘、中深烘及以上的咖啡豆产生细粉要比浅烘的豆子更少一些。
那么有没有不使用滤纸,同时尽可能减少细粉对萃取和饮用口感的影响呢?
有的。
测试2 理想条件下的状态做手冲咖啡
特别鸣谢:AnnualRing coffee studio 咖啡工作室提供场地拍摄、技术指导及部分器具协力支持。
咖啡豆:曼特宁G1,烘焙度:中深烘;咖啡粉重:12克;冲泡水粉比 1:16 ;水量:192克;磨豆机:鬼齿小富士;研磨度:正常杯测研磨(经筛粉器二次筛粉);手冲壶:karita壶王;注水方式:一刀流控水慢冲;起始水温:90℃,无滤纸。
过程概述:有了之前的经验(之前采用分段式萃取效果不佳)因此这次选用中深烘的咖啡豆,小富士电磨+筛粉器二次过滤,萃取方式采用小水流慢冲。同样还是无滤纸,整个萃取过冲下水稳定,末段和停止注水后滤杯也没有出现过断流或流速明显下降。
杯测概述:口感醇厚,风味明亮,层次感表现好;咖啡液中还是会有细粉,但电磨+筛粉后情况明显改善(上图为证)。
测试结论:
一、无滤纸冲泡,金属滤杯萃取油脂保留更多,口感层次感好。
二、理想状态下(中深烘豆子+精细研磨+筛粉+细水流慢冲),能获得较高品质口感的咖啡。
三、细粉落入咖啡液的情况还是会有,但情况改善显著。
四、理想状态下的萃取对于户外冲煮的实际意义不大。
测试3 带滤纸冲煮
户外操作环境复杂、困难,这款滤杯对磨豆机和手冲手法要求又比较高,很难实现理想状态下的萃取。笔者比较推荐带滤纸冲煮,能降低技术门槛和设备不足的劣势,品质口感更有保障。
最常见的Mola V60滤纸的贴合度不错。
带滤纸冲煮的好处:
一、 下水全程顺畅,粉层不易受波动。
二、 可以100%杜绝细粉漏入咖啡液体中,那种难受的磨砂口感再也不来。
三、 对控水技术要求降低,普通人也能冲一杯较好的咖啡。
四、滤纸会吸收部分杂味和油脂,但对出品口感整体影响不大,相反反而更加稳定,对于烘培度较浅的豆子冲煮也更友好。
带滤纸冲煮,连垃圾入门级磨豆机磨的豆子(筛粉器过滤)也能做出一杯及格分的咖啡。
测试4 泡茶过滤
泡茶过滤测试就不说那么详细了,这款滤杯的滤网用来过滤茶汤简直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
测试茶叶品种:老枞水仙 冲泡水温:95℃
泡茶模式无需滤杯支架,直接将滤杯扣在分享杯顶部冲泡。
无论乌龙茶、红茶还是绿茶系,冲泡下水顺畅,流速大,流量稳定。
对茶汤的过滤效果肯定要优于咖啡粉,但一样还是会有细粉存在只不过细粉的比重微乎其微。完全不影响风味和口感。
铠斯mini 滤杯作为茶滤使用的总结:
1、滤网容积较小,茶叶投量建议在5克左右为宜。
2、下水大,流速稳定。
3、可冲泡的茶叶种类跨度大,可浸泡也可滴漏,取决于如何使用发挥滤网。
4、双层设计的杯体没有水口,倒水会沿杯身流出浪费茶汤,不适合作为“公道杯”的方式使用。
5、杯体1~2人共用设计,多人出行时,建议人手带一口杯,滤杯接力冲泡过滤即可。
经过上述测试后得出以下使用感受:
1 手冲建议滤杯最好带滤纸冲煮,降低操作难度,下水顺畅,出品口感品质比较有保障。
2 做手冲前,先给滤杯和杯体预热温杯(带滤纸的先打湿滤纸)
3 若不使用滤纸手冲,有条件的咖啡豆可以先用筛粉器筛一遍滤过后再冲煮,减少细粉析出;建议选用烘培度较深的咖啡豆为宜。
4 如果无滤纸手冲中后段注水遇到下水速率变慢,可以敲击一下滤杯,震荡粉层分布改善下水。
泡茶使用时,如果多人随行建议人手一口杯,滤网轮流作业。其他不适就是 提拉滤网有点烫手。
最后来个脑洞版,在不改变滤杯和支架现有尺寸的基础上,期待能有一个大容量的双层杯体版本出现,既可以自饮也可以分享倒水。内部剩余空间还可以装茶叶或者咖啡豆。
写在最后。
老有人来跟我说价格高什么的,本来懒得解释。但这里说讲几句。
为什么一套自主研发设计,经过多年研发不断测试改进最终定型的产品出货不能赚钱?
去看看那些专业咖啡品牌一套咖啡滤杯和分享杯的价格,再看看那是什么材质,什么材料的工艺水平。你会发现,原来这个纯钛的mini咖啡杯并不算贵啊。
因此还是那句话,或许你需要的,并不是那个价格的优越感,也不是享受钻研手冲过程的乐趣,而只是一包速溶里的调味道,那只买对的就可以了。
然而对于一部分人,有了它,确实可以随时随地做一份手冲或喝上一杯茶。那怕,带一个保温杯,就够了。
以上
w